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本版園地 歡迎來稿 文責自負 不設稿酬)

嚇到你喊驚──基督徒對萬聖狂歡月的反思

月份被香港旅遊發展局定為「萬聖狂歡月」,各大主題公園、商場,甚至部份學校都舉辦萬聖節活動,更有商人趁機發恐怖電影財。學者們解釋何故竟有人愛被嚇壞,原因是參與者明知裝假的,因而不怕,只求刺激,另外參與者完成活動後會帶來一種如釋重負的快感。研究恐怖電影觀眾心理的Andrade和Cohen發現,觀眾同時經驗快樂和驚嚇的情緒,簡單說,最開心就是被嚇壞的一刻。心理學家Zald從神經科學發現尋求刺激者和回避刺激者的大腦對多巴胺(dopamine)的處理方式存在重大差異。他希望進一步探究問題是,有些尋求刺激的人為何要用經驗驚險來平衡自己愛刺激的心理,因為還有很多安全和健康的方式滿足其心理。

  筆者眼見每年都有不少青年人到某某主題公園或戲院樂於購票「被嚇」,因此就以上的問題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其中的答案會否是「超悶囉」?即生活太平淡又乏味。試想,香港雖充滿壓力,但大多數人每天生活日日如是,重複地經歷生老病死,重複地糾纏著大同小異的憂慮,重複地追求差不多的東西。就此有時叫人感到納悶,希望以驚嚇狂歡帶來全新刺激,而非真的尋求怪力亂神的活動,亦不在乎萬聖節的起源,只是玩樂而已。

  筆者試從傳道書來反思這種玩樂心態。傳道者也面對世間的重複,如: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一5-7)、萬事令人厭煩和無新事(一8-11)。傳道者曾試感官刺激,卻以智慧探索短暫一生怎樣才不算虛度(二3)。他的評價是,誰知那也是虛空──那嬉笑他叫它「發瘋」(二2上,英譯作Mad)。「發瘋」講中了玩樂者的心態:「我只想癲番次」。傳道者深刻反省:論享樂,又有何用?(二2下,參二10-11)他的意思不是否定享樂,而是要深思箇中價值。

  劉曉亭牧師在〈光世代迷航──信仰與娛樂,誰上寶座?〉分析指:「娛樂雖然是趨勢,但人心的空虛卻是更明顯的趨勢。如果不是人心這麼空虛,怎麼會給娛樂這麼大的空隙?甚至正統娛樂已經不及填補,而是要靠酒精、毒品與變態的色情來刺激?」有沒有發覺,我們所追求的娛樂傾向要全新感官刺激,可惜我們的空虛感總是無法滿足,只能靠商家不斷地開創新玩意才暫時止住那空虛感發作。又有沒有發覺,我們不知不覺地想要的玩意,也愈來愈要有較強烈感官刺激的那種,但若被問到究竟想要怎麼樣具體樣式,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傳道者最終發現人生幸福莫過於時及行樂為善,而人人吃喝,享受自己的辛勞所得,乃是由神所賜的(三12-13)。此經文與俗語「為善最樂」是不謀而合的。正向心理學Snyder和Lopez發現從事助人活動時,往往比個人享樂帶來更多和更持久的滿足感和暢快感。換言之,創造主早已將可填滿心靈空虛的具體樣式啟示了,並非全新刺激感官的驚嚇娛樂,而是真誠付出助人的善行,才能夠滿足人心,因為造我們的神是會悅納的,並在飲食上賜福的,叫我們感滿足。傳道者勸讀者:趁著年青,莫虛度,尋滿足,只要注意所做的一切,「神必審問你」(十一9)。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