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從美國經驗看同志運動衝擊
戴吉斯:盼教會積極回應 
(4月2日消息)

由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明光社及香港性文化學會合辦「同志運動與宗教自由的衝擊──美國的經驗借鑒」講座已於三月卅一日晚在香港浸會大學大學禮拜堂舉行,由美國太平洋法律協會(The Pacific Justice Institute)會長戴吉斯博士(Dr. Brad Dacus)主講,近四十人出席。戴吉斯認為教會和機構必須明白同志運動(LGBT,下稱同運)的發展並嘗試回應,「作為全能天父的兒女,我們無需覺得恐懼或憤怒,可視此問題為機會,向有需要的人展示信仰」。

美國同志運動的發展過程

戴吉斯指出,同運在美國發展的首個階段是肛交非刑事化,其次就是推廣寬容(tolerance):「一般對寬容的理解是忍受個別可惡的事物,但同運對此卻有不同的理解,他們認為寬容是指接受和認可的責任。」例如加州的公立學校會邀請同運活躍份子向青少年甚至兒童宣傳兩父或兩母的家庭觀念,「寬容」的概念甚至應用於變性、易服癖等,「活躍份子也會在那些課程上宣揚性別身份的觀點,認為無論內女外男、內男外女、同時是男是女、非男非女都不是問題。」他認為,兒童由一歲半到青少年時期開始建立性別身份,因此相信對青少年而言會有非常嚴重的影響。「不過我們身為基督徒亦應明白那些活躍份子可能受過很多傷害,曾面對混亂和不快,可是他們的行動會令兒童承受沉重負擔,因此必須保護兒童。」

同運發展到第三階段,就會法律禁制反同志的意見表達並將之刑事化,「這種寬容十分單向,不是真正的寬容。」例如在加拿大,若有牧師在講道時反對同性戀,就有可能要負上刑事責任,在美國加州亦有相關的條例禁止仇恨言論(hate speech)。「由此可見,同運的整體發展相當弔詭,他們一方面要求別人包容,另一方面卻不包容別人。」

教會不回應將被邊緣化

戴吉斯表示,雖然同志有發展任何形式關係的自由,不過仍有部份同志希望政府承認同性婚姻。「問題就在於,若政府確立同性婚姻制度,意味政府認可和鼓勵這種生活方式。政府行動必須有助促進公眾利益,所以我們必須思考同性婚姻能否達到此效。」他指出在醫學上有數據顯示進行男性同性行為的人壽命會比長期吸煙者壽命較短,「如果政府因健康理由禁煙,為了公眾利益亦應禁止同性性行為。」在情緒上,因為同性的戀愛關係通常較不穩定,同志容易出現抑鬱,自殺率也相對較高,「比較不同地方的自殺率發現大部份同志自殺並非因為外在壓力,而是關係不穩。例如有數據指出平均一個同志一生人會有至少七次類似婚姻的關係,可見當中不穩定的程度。」從人類繁殖的角度,顯然只有異性性行為才能長遠地確保出生率。

因此,他認為政府應有政策回應同運,例如公眾教育、討論會等;教會及機構亦應更多舉辦輔導計劃,與輔導機構合作,有需要時亦可請同志過來人分享見證,以及嘗試明白甚麼是同志的生活方式。戴吉斯亦提出教會可重整父親的角色,「父親角色對子女成長和性別認知有重要的影響,父親可爭取更多與子女相處的機會。」

他強調,如果教會不回應的結果就是被邊緣化,將會帶來相當嚴重的後果。「同運的發展不會使上帝驚訝,我們作為天父的兒女因此亦無需恐懼。」有指三藩市已經進入後基督教年代,「可是回顧教會歷史,上帝的愛能轉化希羅等地;如果上帝昨日今日將來都是一樣,我們亦應有信心,知道沒有城市會不被救贖更新,香港也是一樣。」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2.04.02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