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iQuest道在人间
「道在人间」的稿源来自「格思」。iQuest是附属Quest Institute 的一个网络事工。Quest Institute 由一班基督徒创办,追求信仰及公共价值的对话互动,为香港政府所认可之非牟利机构。
(网址:www.iQuest.hk;电邮:editor@quest.org.hk

非黑即白的壁垒逻辑

中国神学研究院副教授

港文化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壁垒逻辑:「如果你不明言支持我,就等于反对我。」

  举个例子来说,最近五月十八日「爱爸妈,爱我家」的巡游带来不少正面和负面的评论。负面的批评中,有些是建设性的,如:「巡游是否是鼓励人们爱爸妈的最好方法?」,虽然主办单位的活动并不只限于这一次的巡游;有些则是莫名其妙的,如:「那么单亲家庭又如何呢?为何要歧视他们?」,其实主办单位并没有任何贬低单亲家庭的言论,只是鼓励有双亲的家庭要珍惜家庭生活。

  依照这种负面批评逻辑,选美会是歧视丑陋的人,减肥广告是歧视肥胖的人,鼓励人跑步健身是歧视跛子,这样推论下去,什么话都有歧视的可能性!(批评别人歧视时,自己是否也歧视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为何不用正面的态度去表达呢?例如,正面建议主办单位另做一些鼓励单亲家庭的活动,或什至自己主动举办,岂不皆大欢喜?

  不少人批评「五一八」巡游是一次反同活动,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反同」的意思究竟是反对同志平权运动,还是反对同性性行为?同性婚姻是同志平权运动的其中一个目的,「五一八」巡游中的一些参与者强调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家庭,或许有些反同性婚姻的意味;但没有一张结婚证书,并不能阻碍两个同性的人长相廝守,反对同性婚姻是否就等同反对同性性行为?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同性相爱的人应该有权选择他们的生活而不受迫害,但是否没有了同性婚姻的法律机制就是对同性恋者的一种迫害?再退一步说,关心同志者的社会地位,是否就一定要透过敌对的手法去争取社会的接纳?他们可以组织一个「同志爱爸妈」的巡游,一方面可鼓励同志者以爱心克服家人的误解,另一方面可让社会人士看到同性恋者也尊重传统价值和关注家庭健康。  

  更有什者,有人批评「五一八」巡游参与者只关注反同,然而我们怎知道当天的巡游人士不关心其他的事?我没有资格代表他人说话,但作为「五一八」活动的其中一位参加者,我自己也很关心香港的民主前途,做过数次「和平占中」商讨日的促导员或参加者。壁垒逻辑的做法就是塑造标签效应,如果有人有A意见,他就一定有B、C、D的意见,所以他一定是某一类型的人。其实反对同性婚姻的人可以是学联支持者,支持同运的人也可以是民建联支持者。我们是否愿意耐性和虚心地去认识与自己不同的群体,还是一开始就把别人定型,只想听与自己同声气的人说话? 

  我这里真正关心的是民主课题,而不是为「五一八」活动辩护,更不是说服读者去支持主办单位。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民主的运作需要各个不同群体的共同努力,求同存异。如果我和你在A事件上(如同性婚姻)有分歧,我们仍然可以在B事件上(如民主运动、家庭友善政策等)合作;我们虽有不同意见,但你不是我的敌人,我亦不会把一些你没有说过的话置放在你口中。壁垒逻辑却是求异存同,把彼此共通的地方放在一旁,强调大家的相异,然后来一个你死我活的骂战;如果壁垒逻辑蔚然成风,社会如何能达到任何共识?如果社会没有共识,民主如何得以运作?

「道在人间」的稿源来自「格思」(网址:www.iQuest.hk;电邮:editor@quest.org.hk)。「格思」是附属Quest Institute 的一个网络事工。Quest Institute 由一班基督徒创办,追求信仰及公共价值的对话互动,为香港政府所认可之非牟利机构。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