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社評

春風桃李 潤物無聲

  香港是一個備受「機會主義」與「功利主義」腐蝕的社會,「理想主義」比「民主」更缺乏市場。

  在建制之內,唯一可以高談理想者,是教育。當教統會「諮詢文件」羅列出一套高遠的理想,亦有人竊笑其不切實際。正如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理想沒有行動也是虛浮的。

  在落實具體行動方案之先,香港教育需先求破,再思立。首先要破者,是集官僚與臃腫於一身的教育署,董建華把愛將羅范椒芬佈於此著,正期許著這位幹勁十足、果敢柔韌的女政務官去把教署「現代化」。當然,我們也不能把希望放在一個人身上,機制仍是最重要。當務之急,是去瘀血,納新人,把那班尸位素餐的教育署官員和校長們好好整頓,近期傳媒報道的幼稚園醜聞,正是這種用人不善,互扯貓尾的劣作。

  其次,是致力改變社會人士特別是家長不可破的觀念──名校與精英化,讓大家理解到今日香港要全面而平等地提升教育水平,不能再集中於少數精英身上,最終目標是令香港學校都可以成為精英,在語文教學政策上,猶須作徹底的思想革命。

  其三,是破解學生的無形壓力,配合有關考試制度,令每個進入學校的學生,感覺到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更多選擇可以令人發揮所長,享受所喜歡的方式與學科,尊師重道,建立個人獨立思考力,則是每個學生應盡的責任。

  教會辦學,成績裴然,是社會公認之貢獻,教會學校因此而等同精英名校的觀念,亦深烙民心。如果教會辦學團體能重新思考辦學的宗旨和角色,不在鞏固一己的王國,而是把教學的經驗與理想推而廣之,最優秀的教學人材,幫助最失敗、最易自我放棄的一群,這才是體現基督精神的興學原則。過去名校只收Band 1學生,假如名校師生一起到新市鎮去經營Band 5的新校,當為香港的教育頹風注下興奮劑。

  諮詢文件也提到德育和美育,都是香港教育界失落的情操,也是部分教會學校保持之傳統,校風之所繫建。德育和美育都不能以枯燥的教材承載,乃是一種生命質素的融淨,生活情調的抉擇,生存價值的肯定,身教重於言教,活教多於死板。我們深切期望教會辦學團體把信仰融貫教育,把理想結合行動,帶出香港教導和實踐德育與美育的新里程。

  很多寶貴的東西,不必重新創造發明,只是過去廢而不用,單單反思各校的校訓,答案已具範模。春風桃李花開日,是教育工程的最大回報;潤物無聲,則是教育工作者最優美之情操。

(第五九九期,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一日)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