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本版園地 歡迎來稿 文責自負 不設稿酬)

從馬禮遜開始
讀「思過」文章有感

了主耶穌,沒有人是沒犯過罪的吧!故此,當看到第一○三八期「思過」的〈另類馬禮遜〉文章有關馬禮遜的反思時,一邊欣慰,為有人較知史蹟,能從多一個角度認識馬禮遜這位華人基督教教會的奠基者而感恩,另一邊也為部分知識分子含蓄的嘲弄揶揄,苛刻評論先賢而憂心。在信徒大多知之甚少的情況下,語帶挑剔而缺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態度,是否合宜的呢?

  筆者現時任職的香港聖經公會,正在籌備「聖道東來──聖經事工展?」,在紀念馬禮遜一八○七年九月四日踏足中國土地兩百週年的前後,即二○○七年八月廿九日至九月九日,於香港大會堂低座,數算整本中文聖經翻譯印行近二百年來,中國香港基督教的集體回憶,正是「思過」文章首段提到今年為馬禮遜辦活動的福音機構之一。我想在本文中,澄清幾個教會歷史的觀點,讓更多弟兄姊妹自行判斷,應否記念這位開山劈石,並曾苦極嗟嘆旁人「忘記開山祖」的基督新教宣教士。

第一位非隨國家軍隊商旅來華的基督新教宣教士
  荷蘭宣教士隨軍隊商旅於十七世紀到達台灣,確比馬禮遜早百多年。然而一來他們是軍牧商牧,主力並非向華人傳福音,而更像歐洲海洋擴張史上侵凌與殖民的同道者;至於差派馬禮遜來華的,則包括有非國教背景的英國聖經公會,也就是全球首家成立的聖經公會,並且該會與馬禮遜一早定志為中華民族翻譯聖經,具事工須可持續的眼光。二來是荷蘭宣教士事工開創性的成就,確未如馬禮遜般,得到廣泛的認同,並且多方面的事工型態,影響深遠至今。

  馬禮遜在中國境內譯成整本聖經、編成第一本英漢字典、有分在亞洲創辦首家西學教育而兼教中文並招收華人學生的英華書院、有分引進第一個醫療宣教士、有分創辦首份報導中國消息而近似今日報刊的刊物、有分為中國引進當時最先進的活版印刷術、有分培訓接續他任務的漢學家和來華宣教士、奮鬥廿多年為近十位華人信徒施洗等,都使多人敬重這位在狹縫中掙扎工作、寂寞但奮進的宣教先賢。馬禮遜來華前曾呼籲同伴和他同行,寫信說明若是堅決同往,必須有判己死刑,單靠上帝的心,因為他自知並無軍隊的保護和皇室的贊助,而他來華時要取道美國而多費歲月,也是因為未能得到壟斷英國對華貿易的東印度公司的認許,拒絕給他乘坐本國商船直航的便利。即使他後來帶著掙扎而權宜地當上東印度公司的翻譯,也在日記和書信中表明他的憂慮,預知得著商行職員身分可停駐廣州之便,將有損他全時間投入傳教。

  馬禮遜駐廣州時怕學中文觸犯大清律例有殺頭之險,駐澳門時又怕來自葡萄牙的天主教領袖排擠,加上妻兒未能常伴身旁,家書和述職書函亦大多寄失,即使寄到了也相隔經年,他的勇毅不撓,實非常人所能忍受。當然,這與早有荷蘭軍隊和商人應允保護的荷蘭到台宣教士,是難易不同級、延斷不一樣的。

在中國境內完成中文聖經翻譯創舉
  最早期翻譯聖經為中文的,據已知的轉述性記錄,是唐朝景教僧侶可能曾譯成全部新約廿七卷,可惜文本並未傳世,更無古籍片言隻語,說有景教版本的舊約聖經。在元、明及清朝初年,各式天主教教士所譯聖經經卷,也是零散的,主要是四本福音書和使徒行傳。在二百年前大英博物館收藏了的這些天主教經卷,馬禮遜出發赴華前,曾託人抄錄過的。這當中有些中文抄本,更由馬禮遜本人謄寫過。香港聖經公會辦公室的展?櫃,也有這珍貴馬禮遜謄本的影印本,說明早期天主教聖經經卷譯本對基督新教聖經中譯的貢獻。然而,要說最早完成整本新舊約全書的中文翻譯,則馬殊曼(一八二二年)和馬禮遜(一八二三年)的「二馬譯本」,則確是並駕齊驅的了!

  馬殊曼比馬禮遜年長,所譯聖經的印刷出版年分又早一年,我們又為甚麼多提馬禮遜、少說馬殊曼呢?這再次是難易之分、危安之別!馬禮遜主要身在中國學習中文和翻譯聖經,而這兩項活動都是違反當時滿清的法例的,可判極刑,與在印度合法學習中文和翻譯聖經的馬殊曼不同。出版後的流通方面,馬殊曼譯本較多在中國境外流傳,而馬禮遜因繼續多年留在中國,故此其譯本《神天聖書》也在國境內較為人知悉。誰個在排版印成前先完成中譯,似難以仔細考究了。若要求精準史實,《神天聖書》實在也非全本由馬禮遜修訂或譯出,最低限度是有米憐宣教士這馬禮遜朋友暨中文學生協助翻譯某些經卷的。

  馬禮遜身在中國語境生活,所譯文字或會較活在印度的馬殊曼譯本優勝,不過嚴格而言,兩個譯本的文字都不很理想,強譯難明之處屢有可見,故此出版不久,不少宣教士都在他們的譯本基礎上,另行翻譯更佳版本。然而萬事起頭難,這些披荊斬棘的中文譯經先鋒,都值得我們受益的後世華人信徒欽佩。

集體回憶中憶苦思甜
  我想,即使是信仰偉人如亞伯拉罕、摩西和大衛,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但未減聖經作者對他們的正面評價。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過是因信稱義。我們記念曾付代價幫助我們明白上帝話語的先賢,在學曉瑕不掩瑜,別寬以律己而嚴以待人之同時,也要在自己生命中,嘗試不去重蹈覆轍,以有違上帝屬性的方法傳福音。死而復活,從咒詛人的十架成就賜福人的救恩,或許都是化腐朽為神奇的上帝作為。我們實在不宜對古人過份苛求。當今天我們不必學懂原文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或流行一時的拉丁文或英文,就能以讀得明白的母語中文去接觸上帝說話,在馬禮遜來華二百年這特別年份作集體回憶,憶苦思甜地追溯上帝話語對香港社會的影響,讓我們都不忘恩典與真理,但更不忘矛盾中感恩。

  聖道東來,最終非禍是福吧!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