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本版園地 歡迎來稿 文責自負 不設稿酬)

以巴隨筆

經遇過一位以色列人,他告訴我,假若他是巴勒斯坦人,他會去做一個恐怖分子。

  幸好他不是,所以他只是經常參與反佔領示威而已。

  很少跟本地教內人士談及以巴問題,因為大部份不是受西方媒體、時代論和基督教錫安主義影響,強烈傾向以色列國,就是僅視當地為朝聖旅遊之地,對當地人民生活漠不關心。這個吃力不討好的話題,有誰想聽?大家唱唱詩歌,祈一祈禱,繼續有衣有食,再買iPhone,不好嗎?

  有位本地牧者告訴我,十一月份時,他在耶路撒冷的一位朋友,在面書上公開表示慚愧。那天,有火箭落到耶路撒冷附近,當時這位人兄在加沙的朋友問他有沒有事,叮囑他要小心。相反,他在加沙每天被轟炸時,一直也沒有詢問過加沙友人的情況。再者,他還有防空洞可進,而加沙友人就真的只能祈求上帝保守。

  在「牧羊人之地」(Shepherd's Field)遇過一位外國朝聖者,她那時好像靈受感動般,告訴我她站在那裡是多麼的喜樂。我不好意思告訴她,那地區最少有三個地方相傳是牧羊人所在之地,對這些所謂遺址,有時不需要太認真。那幾塊不能說、不能看的石頭,真的比現在還活生生站在你眼前的人重要嗎?

  電影《舒特拉的名單》提到一句很有意思的猶太諺語,源自猶太法典(Talmud)──救一人即救全世界(“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 ”)。但有說那個譯法不太準確,「the world entire」應該是「a whole world」。意思大概是,對一個人來說,當他死後,他所認知的世界亦隨之終結,所以當你救了一個人,就等於救了一個世界。當然,從基督教的角度看,還會有來世,可是,這種對每一條生命(不管他是不是猶太人)的執著,又可以在幾多位信徒中找得到?

  十九世紀英國政治家巴麥尊勛爵(Lord Palmerston)的一句說話,值得細味──「在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當年以色列政府為了打擊阿拉法特和法塔克,培植哈馬斯的時候,或許沒有想過後者會成為今天巴人中間的抵抗代表吧。

  有些以色列支持者,喜歡唱好以色列,說甚麼「以色列科技祝福全球」云云。我想,《文滙報》、《大公報》應該也刊登一下「中國文房四寶──紙、筆、墨、硯,為現代文明埋下重要基石」之類的報道。而伊朗國營的Press TV也許要製作一個特輯,說說阿拉伯數字的由來和花剌子密(al-Khwarizmi)對代數學的貢獻。

  二○一一年年底以色列政府用過千名巴人囚犯和哈馬斯交換一名戰俘,令我想起窮寡婦的比喻──一位富翁看幾千萬,和我看幾十元的重要性,大概差不多。

  又有些人說當年聯合國分割劃地,合情合理,猶太人虛心接納,奈何阿拉伯人心胸狹窄,才造成今天的樣子,卻不提往後幾十年以色列政府無視和違反聯合國決議,還未計美國在安理會為以國動用的否決權。這種輸打嬴要的態度,會否才是真正的普世價值?

  今年的香港社運電影節播放了一套叫《創生紀》的影片,細說以色列農場公社(Kibbutz)的故事。裡面有一位在戰事結束後,被政府指派到某個巴人村落定居的猶太人。他看到屋內巴人匆忙逃走時被遺下的物件,心裡難過的說:「是很難受,但我們還是住了下來。」不知那逃離家園的巴人家庭現在身處何方?

  在開羅坐長途巴士時,人人擠著上車,真的有點不慣。後來在耶路撒冷的時候,情況更糟。上年年中,特拉維夫再次爆發示威,有人因為生活迫人而自焚,繼而引起一連串類似事件,對猶太人來說可算是當頭棒喝,然而跟著在加沙也發生了……香港不知何時變得要用「關愛座」去提醒大家讓座,可是在以色列的經驗告訴我,也許他們也可以學效一下,不用由一個幾千里外的來客在眾多年輕人中讓座給一位年長婦人?

  有時想,若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爭奪的,是豆泥沾醬(Hummus)究竟是誰的傳統,又或者巴人向以色列人所叫囂的,只是阿拉伯裔國會議員泰比(Ahmed Tibi)在阿裔足球員代表以色列國家隊參賽時入球後的「No Arabs,no goals」,這會多好?

  以巴其實不只在教內是具爭議性的題目(可能比同性戀、墮胎、婚前性行為更甚),在以色列國本身也是,但打破沉默(Breaking the Silence)創辦人掃羅認為,若更多人知道真相,他們會對事情有所改觀。所以他和幾百位以軍士兵,寧願指證自己和同僚如何對待巴人平民百姓──無緣無故在凌晨時份闖入屋,用他們作人盾,向孩子開槍等等──也不願看著這個悲劇繼續下去。又如某位加沙醫生有一次遭遇到以色列政府的無理對待之後,沒有大發雷霆,咒罵所有以色列人,只是針對其中一位職員說:「他的無禮行為只因為他不明白。」(這位醫生的三個女兒於○九年命喪在以軍坦克炮彈之下,然後寫了一本叫《我不要憎恨》(I Shall Not Hate)的書。)

  網誌〈心湖淬筆〉的楊穎仁曾寫過一篇題為〈加沙在香港,或香港人消費加沙指南〉的文章。看後,你或許會想,若自己是巴勒斯坦人,可能也會去做恐怖份子。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