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时代讲场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为何一些基督教领袖会趋炎附势而变成河蟹?一个心理学的分析

笔者还很年轻时,我以一些华人基督教学者和领袖作为榜样。然而,今天许多昔日的英雄巨像已经出现裂痕,什至在疾风下颓然倒塌。曾几何时,那些华人基督教学者和领袖表现出像潘霍华牧师和杜图大主教的道德勇气,字字铿锵,掷地有声。今天,他们却成为了政治花瓶,比较他们今昔之言行,彷佛他们患了人格分裂症。余杰、林国璋牧师、朱耀明牧师已经先后批评那些牧师或基督教领袖,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需要再讨论他们提及过的政治分析,因此,这篇文章之目的只是试图为这种现象提供一种心理学的解释。

谁给予基督教名人荣耀和权力?

  早前其中一位转舵的基督徒学者来到加州讲道,并向教牧人员培训,我没有参加任何一个有关聚会。有人对我说:「许多人已经指出过这基督徒学者的问题,连我也可以清楚看到,怎么加州的教牧仍然把他看作为贵宾?」这位基督徒学者不能自己单独地制造这现象,其实,是我们一起构成了这问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人的欲望无限,而权力和荣耀是最首要的愿望。」不错,这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单单想要权力和荣耀是不会令人腐化的(我所指的权力包括了软实力,如影响力)。美国作家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说:许多科学家都想出名,想获得诺贝尔奖,但对大多数科学家而言,这一天永远不会来,无论如何,大多数科学家每一天只像往常一样做好自己的工作。有些人将基督徒学者的腐败归咎于寻求权力和名利,依附政治强权,便可以确保其荣耀和特权。但首先这些人必须有一定的知名度,才可以成为重点的统战对象。他怎么会获得认受性和领导地位呢?这是基督教群体和教会领导层授予他们的!
 
  对我来说,那位基督徒学者一百八十度的态度变化并不奇怪。大约十年前,我在互联网上看过他录制的一个节目,在节目中他分享了自己的见证,他炫耀自己主持了许多电视节目,当时无綫电视和亚洲电视在同一时间播出他的节目。他说:从来没有任何艺员能有电视节目同时被两家香港电视台播出。他还谈到,即使在中国也有人收看他的节目,一些人在火车上认出他和跟他打招呼。当我听他的见证时,我一直在问这个问题:「到底他是荣耀上帝还是为自己树碑立传?」当他将自己与艺员相比时,我知道在他心底处,讲坛就是一个舞台,真假只是次要,吸引力、收视率才是主要。

传播媒体转身把你吃了!

  两个电视台同时播出他的节目,这并不是来自上帝的祝福,反而,这促使他走上一条江湖的不归之路。随后,他利用大众媒体宣传他的理念,其主要项目之一是参与挪亚方舟电影的制作。大众媒体可以建立一个人的名声,但也可摧毁你的人格,反过来吞噬了你。笔者在美国生活多年。我看过许多美国电视传教士如何被自己创建的媒体王国吞噬,如吉姆巴克(Jim Bakker)、宾尼兴(Benny Hinn)、乔伊斯迈耶(Joyce Meyer),我不会说所有电视布道家在开始时都一定有险恶用心,但是,你怎么能维持一个庞大媒体王国的费用呢?用你的魅力来吸引更多捐款!其结果是,手段变成目的,喧宾竟然夺主。乔伊斯迈耶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传道人,在过去她向人募捐,用以在海外做慈善工作,但人们发现,很大一部份的捐款其实用于推广她自己的品牌和装饰她的教会总部。她为自己辩护说,她需要宣传自己和包装她的教会,才能够保持捐款源源不绝。

  平心而论,那位基督徒学者的情况跟美国电视布道家是有点不同的,但两者仍有相似之处:一旦你获得了来自媒体的知名度和软实力,你便需要尽一切努力去保持这一势头。在过去我听了这位基督徒学者的许多讲道,有时他分析科学哲学,而我的专业之一正是科学哲学,我知道他在这一领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他怎么敢在公众讲座中向人教导这课题呢?看来这是因为他需要持续的讲座去维系知名度。恕我直言,美国的经验给予我们一个教训:使用昂贵的大众媒体去传福音是一个坏主意,这媒体可以掉头控制你,什至吞嚥你!不幸的是,香港一些基督徒却重复同样的错误。

高于平均的谬误和例外主义

  但是,如果美国的教训是如此明显,为什么仍有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错误呢?答案是:高于平均的谬误(above average fallacy)。在过去一次讲道中,这位基督教学者谈到虚伪的诱惑,他承认在基督教圈子许多年之后,他已经掌握了基督教的术语,所以很容易做假。然而,他怎么可以警告其他人不要虚伪,但自己却掉进这陷阱里面呢?

  你们当中有些人可能看过《127小时》这齣电影,或者读了这本书,这是一个关于登山者阿伦罗尔斯顿(Aron Ralston)的真实故事。罗尔斯顿在二○○三年去美国犹他州峡谷地国家公园远足 ,不幸的是,在途中他的右臂被一块巨石砸下,他被困一百二十七小时,最后他切断了手臂逃生。他犯了两个重大错误:首先,他独自远足;第二,他没有告诉朋友或家人自己去了哪里。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怎会犯下这两个简单的错误呢?事故发生前,他以为麻烦只会发生在没有经验的远足者身上,而他并不是一般人。心理学家发现,这种态度是很常见的,在一项研究中,当研究人员问女性参与者:「如果一个女人晚上独自在纽约中央公园散步,她被攻击的概率有多大?」大多数受试者报告的概率很高。但是,当问题改为:「如果你晚上独自在纽约中央公园散步,你被攻击的概率有多大?」人们估计的概率便低得多了,无它,她们以为自己比一般人更小心,所以不会出事。

  基督教领袖会高估自己吗?坦白说,其情况可能会更糟。除了高于平均的谬误外,领导者可能有多一个盲点:例外主义。高于平均的谬误和例外主义可能看起来很相似,但他们有细微的差别。在高于平均的谬误下,人们以为自己不会犯错。但例外主义者则认为,即使他们做了一些世人眼中的所谓错误,这不算什么。举例说,二十世纪着名建筑师法兰克罗德莱特(Frank Lloyd Wright)跟元配生了六名子女,但后来他抛弃了妻子儿女,先后跟三个情妇一起生活,莱特说:「世俗道德只是为普通人而设,我不是普通人!」在《了解领导的道德失败》这本书中,特里派斯(Terry Price)发现,很多领导人认为他们是特殊的,他们可以轻易地合理化自己值得商榷的行为,把自己凌驾于一切规範之上。

  然而,无论是高于平均的谬误还是例外主义,两者均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自我膨胀。在上述同一个见证会中,那位基督徒学人说,有一次一家香港公司为他提供了一份年薪一百万元的工作,但他为主而放弃了这机会。他反覆强调自己拒绝了一百万元是何等伟大的牺牲:「每年一百万元,十年将是一千万,我可以用这笔钱来生利息,然后做『息魔』,但我没有。」当他公开宣布自己为神放弃了一千万元的时候,他同时向自我开了一张空白支票。既然自己为主奉献的价值已高达一千万元,自己当然是异于常人的特殊材料,其他一般人的指摘又有什么相干呢?

结语

  我只想引述两段圣经去总结这篇文章,下列经文的含义都是不解自明的。共勉!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但我们在神面前是显明的,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林后五10-11)

  「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四11)

Donationcall

舊回應1則


Jack Cheung / 2014-03-25 19:17:20.0

人心中的思念

我聽過筆者所講的見證會錄音完整版,我的印象和筆者剛剛相反;我認為很少人會像那學者這麼坦白地分享自己如何放棄了賺錢機會,和帶點爭扎、帶點後悔但又感覺榮幸的內心衝突,以致用後來發現相信是神祝福的事去回望反思,以鼓勵自己和他人。

雖然經常在鏡頭前,的確對一些人有很大引誘,但人不需要在境頭面前,才被吸引犯錯,傳道人經常對著一大羣人講話,他們同樣會面對自我膨脹的誘惑。寫作的人亦然,會想像自己的文章如何有見地,可以影響到很多人。

我的經驗告訴我,就算那學者當時沒有帶者驕傲去分享教導,他後來亦可以因為過份思想自已怎樣為主犧牲而變質;相反地,就算那學者當時是帶著驕傲去分享教導,他後來亦可以因為看見更多神的偉大和恩典,而合宜地看自己的犧牲。

分析別人的心,有時並不容易;但分析自己的心,倒有出路,「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只要我們願意謙卑,來到神面前,讓神的話光照,我們可辨明自己心中的思念和主意。

我欣賞那學者的分享,是因為當我有類似經歷時,我因為怕會引發驕傲,(有時真的辨明自己帶著驕傲,)而不敢分享鼓勵;但我感覺那學者已跳上一步,講就坦白講,信得過神有恩典有保護。

話說回來,我亦欣賞筆者「用愛心說誠實話」。須知「人心比萬物都詭詐」,我們是需要有筆者這樣的信徒去提醒和監察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