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周论坛

众议园

万圣节后感:狂喜的失落

《时代论坛》十一月二日的网上消息得知,在十月三十日晚,「三福、YMCA及影音使团合办『天使行动』,……假中环立法会旁边举行嘉年华,借健康诗歌及信息回应鬼魔横行的万圣节文化。」而三福总监李鸿标牧师表示,「整晚气氛不错,活动目的是牵起风气,期望教会、学校在以后的万圣节都可举办活动作正面的回应。」

  这类文化抗衡的活动,在香港基督教组织好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追溯上去,我们可以从教会在佛诞举行布道会开始,今年更有教会在长洲太平清醮玩游行。奇怪的是,将佛诞、打醮和万圣节三者相稍作比较,以基督教教会及组织的口径一致而言,在万圣节搞抗衡,较佛诞及打醮的响应明显得多。有什者,在打醮的事上,牵头的长洲某教会更被批评为激进。何解?是因为万圣节的罪名及邪恶比佛诞和太平清醮更什?是因为很多基督徒都会在万圣节搞派对庆祝一番,而佛诞和打醮则不会,所以教会组织也要来个及时教导,将误入或可能误入歧途的青年信徒导入正轨?

  当然,若要追究万圣节的恶,可能其消费主义成份更加值得批判,这点在佛诞和打醮上不大明显。但无事出街小破财,基督徒青年男女到中环参加完嘉年华会,难保也要帮衬周边食肆,最终也难免参与消费行动吧!为何万圣节的文化抗衡不是劝导各位安坐家中,祈祷静思,而是出街参与嘉年华?这是否出于一种「反正你都会出街庆祝,我就在街上捉住你,以免你多行两步到达兰桂坊」的思想?

  万圣节有一种狂欢的味道,有人扮鬼扮马吓人,有人被吓,大家不亦乐乎。这时追究万圣节作为西方民间鬼节的历史背景,在今天万圣节日里,其实已失去其意义。这就等于你在农历新年还硬要说年兽的故事,从而禁戒人不要庆祝新年一样无聊。典故是要讲的,但典故还典故,现象还现象。在香港,我想没有人相信万圣节真是有鬼出没,反而盂兰节鬼门关大开的说法较吸引信众。这跟灵恩所说的地域性邪灵意识相约。万圣节都是外国人的节令,中国的鬼鬼怪怪,还是以中国节令出没才合理!

  对狂欢的追求,是因这城市没有了可集体狂欢的日子,而万圣节恰好被改造进化为这类的节日,让人可以暂且放下猜忌,透过以鬼面具化妆打扮互相交接,从本来的恐惧中获取释放能量。

  节期是用以触动人的感情灵魂,使人跳进另一种时空,让生命经验消尽的过程(Georges Bataille语)。消费主义和商品化过程后的万圣节,彻底地将其宗教成份世俗化,这或许在属灵层面上可以作为消费主义和商品化过程的功德,使其神鬼的对立得以取消;换上的,是一种在节令和狂欢之中「去上帝」的状态。笔者认为,万圣节的恶,真是在此:一种对上帝的热爱达致狂欢/狂喜的节令意义给取消,是当前对节期批判的重点。

  使徒保罗曾经对信徒说:若他癫狂是为上帝,谨守是为你们。大卫王将约柜运往大卫城时,圣经记载大卫在耶和华面前跳舞,有说他失仪,陷入一种狂喜之中。这些都是人向上帝的一种可能的经验:一种狂喜的反应。这种反应不能以理性或言语来解释及描述,一切言语将顿时失去效力。这份向上帝的狂喜开放,从基督教会中几近绝迹,笔者看,灵恩运动的可取,就是在此,她提醒我们,狂喜能在上帝那里找到,应与节期、奉献扣连在一起。

(作者网址:http://everydaylife.blogspirit.com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