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專論

聖經與基督教錫安主義

索引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

阿瓦德牧師(Rev. Alex Awad)在耶路撒冷出生並長大,及後到美國進修神學和牧會。現時以美國聯合衛理公會的傳教士身份出任東耶路撒冷浸信會的主任牧師。

約的先知和新約的使徒們有沒有預言過現代以色列國1的成立?錫安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地實現的成果是否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神蹟?在以色列/巴勒斯坦裡似乎未曾停止過的動亂、暴行和殺戮是否上帝預定,並被先知們在幾千年前預告了?在過去一百年內因著在巴勒斯坦、以色列和中東發生的各種暴行而引發的敵意、不安和侵略行為是否由上帝在背後策劃?本文嘗試解答這些問題,並提供另一個以聖經為本,但有別於基督教錫安主義所聲稱的答案。

基督教錫安主義

  基督教錫安主義的擁戴者支持在巴勒斯坦地(和鄰近地區2)建立並維護一個屬於猶太人的國家的原因,是基於他們相信這些歷史事件曾被聖經預言,以及是上帝計劃中的一部份──當中包括祂對末世的安排。套用到現實環境中,基督教錫安主義就把對現代以色列國及其官方政策的強烈支持視為體現基督信仰的一部份(誠然,大部份接納這種思想的基督徒可能從未聽過我們用來形容這種思想的名稱──基督教錫安主義)。相對來說,世俗的錫安主義(簡稱錫安主義3)則是一個始於十九世紀的歐洲,主要由非虔誠的猶太人推動,並以建立一個屬於猶太人的國家為最終目的的一個政治運動。

  若非無數的基督徒,因著相信這是聖經裡的先知和使徒們在上帝感動下曾預言過會發生繼而付出的努力,錫安主義者在巴勒斯坦地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的計劃恐怕永遠不可能達成。這些基督徒中的一部份從開始就孕育著錫安主義的成長,直到今天,持類似想法的基督徒仍然是錫安主義最忠心的支持者。事實上,部份的英國牧師和聖經學者在赫茨爾4還未想到要籌劃錫安主義運動之前,就已經提倡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的必要。舉例來說,發表《一九一七年貝爾福宣言》的貝爾福伯爵5就是這種錫安主義思想原型的後期追隨者,而英國的錫安主義者在推動英政府接管巴勒斯坦地6以作為建立一個猶太國家的前奏一事上,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自始至終,基督教錫安主義者不斷在經濟及政治上支持並推動錫安主義計劃的實踐。

  到較近期的時候,一些非常積極的基督教錫安主義者成立了「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大使館」7。這個在一九八○年九月成立的機構的目的,是為了從他們在聖地的大本營宣傳基督教錫安主義的理念,及徵集全世界基督徒對現代以色列國的支持。有好幾次,基督教錫安主義者直接向住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境內的阿拉伯裔巴勒斯坦基督徒宣揚他們的信念。以下的是我本人親身經歷的一個例子:

  在二○○○年七月的一個主日下午,當一些從巴勒斯坦境內及東耶路撒冷8各個福音派教會的牧師及成員齊集在位於伯利恆的伯利恆酒店去慶祝一個新議會成立的時候,一位從美國來的女士向其中一位牧師請求向與會者說幾句話。那位牧師為表對這位陌生來賓的禮貌,就代她向同樣為巴勒斯坦人的牧師主持提出要求。主持雖然不清楚她想說甚麼,還是同意了讓她向與會者發言。可是,這位女士的發言實在令我和其他在場的人難以置信!她向在場的巴勒斯坦福音派基督徒宣告,她有「從上帝來的說話」告訴他們:「上帝希望你們全部離開以色列到其他阿拉伯國家。」她補充說,他們要離開,騰出地方給上帝的選民──猶太人。除此之外,她警告與會的牧師和會眾,假若他們不聽從上帝藉她宣告的信息,上帝就會把祂的怒氣傾倒在他們身上。當大家意識到這位女士的瘋狂目的後,其中一位牧師立即上台把她趕走,但她已經讓全會眾感受到一次很多巴勒斯坦人認為是基督教錫安主義者的宣傳戰了。

  然而,這位狂熱並令人極不愉快的基督教錫安主義者並不是個別例子。每一位與會的牧師都有類似的經歷。以下是另一件在美國發生,同樣為我親身經歷的事件:

  有一次,在密蘇里州的堪薩斯城,學園傳道會邀請了一位以色列政府的官員和我進行一次有關以巴衝突的即場電視辯論。當到了觀眾來電的問答時間時,一位男士在知道我是一位阿拉伯裔巴勒斯坦基督教牧師後,特意致電告訴我,假若我真是一位相信聖經和跟從耶穌的基督徒,我應該知道上帝已把聖地給予了猶太人,而我及其他巴勒斯坦基督徒應該和平地離開!

  我肯定大部份的基督教錫安主義者並沒有這兩位人士那樣激進及充滿對抗性。然而,很多在美國及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心裡確實藏著這些想法,卻不曾認真地去探討,亦沒有以理性、公義及聖經真理去驗證它們。

   在美國甚具影響力的電視傳道人9,如羅拔臣和已故的福威爾10都是強烈鼓吹基督教錫安主義的人(同樣地,他們本身不一定會用「基督教錫安主義」這個名稱),都曾經警告和威脅過歷界的美國總統不要對現代以色列國施壓,要求她在實踐和平條約的進程上對巴勒斯坦人作出讓步。羅拔臣甚至認為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於二○○六年嚴重中風是上帝對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帶的懲罰,並標籤穆斯林11為「比納粹黨人還要差」。羅拔臣、福威爾、哈吉牧師12和其他具影響力的基督教錫安主義者一直以來都用盡各種方法去影響美國總統及國策,特別多次警告他們不要在任何「以土地換取和平」的和議上施壓現代以色列國放棄在西岸13的猶太殖民地14

   很多基督教錫安主義的追隨者,在不假思索地接納了一套表面上似乎是有聖經根據的觀念時,卻忽略了在這個觀念背後所帶來對神學、宗教以及政治上各種破壞性的影響。

基督教錫安主義對神學、宗教和政治上的影響

神學影響

  基督教錫安主義本身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稱。錫安主義是一個世俗性的政治運動,其目的總括來說就是要在巴勒斯坦地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因著錫安主義的政治和道德取態,很多人都把它等同為種族主義;故此,對基督教來說,和錫安主義拉上關係是沒有益處的。錫安主義脫離了新約的核心。以新約為基礎的基督教宣告:「神愛世人……」,而基督教錫安主義則宣告:「神愛現代以色列國。」在使徒行傳裡,耶穌已在異象中清楚向彼得表明上帝不再特別偏愛任何一國一族:

   「彼得就開口說:我真看出 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十34-35)

  在加拉太書中,保羅面對一個問題──在亞西亞教會中有一幫人希望把剛歸信基督的信徒拉回猶太教裡。保羅對這一幫人的態度非常強硬,教訓當時的教會,在基督裡不但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而且都有同等藉著耶穌與上帝和好的權利。保羅這樣寫給加拉太人:

  「其實,你們藉著信,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 神的兒女。你們凡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不再分為奴的自主的,不再分男的女的,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既然你們屬於基督,你們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加三26-29)

宗教影響

   基督教錫安主義正不斷為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人之間的緊張關係火上加油。很多基督教錫安主義者,特別是於九一一後,開始視穆斯林為上帝的敵人,以致那些具影響力的電視傳道人公開地譴責所有穆斯林和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安主義者在一邊說要為基督到地極的時候,一邊就因為採納這種觀點而為自己和全世界超過十億的穆斯林中間建立一道互不信任和互相排斥的牆。同樣地,當基督教錫安主義者全心全意地接納現代以色列國對付巴勒斯坦人的計劃時,他們亦間接地培養著相似的猜疑和敵視態度。被受敬重的美國牧師和講員金保路15就曾針對著這個議題寫道:「當我們對經文的詮釋,是要求我們對他們自袓先幾百年來一直持有的土地擁有權作出不公允的評估時,我們怎能期望在基督裡得著我們阿拉伯裔的兄弟姊妹?」

   說阿拉伯話的基督徒自聖靈降臨的五旬節以來就一直居住在聖地,並在過去二千年來忠心地在當地持守著基督教的火炬(有趣的是,最先講阿拉伯話的基督徒可能是猶太人!-參使徒行傳二章5和11節)。若基督教錫安主義者的計劃得以完全實現,就會代表巴勒斯坦基督教的終結。基督教在其誕生地的衰落已是對普世教會一個悲慘的損失,試問我們可以想像在聖地裡完全沒有基督徒的存在16,沒有一間二千年以來一直堅守著為基督作忠實見證的教會嗎?

政治影響

   錫安主義地正在使教會變得愈來愈好戰。它的影響改變了美國基督徒對現代以色列國及阿拉伯世界之間的矛盾及對伊拉克戰爭的看法。基督教錫安主義者壓倒性地支持伊拉克戰爭,以及現代以色列國在西岸的高壓管治手段。舉例來說,因為他們相信喬治布殊是一位熱心並正在實行上帝旨意的基督徒,故對成千上萬伊拉克男女和小孩被殺的事實視而不見17。同樣地,他們會接受現代以色列國對住在加沙、西岸和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使用過份的武力。即使他們對現代以色列國予以遣責時,情況就好像打小朋友手掌一樣,卻同時把不合比重的責任置於巴勒斯坦人身上。巴勒斯坦人每天在生活各方面忍受著軍事佔領欺壓的事實往往處於基督教錫安主義者的盲點裡。聖公會的牧師及學者西爾薩博士18曾經就著基督教錫安主義對現代以色列國的絕對支持和縱容,從而為以國那些無論多殘忍的壓制手段仍然一一作出辯護而寫道:「如此,基督教錫安主義者因著把這個(和現代以色列國)的關係神聖化的同時,妖魔化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教;他們為現代以色列國在安穩及更大的板圖上存在的權利辯護時,同時鼓勵對巴勒斯坦人進行種族清洗。」

  不同於舊約的先知們,基督教錫安主義者並沒有從上帝而來的話去責備現代以色列國。他們在這個猶太國家沉溺在高壓管治的淫威時默不作聲。他們沒有要求現代以色列國以文明社會普遍接受的標準或普通人與人之間的禮度去處事,更不會要求她去履行公義。如此,當以色列政府有恃無恐地沒收巴勒斯坦人的土地、拆毀窮人的房屋,破壞他們的農地及搶奪他們的水源的時候,錫安主義者就繼續盲目及狂熱地「祝福以色列」及歌頌她。

  但是,今日在以色列人當中,仍然有像古以色列中那些勇敢的先知們,毫不猶豫地去呼籲他們的同胞去追求公義。耶利米在當時期憑著勇氣寫道:

  「大衛家啊,耶和華如此說:『每早晨你們要施行公平,拯救被搶奪的脫離欺壓者的手,免得我的憤怒因你們的惡行發作,如火燃起,無人能熄滅。』」(耶廿一12)《和合本修訂版》

基督教錫安主義的基本信念

  在過去的一百二十年內,大部份的巴勒斯坦基督徒都因著眾多西方基督徒對錫安主義鋪天蓋地式的支持而感到毛骨悚然。遺憾地,這亦令到某些中東及北非的阿拉伯裔基督徒抗拒舊約(即希伯來經卷)以及當中所包含的永恆真理和豐富的文化遺產。但另一些的阿拉伯裔基督徒,包括作者本身,卻選擇了從另一個角度去探究這個問題。他們決定透過對聖經新舊約記載的深入研究,了解錫安主義者的宣稱是否獲得經文支持。本文往後的內容就是本人根據舊約對「聖地」的預言,在新約教導的啟示下所得出的結論。

  一般來說,基督教錫安主義者都執著於以下所列的信條,而當中的部份或全部同樣被眾多的基督徒因著坊間對某些預言和聖約廣泛流傳的解釋視為理所當然地接納:

  ※猶太人特別受上帝恩待,祂並把聖地賜予他們。聖地是根據上帝的命定永遠屬於他們。無論歷史或時間的流逝、猶太人的宗教和道德狀況怎樣都不能改變這個事實。

  ※任何祝福猶太人和猶太國的個人或國家,上帝都會祝福他們。相反,上帝會詛咒或懲罰那些不這樣做的人。

  ※今日的猶太人是聖經時期的以色列人的直系延續。所以,正如舊約時期的各國會因著她們如何對待古以色列而被審判,今日亦如是。

  ※幾千年前的舊約預言,自一九四八年現代以色列國成立之後陸續應驗。

  ※上帝的末日計劃是直接與現代以色列國有關係的,而基督徒可以憑著協助實現那些關乎以色列的預言而加速耶穌的再來。

  ※現代以色列國的成立是一個上帝為猶太人所做的神蹟,亦是一個末世和耶穌快來的徵兆。

  ※目前在中東的衝突是由於那些不明白上帝對聖地旨意的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所引起的。

  ※直到耶穌再來之前,中東不可能會有和平。所有那些由猶太人、阿拉伯人、聯合國和美國付出,為促成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和平的努力是沒有用及注定失敗的。

  ※猶太人將會在阿克薩清真寺和/或金圓寺19上建造一個猶太聖殿,並在裡面繼續向上帝獻祭牲。

  ※一場龐大(並按字面解釋)的戰爭--哈米吉多頓20,將會於末世在以色列和鄰國之間爆發。當三分之一的猶太人在這場最終之戰被殺後,猶太人就會相信耶穌,而耶穌就會從天而降拯救他們。

  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基督徒的心裡都藏著以上所提的觀念。前美國總統列根和喬治布殊也是擁戴基督教錫安主義的其中一員。這些政客大可能為了取得福音派基督徒21的支持而去參與(至少在表面上)錫安主義者的計劃。

  當我對美國或歐洲的基督徒發表演說時,我經常被問到:「那麼那些預言怎麼辦?上帝不是把聖地給予了猶太人嗎?為甚麼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想要阻礙上帝的計劃呢?」

另一個(有別於基督教錫安主義)聖地神學的觀點

  在舊約中有多處地方提到上帝把聖地賜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當中包括古猶太人。在創世記十二章1-5節裡上帝應許亞伯拉罕22把迦南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類似的應許在舊約中多次出現。而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挑戰就是要尋找以下問題的答案:

  ※上帝對古以色列的應許是否無條件的?

  ※這些應許是否永久性的?

  ※舊約的先知對於聖地的預言在新約的框架下是否仍然重要及有待應驗?

  ※上帝是否對猶太人有一特別的計劃,是和祂為其他民族預備的不同?

上帝對古以色列的應許是否無條件的?

   舊約中充滿著證據顯示這些應許是有條件的,而條件就是需要以色列民對上帝忠誠和順服。

   「免得你們玷污那地的時候,地就把你們吐出,像吐出在你們以先的國民一樣。」(利十八28)

   「所以,你們要謹守遵行我一切的律例典章,免得我領你們去住的那地把你們吐出。」(利二十22)

  「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創十七1-2)

  以上和很多其他的經文都清楚顯示古以色列對聖地的擁有權是基於她對上帝的順服,結果當她背叛上帝時,就被趕離了那地。巴比倫人約在主前六百年把猶太人從以色列地放逐,而在公元七十年羅馬人在征服並毀壞耶路撒冷的同時,亦再次把猶太人驅逐離開。這兩個都是因著古以色列背叛上帝的緣故引致猶太人被趕走的例子。

  今天,在以色列國和全世界的猶太人大都為沒有信仰23或非虔誠的傳統主義者24。只有大概百分之二十的猶太人認為自己是虔誠的。事實上,很多著名的錫安主義者,包括構思現代以色列國的思想家和她的建國功臣都是無神論者,而現代以色列國並不是,亦不曾宣稱是一個上帝領導的國家。於過去60年以來在以色列發生的種種暴行和不公義的行為清楚證明今天的以色列國並不是聖經裡所說的以色列或者是上帝和其立約的以色列。再者,上帝對古以色列的應許是基於她對上帝的順服。福音派信徒特別要關注到現代以色列社會仍然是不接納福音書上的彌賽亞25,禁止傳教活動,並經常譴責那些嘗試分享耶穌基督好訊息的人26。假如要理想化現代以色列國的宗教重要性,就必需閉著眼不看她在靈性、宗教和道德上的現實狀況。

這些應許是否永久性的?

   在過去,上帝應許把聖地賜予古以色列,而祂亦已經兌現了這個承諾。一些基督徒在讀到舊約裡三、四千年前的應許和預言時,極之希望見到那些預言能在今日應驗,但事實上那些預言已經應驗了。其中的一些預言是當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的時候宣告的。例如,當以賽亞先知應許他那些已被放逐和即將被放逐的同胞們,上帝會施恩並帶領他們歸回的時候,他寫道:

   「我離棄你不過片時,卻要施大恩將你收回。我的怒氣漲溢,頃刻之間向你掩面,卻要以永遠的慈愛憐恤你。這是耶和華─你的救贖主說的。」(賽五十四7-8)

  的而且確,上帝兌現了祂的承諾並讓猶太人在被放逐七十多年後歸回。先知們對被放逐的人民不單只是宣講一個希望的信息,亦同時是一個叫他們為歸回做好準備的方法。但這些預言並不是針對今日以色列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以及目前在中東的局勢而發出的。非常遺憾的是,這些經文的歷史背景被忽略,再被強解到今日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上,如此曲解上帝的話語不僅於是對聖經記載的不忠,其引致的後果更是對巴勒斯坦人(特別是當中的基督徒)極之具傷害性。究竟聖經還會被用作為鼓吹軍事佔領的工具到甚麼時候?究竟巴勒斯坦人還要忍受這些妄稱為上帝旨意的軍事侵略中的殘酷和野蠻行為多少次?

   舊約先知對於聖地的預言在新約的框架下是否仍然重要及有待應驗?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指出在兩約之間的相似及不同之處。其實聖經學者們就著這個題目已寫過大量的文章及書籍,但為了簡潔地回答這個問題,我會指出和比較新舊兩約之間的六個重點,即國度、土地(聖地)、聖城、聖殿、祭師職任及祭物27

新舊兩約比較表


舊約

基督裡的新約

國度

以色列

所有信徒

土地 (聖地)

應許之地

神的國/神國

聖城

耶路撒冷

天上的耶路撒冷

聖殿

聖殿山

信徒內心

祭司職任

亞倫-利未支派

基督、信徒

祭物

動物

耶穌基督

國度

  在舊約裡上帝揀選了一個特定的宗族──即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作為列邦之光。上帝從亞伯拉罕的宗族建立了多國多族,並揀選了其中一個作為祝福其他所有邦國的器皿。這一國-以色列-的人民,從此就被稱為上帝的選民,而眾先知和律法都是來自他們。從以下的經文可以引證: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十二3)

  「因為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耶和華──你神從地上的萬民中揀選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申七6)

   「耶和華但喜悅你的列祖,愛他們,從萬民中揀選他們的後裔,就是你們,像今日一樣。」(申十15)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 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申廿八1)

  然而,因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引進新約時代的來臨,上帝已經為全人類打開了祂恩典的大門。猶太人和外邦人現在同樣都能享有所有作為上帝子民的權利和責任。在新約裡誰是上帝的子民?以下的經文會為我們提供答案:

  先看保羅對以弗所教會的宣告:

  「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14-22)

   在以上的經文中保羅向外邦人宣告,在基督裡他們現在已是:

  ※與上帝的子民合而為一

  ※是與聖徒同國

  ※是上帝家裡的人

  ※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

  ※上帝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

  如此可見,相信耶穌的外邦人和相信耶穌的猶太人是一同構成基督的身體的。保羅在寫給歌羅西信徒的書信中同樣提到:

  「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西三12)

  彼得向散居在羅馬帝國各地的猶太人和外邦人宣告他們都是上帝的選民和聖潔的國度時亦寫道:

  「唯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前二9-10)

  從以上的經文可以看到,新約轉化了對國度的概念。在舊約裡上帝的子民是昔日的猶太民族,而在新約裡所有經耶穌基督接受上帝救恩的就是上帝的子民。使徒約翰在以下的經文裡清楚地說明了這個事實:

  「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約一11-13)


  如此以色列民族因著拒絕接納上帝使用耶穌基督拯救全人類的終極計劃,放棄了作為上帝所揀選之國度的權利。但上帝仍然透過他們完成祂的目的,並透過亞伯拉罕的後裔-耶穌基督-去祝福萬族萬國。在宣告前約為舊的時候(參來八13),作者並不是意味著上帝禁止了猶太人接受新約的祝福。相反地,作者的意思是上帝對猶太人有一個更美的計劃,正如祂對全人類的計劃一樣,就是藉著耶穌基督的死去拯救世人,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

土地(聖地)

  在舊約裡,聖地在作為上帝選民的棲息之所,以及提供一個能讓祭司們發揮職能的敬拜中心是重要的。但是,隨著兩約之間在基本特徵上的改變,新約本身已不再需要一塊特定的土地或區域去讓它「居住」。亦由於這個原因,應許之地的概念在新約裡被轉化成一樣新的事物,而它就是耶穌和他的跟從者所說的「神國」。當耶穌時期的人問他神國在哪裡時,他這樣回答他們:「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藉著把神國放進信徒心裡的時候,耶穌就把神國屬靈化和全球化。而這樣一個全球性的國度並不需要,亦不能被局限在某一塊土地上。路加寫道:

  「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路十七20-21)

  同樣地,在井旁和耶穌相遇的那個撒瑪利亞婦人亦不明白「聖」地的概念。當她發現耶穌是彌賽亞的時候,立即就向他問一個已令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困惑多年的問題:「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約四19-20)實際上她問的是:「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地方?上帝喜悅哪一塊土地多一些?」耶穌對她的回答實在值得我們細察。他告訴她說:

  「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約四21-23)

  耶穌這個答案對所有仍然對「聖地」這個問題有誤解的人來說極其重要。第一,不論是耶路撒冷──猶太人敬拜的地方,或是基利心山──撒馬利亞人敬拜的地方,耶穌都沒有告訴這個婦人應局限在哪一處敬拜。第二,他把她的注意力引導到人神關係中一個新的階段。當耶穌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的時候,他是指著新約來說,在這約裡上帝關心的是敬拜者的屬靈態度,而不是某一塊土地,區域或某一個作為敬拜中心的地方。

  若我們過份強調聖地的重要性,就等如仍活在舊約之中。上帝的「聖地」(terra sancta)就是在人心裡面!因此,福音書中的重點明顯是放在神國而不是聖地身上。我不想貶低聖地在上帝藉舊約先知們所發出的預言中作為一個見證人的重要性,它見證著道成肉身、被釘十架、復活和升天,又是被上帝選擇為教會在五旬節期間誕生的地方。但我更想強調,聖地的重要性是基於上帝選擇了它作為祂對全人類施行救贖工程的發源地。聖地雖然是上帝神國工程的發源地,但神國本身不僅是沒有地址,更是絕不受地理環境限制的。  

  耶穌在升天前和門徒的對話當中,亦同樣吩咐他們不要著眼於對聖地的爭議。我們在使徒行傳中讀到:

  「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阿,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麼?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6-8)

  門徒們關心的是一個以基督為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有形並屬地的神國。耶穌卻告訴門徒他們不需要這等知識,並只有父因著祂的權柄能知道這些在將來(對門徒來說)未指明的時間和日期。他並立即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當前的任務-把神國的好信息傳揚開去,由耶路撒冷開始,直到地的極處。如此,耶穌就把神國從屬地的層面轉移到屬靈和全球性的層面上。

  以上所提及的和今日以色列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有甚麼關係呢?關係就在於這個衝突主要是一個關於土地擁有權的衝突。而很多基督徒因為同時混淆了新、舊兩約對聖地的概念,認為即使在新約下聖地不單止非常重要而且是完全屬於猶太人的。在這個信念的推動下,這些基督徒不但在經濟及政治上支持現代以色列國對該地宣稱有至高無上的擁有權,更在以國對巴勒斯坦人做出恐怖主義及違反公義的行為的時候視若無睹。遺憾的是,對他們來說,對某些聖經預言的偏差概念(例如對某些預言澀晦難懂的解釋)的重要性是高於現實環境中的公義和憐憫。因此他們不會對幾百萬巴勒斯坦難民的苦況、他們被拆毀的房屋、被充公的土地、被破壞的經濟、被奪去的生命,和每天仍然在一個殘酷的佔領環境下受著拆磨而產生憐憫之心。

  對某些預言揣測性的解釋是否比公義和憐憫的清晰教導更重要呢?或許我們可以從耶穌對當時期的宗教人士所說的話找到答案: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太廿三23-2)


  明顯地,耶穌基督、保羅和其他所有新約的作者都是著重神國而不是聖地。宣揚神國帶來神國本身及神國美善的果子,而糾纏於土地卻帶來仇恨、衝突、忿怒、暴力、戰爭、殺戮和說不盡的痛苦,就如在過去一百年來我們在中東所看見的。

聖城

  自大衛王把國都由希伯倫遷往耶路撒冷,她就成為了古以色列國屬靈和政治生活的標誌。耶路撒冷的命運亦一直和古猶太國的命運緊扣著。舊約裡有強調耶路撒冷對作為古猶太國的屬靈核心的重要性:

  「羅波安王自強,在耶路撒冷作王。他登基的時候年四十一歲,在耶路撒冷,就是耶和華從以色列眾支派中所選擇立他名的城……」(代下十二13上)

「使人在錫安傳揚耶和華的名,在耶路撒冷傳揚讚美他的話。」(詩一○二21)


  「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耶路撒冷啊,愛你的人必然興旺!願你城中平安!  願你宮內興旺!因我弟兄和同伴的緣故,我要說:願平安在你中間!因耶和華──我們神殿的緣故,我要為你求福!」(詩一二二6-9)

   無可否認,耶路撒冷在舊約裡具有超然的地位,遠高於其他城巿之上。不過,其重要性在新約來臨後就開始減弱。雖然耶穌在他的傳道生涯中經常到耶路撒冷和服侍當中的居民,但是他對耶路撒冷的看法並不正面亦不可取。他亦知道耶路撒冷將會是他受苦和受死的地方:

   「從那時起,耶穌才向門徒明說,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和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太十六21)

   耶穌亦曾預言到耶路撒冷的悲慘命運:

  「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太廿三37-39)

   保羅和其他新約的作者亦沒有把當時期的耶路撒冷看得特別重要:

  「這夏甲二字是指著阿拉伯的西乃山,與現在的耶路撒冷同類,因耶路撒冷和他的兒女都是為奴的。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他是我們的母。」(加四25-26)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讚美天上的耶路撒冷的同時,亦明顯地不著眼於地上的耶路撒冷:

  「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裡有千萬的天使。」(來十二22)

   啟示錄的作者更把地上的耶路撒冷和罪惡之城所多瑪比較:

  「他們作完見證的時候,那從無底坑裡上來的獸必與他們交戰,並且得勝,把他們殺了。他們的屍首就倒在大城裡的街上;這城按著靈意叫所多瑪,又叫埃及,就是他們的主釘十字架之處。」(啟十一7-8)

   他亦形容天上的耶路撒冷為上帝和祂的子民同住的地方: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廿一2-3)

   耶穌和他的使徒沒有歌頌地上的耶路撒冷,而是論及天上的耶路撒冷。當我們在以下幾章中把注意力放在祭師職任、祭物和聖殿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在新約中,人不再需要在一個特定城巿裡的敬拜中心才能享受新約的恩惠。

   我愛耶路撒冷城,她是我的出身之地及我的基督教信仰的發源地。但是,耶路撒冷和聖地的神聖之處並不是埋藏在她的泥土、石塊、石子、沙石、聖壇、教堂、寺院和會堂裡。耶路撒冷的神聖之處是在於她的屬靈遺產,這個遺產就是因著上帝揀選了在她上面進行了拯救全人類的計劃。今天,很多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人因著把土地的擁有權看得太重,以及對耶路撒冷作為上帝與人和平和好的屬靈信息的認識太少,令到她成為普世和平的最大障礙。

祭司職任

  舊約的祭司職任是在上帝設立摩西的兄長亞倫作為大祭司時定立的。在摩西五經裡有詳細的指示說明這個祭司職任制度的管理方法。在新約裡,作者們所形容的卻是一套新的祭司職任,這個制度就是信徒皆祭司。使徒彼得在第一卷書信中寫給新的信徒-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並同樣稱呼他們為「有君尊的祭司」:

  「唯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從前未曾蒙憐恤,現在卻蒙了憐恤。」(彼前二9-10)

  當啟示錄的作者寫給外邦和猶太信徒時,亦同樣重申這一重點,並稱他們為一個由祭司組成的國度:

  「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裡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 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啟一5-6)

  在舊約中的祭司職任只局限在以色列的其中一個支派──利未人身上。但在新約裡,明顯地所有信徒都隸屬於這個具君尊的祭司職任。在比較新舊兩約的祭司職任時,希伯來書的作者解釋舊的祭司職任必需漸衰並讓位給一個既新且永的職任:

  「這位既是永遠常存的,他祭司的職任就長久不更換。凡靠著他進到 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七24-25)

  「既說新約。就以前約為舊了;但那漸舊漸衰的,就必快歸無有了。」(來八13)

  (並參看耶利米書三十章31節)

  明顯地,希伯來書的作者宣告舊約的祭司職任已經無效,並已讓位給一個不僅是新,且是猶太和外邦信徒一同擔當的祭司職任。

祭物

  在舊約裡,獻祭牲是敬拜中一個不能忽略的部份,但在新約裡,耶穌已成為祭物並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希伯來書的作者寫道: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並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聖,身體潔淨,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 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麼?」(來九13-14)

  「凡祭司天天站著事奉神,屢次獻上一樣的祭物,這祭物永不能除罪。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來十11-12)

  以上和很多類似的經文都反映在兩約中對獻祭的概念有著重大的改變。舊約的獻祭制度要求按日期和儀式宰殺動物,新約則表明耶穌已成為終極及完美的祭牲並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為所有罪惡、為所有人,為任何時代的人。故此,為了迎接新約制度的來臨,舊約的獻祭制度已被終止。那些為著猶太教獻祭制度有可能恢復而滿心歡喜的基督徒真的要應真地尋求從上帝而來的智慧,肯定自己沒有超出上帝的心意,因為祂的心意在新約的記載中已清楚表明了。

聖殿

  新約不單終止了獻祭牲的需要,而且取消了利未祭司職任的制度,更不再需要一個中央聖殿。耶穌基督-全人類的救贖者-的身體(或譯教會)已取代了耶路撒冷聖殿的位置作為聖靈的殿。

  當門徒對耶路撒冷聖殿的莊嚴偉大感到驚訝的時候,耶穌說了這話:

  「有人談論聖殿是用美石和供物妝飾的;耶穌就說:論到你們所看見的這一切,將來日子到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路廿一5-6)

  保羅在以下三段經文中對早期的信徒解釋,他們自己就是上帝的殿:

  「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麼?若有人毀壞神的殿,神必要毀壞那人;因為神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林前三16-17)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這聖靈是從 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 神。」(林前六19-20)

  「神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林後六16)


  以上的經文包含著兩個信息:第一,上帝對耶路撒冷聖殿的恩典期已過,而聖殿亦將被拆毀。為著設立新聖殿的緣故,舊的必需被毀。第二,新的聖殿不再是一座建築物,而是組成耶穌基督身體的教會。

上帝是否對猶太人有一特別的計劃?

  有些人認為之前所論及的對外邦信徒來說是對的,但對猶太人卻不然。他們更可能會主張上帝對猶太人有一個特別的計劃,是跟外邦人的計劃有分別的。因著以下原因,我並不接受這個說法:

  一、上帝在新約的計劃是同時對猶太人和外邦人給予救贖和祝福。在新約裡,兩下歸為一體。提倡一個額外為猶太人的計劃即是和新約的核心信息相違背。細讀保羅向加拉太人的宣告:

   「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 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加三26-29)

   二、在新約裡並沒有提到對猶太人有一個特別的計劃,是和上帝給予外邦人的救贖計劃獨立分開的。那些不論在目前或未來提倡一個特別為猶太人預備的計劃的人,往往只能依賴舊約來支持他們的理論。保羅在羅馬書十一和十二章裡指出了猶太人的屬靈醒覺是透過他們對耶穌基督的信,而不是復國或重新擁有聖地。保羅的表達是基於他堅信猶太人的復興是取決於他們是否接納耶穌基督。

   三、若對猶太人或其他任何種族提供一個特別的計劃,即是貶低了上帝藉著耶穌基督為全人類在十架上受死的救贖大能和果效。上帝已經透過耶穌基督給了猶太人最好的計劃。基督是上帝給予全人類──包括猶太人──最好的禮物。

   四、那些宣稱現代以色列國在末世有一特別角色的末世論在神學上是說不通的。為甚麼上帝會希望猶太人歸回聖地和建造聖殿去獻祭牲?耶穌不是已經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嗎?為甚麼竟然有基督徒支持重建一個用來獻祭牲的聖殿?上帝會否因猶太人在我們的主──上帝不朽的羔羊──在十架上捨命的二千年後繼續獻祭牲而得著榮耀?若果這些儀式並不能使上帝喜悅,基督徒有甚麼理由去支持或鼓勵那些極力希望這樣做的極端份子?任何不以耶穌十架為中心,或與之不能協調的基督教神學理論,實在是不值得我們花時間,亦不應在我們的心中佔任何位置。

   當我在不同場合演講及解釋舊約和其中的重要元素──國度、土地(聖地)、聖城、聖殿、祭司職任及祭物──在新約裡如何被轉化後,很多人會問:「上帝對猶太人的應許怎麼樣?那些應許是否已經沒效了?」我的回答就在往後一章。

上帝棄絕了猶太人嗎?

   和使徒保羅一樣,我說:「斷乎沒有!」

  「我且說,神棄絕了他的百姓麼?斷乎沒有!因為我也是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屬便雅憫支派的。 神並沒有棄絕他預先所知道的百姓。」(羅十一1-2)

  保羅用自己作為一個上帝並沒有棄絕猶太人的證據。在過去的二千多年來,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同樣經歷了轉化了保羅生命的奇妙恩典。上帝恩典的門是寬大且是長開的,不論是對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在以下的經文裡,保羅強調上帝希望把猶太人和外邦人引領到同一國度的事實。上帝沒有預備一個國度給猶太人,又預備了另一個國度給外邦人。新舊兩約雖然不一樣,但上帝對招聚猶太和外邦人到祂的國度的熱心並沒有改變。

  「就著福音說,他們為你們的緣故是仇敵;就著揀選說,他們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你們從前不順服神,如今因他們的不順服,你們倒蒙了憐恤。這樣,他們(現在)也是不順服,叫他們因著施給你們的憐恤,現在也就蒙憐恤。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不順服之中,特意要憐恤眾人。」(羅十一28-32)

  ※在英文譯本如KJV、NIV、NASB、NET,以及中文譯本如和合本修訂版和新譯本,都有括號的「現在」、「Now」一詞,但在和合本中卻沒有。此處為和本文原文(英語)協調,故特意補上。而「如今」一詞在英文譯本同為「Now」。

  在以上經文中,「現在」一詞的重要性是在於保羅用它來表達在基督裡的新約時代。以我的理解,保羅是在說:「既然耶穌已經透過他在十架上的死拯救了全人類,猶太人也可以獲得憐恤、恩典和救贖。所以,猶太人現在就可以得救了,只要他們來到救贖主面前,而不是在一個遙遠的將來,經成立一個國家或興建一座可以用來繼續獻祭牲的聖殿。」

  上帝對猶太人和全人類的應許是屬靈的,並不需要佔有某一塊土地,或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政治手段和經濟操控去征服另一國家或民族才能成就。這些應許可以因著世人--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謙卑地回到上帝面前,接受上帝為我們預備的救贖計劃而實現。然而,對經文的誤解和誤用--對錫安主義者佔領巴勒斯坦地的行為予以上帝的祝福-卻是令到中東地區混亂,以致全球不穩的重要原因。它帶來了大苦難和殺戮,又使到成千上萬人的人喪失生命,並給予全球武裝份子一個方便的藉口。這種不誠實地利用聖經的行為亦對阿拉伯基督徒帶來了很多苦痛和失望,並同時成為一塊攔阻著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去回應基督和接受祂好信息的絆腳石。

編按:本文譯自作者近著Palestinian Memories。譯者:老旭輝。

以下附註為譯者主要針對一些華人社會較少討論或關注的議題所加,盼能幫助讀者理解。


  1. 原文為Modern State of Israel,即在一九四八年於巴勒斯坦地宣佈獨立的以色列國。由於「以色列」一詞可以有眾多不同的解釋,如雅各本身、十二支派、在大衛和所羅門執掌下的統一國家、分裂後的北國、現代以色列國、以色列政府等,容易造成混淆並引致誤解,故請讀者留意。在提及舊約聖經裡記載的以色列時,本文會盡量以「古以色列」(Ancient Israel)或「經上記載的以色列」(Biblical Israel)指明。

  2. 部份的錫安主義者會根據他們對創世記十五章18-21節及出埃及記廿三章31節的理解,鼓吹現代以色列國侵略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等國家,以獲得「以色列全地」。

  3. 錫安主義的原文為Zionism,而世俗的錫安主義原文為Secular Zionism。一般情況下,單使用Zionism一詞即代表Secular Zionism。為分別它和基督教錫安主義(Christian Zionism)在動機、最終目的等的不同,在分析時常被冠以Secular(或Political)一詞以作區別,而兩種錫安主義在具體行動基本上是相同的(即支持現代以色列國)。Zionism一詞亦譯作猶太復國主義。

  4. Theodor Herzl,奧匈帝國的一名猶太裔記者,一般認為是世俗錫安主義的主要創始人。其所著的The Jewish State一書主張建立一個猶太國家來解決反猶問題(Anti-Semitism)。

  5. Arthur James Balfour,英國保守黨政治家,晚年出任外相,任內發表的《一九一七年貝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建國。

  6. 巴勒斯坦一帶地區的控制權在羅馬帝國崩潰後曾多次易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奧圖曼帝國(The Ottoman Empire)崩潰,列強瓜分其前屬地時,英國取得了巴勒斯坦和外約旦(Transjordan)等地的控制權。

  7.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Embassy in Jerusalem。除了在耶路撒冷的總部外,他們宣稱其分部遍佈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包括香港及台灣)。

  8. East Jerusalem,當中包括的地標有耶路撒冷舊城、聖殿山、金圓寺等。在一九四八年第一次中東戰爭(或稱以色列獨立戰爭)中,以國在未能全部佔領現巴勒斯坦地的情況下,在一九四九年與鄰國簽定休戰協定,而東面的休戰線自耶路撒冷舊城的城西向南北延伸,從此耶路撒冷以東西劃分,東面由約旦控制,西面則由以國控制。當時很多住在西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和住在東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都被趕走。在一九六七年六日戰爭中,以國從約旦手上搶奪了東耶路撒冷及西岸地帶(參看註13),隨後在違反國際法下吞併了東耶路撒冷。因著這些歷史原因,大部份在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及他們的教會都是位處於東耶路撒冷之內。

  9. TV evangelists,在二次大戰後因著電視普及化及對媒體管制的放寬等原因,一批以電視媒介作為主要傳道工具的人士,著名的葛培理牧師可算是當中的先驅。他們在美國的福音派中有著相當的影響力,但並非所有的電視傳道人皆支持基督教錫安主義。

  10. Pat Robertson、Jerry Falwell,兩位在美國政壇上非常活躍的電視傳道人。當中的羅拔臣曾經嘗試參予一九八八年美國總統選舉,並為視博恩(Christian Broadcast Network,簡稱CBN)的創辦人。

  11. Muslim,即信奉伊斯蘭教(Islam)的人。在中國和台灣的穆斯林一般被稱為回族人民或回教徒。

  12. John Hagee,美國德克薩斯州Cornerstone Church和Christians United for Israel的創辦人。

  13. West Bank,指在約旦河西岸,於一九四九到一九六七年間由約旦控制的一部份(參看註8),當中包括根據一九四七年聯合國一八一號決議案,對巴勒斯坦地的分割方案中,歸入巴勒斯坦國的一部份。著名的城巿有位處中央的東耶路撒冷、南面的伯利恆、希伯倫、北面的拉姆安拉、納布盧斯等。在一九六七年戰爭後,以國以軍事佔領的模式控制著該地至今。

  14. Jewish settlements。在一九六七年戰爭中,以國分別從約旦、埃及和?利亞手上搶奪了西岸(參註8及註13)、加沙地帶(The Gaza Strip)及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和歌蘭高地(Golan Heights),並在違返國際法下在佔領地區建造猶太人專用的殖民地。以國隨後分別於一九八二及二○○五年撤出西奈半島及加沙地帶,然而在西岸的殖民地仍在不斷興建中。

  15. Tony Campolo,Red-Letter Christians運動的領袖,該運動主將基督徒應為宣揚和平、消除貧窮及其他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問題等而努力。

  16. 因著現代以色列國對當地的本地人(即巴勒斯坦人)多年來一直進行種族清洗(Ethnic cleansing),愈來愈多的巴勒斯坦基督徒自願或被迫地離開家園,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定居。

    請注意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Genocide)的不同。前者指有目的地以暴力或威嚇手段把某一種族或宗教團體等從某地移走,而後者則包括進行全體性或局部性的屠殺,近代較為人熟識的例子包括第二次大戰時納綷黨對猶太人、蘇聯戰俘、波蘭人和其他小數民族進行的大屠殺(The Holocaust)。

  17. 因伊拉克戰爭所引致的死傷數字到目前為止仍有很大的爭議,最保守估計的數字為十萬以上。

  18. Stephen Sizer。英國維珍尼亞湖基督堂主任牧師,研究範籌包括聖地及基督教錫安主議,著作包括Zion's Christian Soldiers?: The Bible, Israel and the ChurchChristian Zionism: Road-map to Armageddon?

  19. Al-Aqsa Mosque,Dome of the Rock。現處於聖殿山上的兩座伊斯蘭教建築物,約於七世紀被建造。

  20. Armageddon,參啟示錄十六章16節。

  21. Evangelical Christians。在美國,有百分之廿五至四十五的人認為自己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根據最寬鬆的定義而言,這些人都是屬於福音派。

  22. 那時仍叫亞伯蘭。

  23. Secular,亦可譯為世俗。因本文從信仰立場出發,故譯為沒有信仰。由於在猶太文化中,傳統和信仰的關係千絲萬縷,所以他們可能不會守安息日(Shabbat),但仍會紀念贖罪日(Yom Kippur)。

  24. Non-religious traditionalist,不會嚴格跟隨猶太教法典,但仍遵守部份猶太傳統的的猶太人(參註23)。 他們對宗教或傳統的熱衷或接受程度比沒有信仰的猶太人高,但比有宗教信仰/虔誠(Religious)和極端正統派(Ultra-Orthodox/Haredi)的猶太人低。

  25. 即耶穌基督。

  26. 以色列政府部門常透過行政手段,例如拒絕發簽證給傳教士,攔阻傳教活動。此外,部份極端正統派的猶太教徒亦在政府默許下監察並阻礙傳教活動。

  27. 原文為the nation,the land,the city,the temple,the priesthood及the sacrifice。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