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為何一些基督教領袖會趨炎附勢而變成河蟹?一個心理學的分析

筆者還很年輕時,我以一些華人基督教學者和領袖作為榜樣。然而,今天許多昔日的英雄巨像已經出現裂痕,甚至在疾風下頹然倒塌。曾幾何時,那些華人基督教學者和領袖表現出像潘霍華牧師和杜圖大主教的道德勇氣,字字鏗鏘,擲地有聲。今天,他們卻成為了政治花瓶,比較他們今昔之言行,彷彿他們患了人格分裂症。余杰、林國璋牧師、朱耀明牧師已經先後批評那些牧師或基督教領袖,在這篇文章中,我沒有需要再討論他們提及過的政治分析,因此,這篇文章之目的只是試圖為這種現象提供一種心理學的解釋。

誰給予基督教名人榮耀和權力?

  早前其中一位轉舵的基督徒學者來到加州講道,並向教牧人員培訓,我沒有參加任何一個有關聚會。有人對我說:「許多人已經指出過這基督徒學者的問題,連我也可以清楚看到,怎麼加州的教牧仍然把他看作為貴賓?」這位基督徒學者不能自己單獨地製造這現象,其實,是我們一起構成了這問題!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人的慾望無限,而權力和榮耀是最首要的願望。」不錯,這是人類的天性,但是,單單想要權力和榮耀是不會令人腐化的(我所指的權力包括了軟實力,如影響力)。美國作家納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說:許多科學家都想出名,想獲得諾貝爾獎,但對大多數科學家而言,這一天永遠不會來,無論如何,大多數科學家每一天只像往常一樣做好自己的工作。有些人將基督徒學者的腐敗歸咎於尋求權力和名利,依附政治強權,便可以確保其榮耀和特權。但首先這些人必須有一定的知名度,才可以成為重點的統戰對象。他怎麼會獲得認受性和領導地位呢?這是基督教群體和教會領導層授予他們的!
 
  對我來說,那位基督徒學者一百八十度的態度變化並不奇怪。大約十年前,我在互聯網上看過他錄製的一個節目,在節目中他分享了自己的見證,他炫耀自己主持了許多電視節目,當時無綫電視和亞洲電視在同一時間播出他的節目。他說:從來沒有任何藝員能有電視節目同時被兩家香港電視台播出。他還談到,即使在中國也有人收看他的節目,一些人在火車上認出他和跟他打招呼。當我聽他的見證時,我一直在問這個問題:「到底他是榮耀上帝還是為自己樹碑立傳?」當他將自己與藝員相比時,我知道在他心底處,講壇就是一個舞台,真假只是次要,吸引力、收視率才是主要。

傳播媒體轉身把你吃了!

  兩個電視台同時播出他的節目,這並不是來自上帝的祝福,反而,這促使他走上一條江湖的不歸之路。隨後,他利用大眾媒體宣傳他的理念,其主要項目之一是參與挪亞方舟電影的製作。大眾媒體可以建立一個人的名聲,但也可摧毀你的人格,反過來吞噬了你。筆者在美國生活多年。我看過許多美國電視傳教士如何被自己創建的媒體王國吞噬,如吉姆巴克(Jim Bakker)、賓尼興(Benny Hinn)、喬伊斯邁耶(Joyce Meyer),我不會說所有電視佈道家在開始時都一定有險惡用心,但是,你怎麼能維持一個龐大媒體王國的費用呢?用你的魅力來吸引更多捐款!其結果是,手段變成目的,喧賓竟然奪主。喬伊斯邁耶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傳道人,在過去她向人募捐,用以在海外做慈善工作,但人們發現,很大一部份的捐款其實用於推廣她自己的品牌和裝飾她的教會總部。她為自己辯護說,她需要宣傳自己和包裝她的教會,才能夠保持捐款源源不絕。

  平心而論,那位基督徒學者的情況跟美國電視佈道家是有點不同的,但兩者仍有相似之處:一旦你獲得了來自媒體的知名度和軟實力,你便需要盡一切努力去保持這一勢頭。在過去我聽了這位基督徒學者的許多講道,有時他分析科學哲學,而我的專業之一正是科學哲學,我知道他在這一領域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他怎麼敢在公眾講座中向人教導這課題呢?看來這是因為他需要持續的講座去維繫知名度。恕我直言,美國的經驗給予我們一個教訓:使用昂貴的大眾媒體去傳福音是一個壞主意,這媒體可以掉頭控制你,甚至吞嚥你!不幸的是,香港一些基督徒卻重複同樣的錯誤。

高於平均的謬誤和例外主義

  但是,如果美國的教訓是如此明顯,為甚麼仍有人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樣的錯誤呢?答案是:高於平均的謬誤(above average fallacy)。在過去一次講道中,這位基督教學者談到虛偽的誘惑,他承認在基督教圈子許多年之後,他已經掌握了基督教的術語,所以很容易做假。然而,他怎麼可以警告其他人不要虛偽,但自己卻掉進這陷阱裡面呢?

  你們當中有些人可能看過《127小時》這齣電影,或者讀了這本書,這是一個關於登山者阿倫羅爾斯頓(Aron Ralston)的真實故事。羅爾斯頓在二○○三年去美國猶他州峽谷地國家公園遠足 ,不幸的是,在途中他的右臂被一塊巨石砸下,他被困一百二十七小時,最後他切斷了手臂逃生。他犯了兩個重大錯誤:首先,他獨自遠足;第二,他沒有告訴朋友或家人自己去了哪裡。這樣一位經驗豐富的登山者,怎會犯下這兩個簡單的錯誤呢?事故發生前,他以為麻煩只會發生在沒有經驗的遠足者身上,而他並不是一般人。心理學家發現,這種態度是很常見的,在一項研究中,當研究人員問女性參與者:「如果一個女人晚上獨自在紐約中央公園散步,她被攻擊的概率有多大?」大多數受試者報告的概率很高。但是,當問題改為:「如果你晚上獨自在紐約中央公園散步,你被攻擊的概率有多大?」人們估計的概率便低得多了,無它,她們以為自己比一般人更小心,所以不會出事。

  基督教領袖會高估自己嗎?坦白說,其情況可能會更糟。除了高於平均的謬誤外,領導者可能有多一個盲點:例外主義。高於平均的謬誤和例外主義可能看起來很相似,但他們有細微的差別。在高於平均的謬誤下,人們以為自己不會犯錯。但例外主義者則認為,即使他們做了一些世人眼中的所謂錯誤,這不算甚麼。舉例說,二十世紀著名建築師法蘭克羅德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跟元配生了六名子女,但後來他拋棄了妻子兒女,先後跟三個情婦一起生活,萊特說:「世俗道德只是為普通人而設,我不是普通人!」在《了解領導的道德失敗》這本書中,特里派斯(Terry Price)發現,很多領導人認為他們是特殊的,他們可以輕易地合理化自己值得商榷的行為,把自己凌駕於一切規範之上。

  然而,無論是高於平均的謬誤還是例外主義,兩者均有一個共同的來源:自我膨脹。在上述同一個見證會中,那位基督徒學人說,有一次一家香港公司為他提供了一份年薪一百萬元的工作,但他為主而放棄了這機會。他反覆強調自己拒絕了一百萬元是何等偉大的犧牲:「每年一百萬元,十年將是一千萬,我可以用這筆錢來生利息,然後做『息魔』,但我沒有。」當他公開宣布自己為神放棄了一千萬元的時候,他同時向自我開了一張空白支票。既然自己為主奉獻的價值已高達一千萬元,自己當然是異於常人的特殊材料,其他一般人的指摘又有甚麼相干呢?

結語

  我只想引述兩段聖經去總結這篇文章,下列經文的含義都是不解自明的。共勉!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但我們在神面前是顯明的,盼望在你們的良心裡也是顯明的。」(林後五10-11)

  「我們的主,我們的神,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啟四11)

Donationcall

舊回應1則


Jack Cheung / 2014-03-25 19:17:20.0

人心中的思念

我聽過筆者所講的見證會錄音完整版,我的印象和筆者剛剛相反;我認為很少人會像那學者這麼坦白地分享自己如何放棄了賺錢機會,和帶點爭扎、帶點後悔但又感覺榮幸的內心衝突,以致用後來發現相信是神祝福的事去回望反思,以鼓勵自己和他人。

雖然經常在鏡頭前,的確對一些人有很大引誘,但人不需要在境頭面前,才被吸引犯錯,傳道人經常對著一大羣人講話,他們同樣會面對自我膨脹的誘惑。寫作的人亦然,會想像自己的文章如何有見地,可以影響到很多人。

我的經驗告訴我,就算那學者當時沒有帶者驕傲去分享教導,他後來亦可以因為過份思想自已怎樣為主犧牲而變質;相反地,就算那學者當時是帶著驕傲去分享教導,他後來亦可以因為看見更多神的偉大和恩典,而合宜地看自己的犧牲。

分析別人的心,有時並不容易;但分析自己的心,倒有出路,「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只要我們願意謙卑,來到神面前,讓神的話光照,我們可辨明自己心中的思念和主意。

我欣賞那學者的分享,是因為當我有類似經歷時,我因為怕會引發驕傲,(有時真的辨明自己帶著驕傲,)而不敢分享鼓勵;但我感覺那學者已跳上一步,講就坦白講,信得過神有恩典有保護。

話說回來,我亦欣賞筆者「用愛心說誠實話」。須知「人心比萬物都詭詐」,我們是需要有筆者這樣的信徒去提醒和監察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