Loading...

资料库

时代讲场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散论圣经与小说创作(四)
「交叉相对」的变化

电邮:yungling@netvigator.com

从上一篇文章,我们不单明白了这种独特文学技巧的构思和布局,而且稍稍了解在技巧背後原来还有两重意义;现在进一步讨论在小说创作上的变化。运用在小说创作上,绝对不可盲目抄袭。一般来说,文学创作讲求形式(form)和内容(content)的互相融合;徒有形式而没有内容,并不可取。笔者从〈大大、小小的「交叉相对」〉所引用的书籍,发现这种文学技巧,实在有意思,用在小说创作,的确与别不同(笔者暂时没有发现有其他作者运用这种技巧)。笔者如下以自己一篇短篇小说来作例子,把一些转化了的变化展示出来,让读者了解这种圣经的独特文学技巧,仍有许多发挥的空间;若能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对偶美学」互相融合,其精妙之处将会更为深刻和独特!

这种技巧予人循环往复又环环相扣之感;上下两部分各有许多地方,互相相对,由此形成许多相对的情况。笔者在一篇名为〈自私〉的短篇小说中,配合自己所构思的内容──内心世界的「归回」与「离开」,具体地表达出人性深处的自私性情的特点──转化了这种技巧,衍生出在「段」之内的变化、各个相对部分的「段」与「段」的变化以及作为人内心相反「声音」的变化。第一种变化,现在可以命名为「向心相反」;第二种变化则与第一种变化再形成另一种相对,在「段」和「段」之间分别命名为「向心相对」和「离心相对」;第三种变化又不同前後的段落,将上下两部分的「向心相对」和「离心相对」互调一下,形成一种「相反的声音」。不过,这三种「向心相反」、「向心相对」和「离心相对」,以及「相反的声音」,在一「段」之内、「段」和「段」与上下两部分中互相相对,有明显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用意。

既然有轴心为中心转折点,会显得更为紧密和连贯,可是要在一段之内表现出人性深处的自私特点--两个「我」的冲突和吞噬(转化自圣经新约罗马书的两个「律」,并以不同字体再加上字形倾斜)--笔者以一段之内为架构,铺排出上文所谓「向心相反」的独特情况。如下沿用过去两篇文章的结构形式,排列出来∶

A 我不想回去!我不想回去!
 B 你放过我吧,我始终是你少年的我,
  C 我想自由一点,来到这个故乡,来到从前的家,家; 
  C'家,甚麽从前的家,甚麽的故乡,想有自由?
 B'你只能是我里面的一个我,受我控制,
A'一定要回去!一定要回去!

读者仔细观察,会发现由ABC各部分组成前半部,再由C'B'A'开展下半部,各自形成「向心」的情况和「相反」的情况。「向心」的情况是从A部分至C部分的末处,跟着由前部分最後一个「家」字开始,用「家」及其他句子「相反」地排列开去(已用上不同字体再加上字形倾斜)。

从这里开始「段」与「段」之间的「离心相对」。整篇小说分为十九段,以上的结构表是第十段,前後各有九段。细分起来,「段」与「段」的「向心相对」和「离心相对」,分成「空间」和「性情」上的两种相对,由於篇幅所限,下面的例子只是「空间」上的相对,表示「向心」和「离心」的微妙关系∶

A 继续飞进去,穿越这层古古怪怪的黑烟。
 B 嗯,穿越了,在黑烟里面又不同了,它们也不像
  先前一层那麽密密麻麻。
  C 不过,愈来愈希薄也不是无止境的,飞船离地面
   不远,黑烟的浓度就定下来,远山疑云似雾的黑烟
   掩盖大地,一切若隐若现。
   D 到身旁还是一片蒙蒙,视线只得数十米。
A'继续飞出去,离开这个明明亮亮的黑烟。
 B'哈,离开了,在外面的宇宙更是光辉灿烂,
  令人充满力量。

  C'没有不过,只要愈飞向外面,愈是自由,
   一切没有障碍,完全展现眼前。
   D'在身旁全是光茫万丈,向外照耀得如同太阳一般。

AA'BB'CC'DD'等各部分,在篇幅上并不完全相等,但是在「空间」上却有特别的表现。一边是「向心」,另一边是「离心」,从而显示出「交叉相对」的结构形式。再加上其他各段的「空间」或「性情」上的相对,展现了由归回「地球」这个方向开始,到达「心藏」的部分∶浩园(牺牲生命以救他人的人,才可将遗体长埋的地方,这里代表人性光辉的一面)。当人的自私性情不断跃动,人便会离开人性最光辉却位置极小的核心部分,向「地球」以外的宇宙,作无穷无尽的扩展。这种「向心相对」和「离心相对」的铺排,使人生命深处的自私性情,在空间的比拟上表露无遗!

在圣经罗马书中所显示的两个「律」,笔者吸收了这两个「律」的特性,具体地化成一种「相反的声音」。小说的上部分代表人内心的「善」,下部分则代表人内心的「恶」,也即是具体化的「自私」。笔者在这篇小说的第九段和第十一段,刻意用下部分和上部分的字体,来表示内在的「恶」和「善」的「声音」,会在人的「归回」和「离开」中出现,但是按人性的本质,「恶」是占绝大的优势:

A你太大胆了,居然偷偷离开我,要我追到这里,找住你,
 我才可回到不断向前争霸的宇宙边沿,开拓伟大的
 无穷无尽的霸业。
 B 你以为真的幸运可以逃离我,可以到达甚麽的故乡,
  甚麽从前的家,你太妄想了,太自大了,哈哈!
  哈哈!哈哈!
A'我只按我的本分,用我可以运用的自由,来到这里,
 不是脱离你,只希望回到从前的家乡,回顾自己生於斯
 长於斯的出处。

 B'我只想到可以离开你无休止的欲望,回到这个故乡,
  回到从前的家,我抱着希望,小小感动,嗷嗷!嗷嗷!
  嗷嗷!

总结起来,虽然在这篇小说的运用算是不错,但是它们未臻完善;它们若能与中国传统的「对偶美学」互相融合,在艺术效果上将会更为独特,因而表现力更加强大。对偶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方式之一,基本意思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词组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就是一例。在中国的古典诗中如律诗,在对偶形式中更讲究平仄和押韵。在文章中,也往往注重对偶的形式;在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这两句只是云云众多古典文章中的一例而已。事实上 ,在西方文学中,对偶的概念和古典修辞学尤其相关,不是中国文学所独有,然而西方文学的运用实在不如中国文学运用得那样频繁和严谨(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页四十八至四十九)。从小说创作来看,中国传统的「对偶美学」在比较松散的中国古典小说和戏曲里,却在某些作品中展现出一个相均衡的整体中互补的两部分;借用浦安迪的说法,「在传统中国文学最精深的叙事作品里」,这两部分「平行的对偶结构交会於无极太极之间。」(同上,页五十四)「交叉相对」这种较为严谨的结构模式,若能与中国传统的「对偶美偶」互相融合,在艺术效果上将会更为独特,因而表现力更加强大。这就是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地方。

实际的互相融合,并不容易。「交叉相对」本身也是一种「美学」;把这种「交叉美学」与「对偶美学」互相融合,在运用上有颇多问题需要探讨和澄清。例如是否每一句以至每一段的字数都大致相等,便是融合了?「交叉」和「对偶」基本意思是否完全一致?背後是否含有这两个民族的某一种独特思想或哲学?具体地落实於小说创作,应该如何着手?从两者的叙述原型、发展源流和美学特式着手,是初步的开始。下一篇〈运用「交叉美学」与「对偶美学」〉将会对上述一连串的问题和着手方向,作初步的探讨和澄清。

──零四‧十二‧三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讲场,二○○五年三月十八日)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