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負責任的證道.負責任的考古
四百人出席研討方舟事件
(6月1日消息)

【時代論壇訊】影音使團轄下的挪亞方舟國際事工,於四月底宣告99.9%肯定發現挪亞方舟,引起社會、教會以致國際間的關注,但也同時引來質疑。

一群來自本地神學院、教會及機構的學者和教牧同工,於五月廿八日晚在循道衛理安素堂主講「負責任的證道,負責任的考古」福音信仰論壇,從神學、釋經、見證與牧養角度,探討方舟與信仰的問題,由中大陳龍斌教授及飄流製作負責人古斌主持,浸神鄧紹光教授及曾思瀚教授、港神張祥志老師、尖沙咀迦南堂堂主任關浩然傳道及畢業生基督徒團契署理主任黃讚雄主講。有超過四百位教牧信徒出席,坐滿安素堂上下兩層。

當晚台下發言熱烈,有發言者質疑各講員均無「自然科學」博士學位,沒資格評論方舟真偽;亦有發言者反對講員指聖經不一定需要考古證明的講法;更有發言者直斥講員以「文本」角度理解聖經,把聖經弄得肢離破碎。但亦有發言者指出,身邊未信親友問到方舟是否已被發現,令她十分為難:答是又好像說謊,答否又好像錯失福音機會。而曾在以色列進行非利士人考古工作的羅慶才博士亦獲邀發言,指進行聖經考古時,研究者必須作出詳盡、準確的記錄,讓其他學者也可分析,從而得出客觀的結論。主持人對台下的尖銳質疑表示歡迎,並希望大家以同樣態度去質疑一些機構的宣稱。

左起:古斌、鄧紹光、曾思瀚、張祥志、
關浩然、黃讚雄、陳龍斌

當日論壇以主持和講員對話形式進行,本報整理主要內容如下:

找方舟有何不可?

曾:不少考古學者也在耶路撒冷和古阿述國發掘古蹟。但若我們希望以此來印證聖經的真實,便必須先問一個問題:我們要找到多少古蹟才覺得足夠?

張:我們要如何理解洪水和方舟?聖經內容包括神的話、詩歌、歷史等,你怎樣判斷方舟記載必然屬於歷史範圍?正如三千年後有人掘出一片阿凡達DVD,他也要判斷這是歷史還是創作。
若我們堅信聖經全都是歷史,我們便要先處理至少兩個問題:一、敘述者怎知整件事的細節,述史者如何搜集資料?二、挪亞如何令動物一雌一雄進入方舟?又如何分辨蚊的性別?
我們必須明白,聖經語言和今日世界觀確有不同,今天若有人說有條蛇跟他說話,我們不可能接受。因此聖經不一定全部是歷史,但這不代表聖經不重要,因聖經的重要在於當中有神的話語和信息。
方舟故事其實敘述了一個反創造的過程:神本來「看」萬物都「好」,因萬物「各從其類」;後來夏娃「看」分辨善惡樹的果子「好」,便「摘」下來吃;神的兒子「看」人的女子「好」,於是「娶」過來,一切不再「各從其類」。神見人不接受其創造秩序,於是便反創造:創造時天上和天下的水分開,洪水時則大淵泉源裂開、天窗打開降雨;創造時海陸分開,洪水時則山被水淹沒。而在洪水後,上帝再創造:創造時神的靈運行,再創造時則是風吹地,水漸退。再對比八7與一22、九1與一28、九3與一29、九6與一27等,當中的神學意義遠大於歷史意義。
而「方舟」的原文,在出埃及記裡就是盛載嬰孩摩西的「蒲草箱」,大家認為這是巧合還是一個神學主題?上帝要聖經作者記下這些,是想後人知道神在邪惡大水中拖行拯救,還是想我們找回那方舟和蒲草箱?
我們都確信聖經是真,但真在哪裡?真在考古考出當中細節?還是真在文學上忠實表達神的屬性?就如好撒瑪利亞人比喻,我們是否必須證實那位好撒瑪利亞人曾在歷史上存在過,才能證明耶穌的道理真確可信? 這就是「歷史的真」和「真理的真」的分別。

關:我不是否定考古,但我們是否必須找到「摩利橡樹」才能相信亞伯拉罕的事?找不找到這棵樹,跟我們的信仰有何關係?而且我們更應思考:教會要投放多少資源在考古上?

鄧:聖經不是百分百記載歷史的史書,它是聖經作者按聖靈感動,用以色列人能夠理解的方式,寫下神的旨意和工作。考古沒錯可以反映某層面的歷史真相,但要將考古結論過渡至信仰反省,就不能隨隨便便去做,因為每個學科也有其方法和程序,我們必須尊重。

找方舟的正確方法?

黃:我們不妨以宋帝昺作比喻,以便客觀一點思考:假設有人在宋王台附近掘出一副骸骨,檢定該副骸骨屬八百年前,是否就可宣稱這是宋帝昺的骸骨?我們是否還需認真研究宋帝昺是否真在該處跳崖?八百年前宋王台一帶環境如何?當時有否其他人死在該處?若有人提出質疑,是否就代表他不信「中國歷史」?
科學講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但絕不是你「大膽假設」,卻要我「小心求證」!你總不能說一句「想不到其他假設」便當「求證」了!

曾:過去也有不少人宣稱發現方舟,例如一九四八年便有美國人作此宣稱,別人質疑他,他便指對方出於嫉妒;土耳其政府亦曾在八十年代承認有關發現,並列為「方舟公園」,但地點卻非現在的阿拉臘山,發現者解釋指原文的「山」是眾數,意指阿拉臘附近的山云云。
另外,聖經記載方舟由歌斐木所造,這字由希伯來文翻為希臘文時已無法翻譯,只能譯為「四方樑」。那麼我們認為歌斐木是甚麼?若連這些基本的研究底線也沒有,我們怎樣斷定自己找到的就是方舟?
事實上,一般考古過程需要十年以上,需要撰寫實地報告、化驗室報告、學術論文,再經學術期刊刊登,並接受不同學者的檢證──唯有經過這些步驟,讓多些學者也認同那是方舟,我們才能說那是方舟。基督教機構考古,除了對教會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否則會影響社會對教會的印象。

陳:地點是考古重要的一環。一個古錢幣若被帶離它被發現的地點,便已變成out of context,可能被視為沒有考古價值。現在聲稱發現方舟,但確實地點卻不公開,外界根本沒有context去進一步分析。

各講員亦論及「傳福音是否比方舟真偽更重要」,將於6月6日出版的1188期《時代論壇》第4頁報道。主辦單位正計劃把論壇實況上載,有興趣者可密切留意公佈。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0.6.1)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