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周论坛

众议园

在失衡的社会寻找平衡

《壹本便利》刊登未成年歌手李蕴的性感照片馀波未了,又以艺人锺欣桐更衣时被偷拍的半裸照片作为封面,引起社会大众的强烈关注,近年有关传媒手法的争议不断出现,由《苹果日报》的陈健康事件,到《东周刊》刊登女艺人被胁逼下拍摄的裸照等等,传媒往往在舆论沸腾的时候稍作收歛,之后又故态复萌,什至变本加厉!而有关监管传媒的法例却因为来自传媒及部分关注民主和人权团体的反对而举步维艰。

新闻言论自由不是绝对
  新闻及言论自由十分重要,但这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回顾过去十年香港媒介所经历的变化,令人十分感慨,因为她往往既扮演天使,亦扮演魔鬼的角色。传媒一方面在监督政府和大财团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破坏我们社会的伦理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亦罄竹难书!

  有人认为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言论自由愈多愈好,因此而产生的一些负面作用只是必要之恶,毋须大惊小怪,于是在一般青少年可以接触的报刊刊登嫖妓指南、介绍色情网站和光碟必须被容忍。当有团体呼吁修订条例,要求将这类物品列为第二类刊物,必须包胶袋及不准售卖予十八岁以下青少年,若果屡犯不改应予重罚等等,便有人上纲上线,指会扼杀新闻及言论自由!

  有关要求其实并没有禁绝所有色情物品的出版,只是要求保障心志未成熟的青少年,令他们不会轻易接触到色情物品,根本不会阻碍正常资讯的流通。无可否认,社会人士对色情物品的接受程度愈来愈高,但我们曾经随机在街上作抽样调查,大部分的市民都认为很多被影视处评定为第一类的刊物,其实都是儿童及青少年不宜,应列为第二类刊物,大多数人(特别是家长)都不愿意他们的子女轻易接触到色情物品。限制此类物品的销售方式,其实不会令好此道的成年人接触这些资讯的「自由」受损。

反规管色情资讯,为什么?
  为什么一些传媒大力反对规管色情资讯呢?其实骨子里完全是商业利益的考虑,因为很多读者其实对这些色情资讯也「心思思」,但基于他们心底里明白这些资讯意识十分不良,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色欲,而不是什么艺术作品,若要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购买色情物品,他们是不好意思的,于是,一些报章将自己包装成正义先锋或民主斗士,内里免费附送色情资讯可说正中下怀,让大家可以安心购买,而毋须闪闪缩缩。在地铁等公众场所,仍然很少人敢公然阅读属第二类的色情刊物,但打开充满艳照、嫖妓指南等内容的报章杂志,大家却不会有半点尴尬,天天阅读三份畅销报章及每期购买「淫贱双周」的基督徒、教师及家长大有人在!

  至于缠绕式的跟踪和偷拍行为,亦是争论已久的课题,演艺界人士面对的困扰最多,而政府官员和一些公众人物亦深受其影响,其实赞成进一步立法规管的人大部分都同意。基于公众利益,有些跟?及偷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例如针对一些公职人员贪污渎职;商业欺诈及黑社会活动等等,有关传媒不应因此被检控,或可以此作为万一被控时的抗辩理由。但基于一些人对政府缺乏基本的信任,任何有关传媒的条例都被假定为箝制传媒的工具,于是宁愿忍受一些报刊继续假借新闻自由而贩卖色情、侵犯私隐,却不愿对传媒增加丝毫合理的规管!

  一些传媒人士及学者则强调,有什么读者才有什么传媒,在自由社会有买才有卖,因此,责任在于购买的人士,我们要接受读者的选择。其实所有不当行为都会有一定的支持者,摇头丸、翻版光碟、淫亵物品都会有一定客源,难道全部都要合法化?每个社会都有其道德的底线,问题只是我们的底线愈拉愈低。为什么我们认为「剥夺」市民以低价购买侵犯版权物品的「自由」是合情合理的,却容许市民自由制作及购买侵犯他人私隐的物品?

支持民主自由=支持娼妓合法化?
  讽刺的是,某些鼓吹色情、哗众取宠、采访手法极具争议的报刊,同时标榜支持民主自由,常常透过颇具倾向性,并不客观的煽动性报导来支持民主,争取普选。而一些支持民主的议员、学者,以至宗教界人士,因为欣赏有关报刊的敢言作风,什至将其视为香港民主发展的重要喉舌,因而对有关报刊一些负面行为「只眼开只眼闭」,不会轻易批评有关报刊。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教会领袖亦因此失去是其是,非其非,客观评论问题的能力,什至令人觉得教会中人包庇、支持这些诲淫诲盗的报刊!

  在泛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往往以个人权利为借口,将很多具争议性的行为不断合理化和合法化,一些人认为为了支持民主自由,因此,接受娼妓合法化,任由传媒渲染色情暴力,容许各式各样的赌博是必须的,而是否接受同性恋更成为社会是否「进步」的标记!

  个人认为教会领袖在实践信仰,关心及批判这个失衡社会的同时,亦应小心留意,无论和政界人士或传媒中人,其实都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不宜有过分密切的关系,以免在一些涉及信仰原则的事上,碍于人情的缘故而不能凭良心说实话。支持民主发展虽然重要,但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会风气同样重要。在一个已经失衡的社会,寻找平衡是极其艰钜的工作,因为完全靠向一边往往比努力维持平衡来得容易,否则可能会两面不讨好,在这个愈来愈偏激的社会,教会及其领袖更需要保持一个超然客观的立场,用爱心说诚实话,敢于「与众不同」。

(本专栏逢每月第二周刊出,由关启文、蔡志森、郑顺佳及郭鸿标轮流执笔。召集人:蔡志森。分题为编者所加。)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