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內地會150週年
系列文章由內地會供稿──回顧自一八六五年戴德生創立中國內地會至今神的帶領,細數宣教士在動盪起伏中所經歷實在、豐富的恩典,仰望神的榮耀、信實和愛,傳承150年來的宣教使命,繼續向前邁步拓展神國。

內地會一百五十週年
宣教士廣播系列(三)
何斯德──給劍橋七傑的挑戰

  一九○○年,內地會面臨創立以來最艱困的時刻,因為義和團的動亂,差會痛失寶貴的同工、信徒、財產。戴德生此時已經六十八歲了,因為嚴重耗損的緣故,他雖心懸中國,卻只能在瑞士調養身體。誰能承接領導內地會的重責大任呢?原先他已銳意栽培顧正道(William Cooper),但顧正道卻在山西的教難中為主殉道了。至於長年擔任戴德生副手的范明德(John Stevenson),他雖是個忠心的同工,但似乎無法獨當一面。內地會事工的開始需要信心,然而事工的傳承除了信心,還需要屬靈的洞察力。甚麼樣的人才是合神心意的接班人?

劍橋七傑
   
  將時間倒回至一八八五年的倫敦,雖然下著冷雨,愛塞特會堂(Exeter Hall)卻是人潮洶湧,眾人爭相為七位燦爛的宣教新星送行。站在台上的七位年輕人個個顯得光彩煥發,眼神中充滿著對於宣教使命的熱情與堅定。這七人活躍於劍橋的社交圈,其中六位畢業於劍橋,另外一位則是優秀的青年軍官,他們不約而同地放下大好前程,加入內地會,回應中國宣教的使命。當他們在台上慷慨陳詞,娓娓道出蒙召的歷程、中國屬靈的需要,不難想像這畫面帶給台下群眾的震撼。中國內地會這個另類的差會再一次吸引大家的目光,更重要的是,在這七位青年的激勵下,有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願意投入普世宣教的大事業。這七位年輕人分別是司米德(Stanley Smith)、何斯德(Dixon Hoste)、蓋士利(William Cassels)、施達德(Charles Studd)、章必成(Montagu Beauchamp)、杜西德(Cecil Polhill-Turner)、杜明德(Arthur Polhill-Turner),在宣教歷史上,他們有個響噹噹的名號:劍橋七傑。

  杜西德是騎兵軍官,他與杜明德兄弟二人日後在青藏高原、四川都有美好的服事。章必成的父親是一位男爵,出身良好的他具有相當的幽默感,其子章愛甫醫生日後也成為內地會的宣教士。蓋士利是當中年紀最長的,他那時已是英國聖公會的牧師,往後成為聖公會在華西的主教,在中國服事長達四十年。施達德是英格蘭家喻戶曉的板球國手,司米德則是划船隊選手,他們兩人不但聚集眾人目光,也總能把握機會侃侃而談,散發出領袖的魅力。在這星光熠熠的舞台上,何斯德卻顯得害羞而安靜。論家世背景,論個人特質,何斯德似乎都不如身邊的夥伴耀眼,他甚至是當中唯一不曾在劍橋讀書的人。但當天在場的眾人,甚至是何斯德本人,大概都很難預料上帝竟揀選他承接戴德生的火炬。

謙卑的同工

  壯闊的送別、盛大的歡迎都只是七傑服事生涯的一瞥,當他們走入中國的內地,真正的挑戰才開始上演。中國民眾不會知道這些年輕人在英國顯赫的家世與學歷,他們只是好奇地盯著這些西方面孔,然後觀察:這些外國人到底打著甚麼算盤?司米德與何斯德兩人被派往窮困的山西,這地方才剛經歷過饑荒,他們必須面對生活上的匱乏,但這只是效法基督道成肉身的第一步。身處異文化的環境,物質上的忍耐與調適是一種謙卑的操練,然而,同工之間的合作更是需要耶穌虛己的樣式。

  司米德比何斯德早一些到達山西洪洞,他們將在此地與席勝魔牧師一同服事。席勝魔原名席子直,他年紀輕輕便具有秀才的功名,但是卻不幸染上鴉片煙癮,仕途、家道幾乎毀於一旦。某次宣教士辦了一場關於基督教教義的徵文比賽,在豐厚獎金的吸引之下,席勝魔仔細研究相關的單張、書籍,獲獎後又與李修善(David Hill)教士多次交流,才終於發現人生需要救主。信主後,他決心面對自己生命中的捆鎖,費了好大一番掙扎,才靠主把煙癮戒除,他自此將名字由子直改為勝魔,並且助人戒煙、傳揚福音。

  席勝魔牧師學識豐富,充滿才華與魅力,但他直率的個性也常惹來專斷易怒的批評,在一些服事的作風上也不同於西方宣教士。席勝魔相當欣賞司米德的反應與聰明,兩人有著深厚的關係。在何斯德加入以後,一方面是因為行事需要,另一方面是自覺對於事工狀況較了解,司米德便擔任了領袖的角色。沒想到,這個看似順理成章的決定其實重重打擊了何斯德。無論是年齡或能力,何斯德都自認兩人相差無幾,為甚麼要屈居次位?他還建議司米德去信上海總部,請他們另派一位更年輕的同工來擔任司米德的助手。但他隨即被神提醒,他事後如此寫道:「問題的癥結在於我的內心。我深切感到,若我堅持不願意合作,意味著我將失去主耶穌基督的同在,因為祂與謙卑、甘願順服的人同住。」於是,何斯德接納了司米德的建議,他也開始學習欣賞司米德的恩賜,並且為他服事的成功感到歡喜。謙卑,不僅釋放了何斯德,並且讓他具備領導者最難得的特質。

禱告的領袖

  一九○○年八月,上海總部接到了人事命令,戴德生的決定令許多人大吃一驚:他指名由尚不滿四十歲的何斯德來接任總主任一職。范明德這位資深助手自然是充滿錯愕,然而何斯德的反應更是迅速,他立刻回信給戴德生抗拒此一任命:「我由衷相信,……由我代理職務,勢將削弱內地會,甚至引起混亂。為此,請恕我不敢遵從。」何斯德的堅決不受,可以在他的另一封信中看出:「目前我最能效力之處,是做范明德先生的一名助手和顧問;任何其他關係,看來都不切實際。」

  但就像席勝魔曾送給何斯德的忠告:「若神的時間沒有到,你就過早採取行動,只會令問題加劇」──何斯德或許太快拒絕了。就在他拒絕後不久,他得了嚴重的傷寒,無法工作,因此有更多時間安靜與禱告。禱告也是從席勝魔身上學到的重要特質,何斯德每天會花數個小時的時間禱告與研讀聖經,而且他禱告不拘在內室或郊野,甚至常常邊走動邊開聲禱告。經過這段沉潛與禱告,他終於願意順服神的旨意,接受任命:「我需要基督的大愛激勵我,竭盡所能去服事他人,為主燒盡。」

  禱告也成為何斯德總主任最為人熟知的標誌。每一天,他都要邀請一位同工進到他的辦公室,兩人一起禱告。他每天也為內地會的宣教士和其子女提名禱告。據說,當人們提到某位同工,或是當他見到某人時,他總能很快地辨認出來,並且說出那人相關的代禱事項,彷彿他與那人相交已久。

繼續前進

  何斯德擔任總主任的時間長達卅五年,雖然人們對他的印象不若戴德生一般轟轟烈烈,但做為一位繼承者,他確實是有為有守,帶領內地會不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一九二九年,中國的局勢混亂,反帝國主義的思潮仍威脅著在華的外國人,西方的經濟危機也即將爆發。當許多宣教團體正在思考撤退佈局,已近七十高齡的何斯德卻知難而進,呼籲眾人一同禱告,求主賜給內地會二百位同工,繼續進入內地省份。眾人視此為天方夜譚,上帝卻親自顯明祂的心意。三年之內,上帝賜給內地會二百○三位同工,祂的工作繼續開展,沒有停歇。

  「我們是否日漸以安於現狀取代機動進取?是否只會埋首應付周遭的需要,忘卻遠方的未得之民?」雖然何斯德以謙卑為領導的根本,花大量時間等候與禱告,但這些帶給他更敏銳的洞察力──在需要堅持、需要勇氣的時刻,他絕不退縮。

(歡迎網上收聽廣播劇:《佳美腳蹤》
http://www.liangyou.net/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28187&Pid=51&Version=0&Cid=1494&Charset=gb2312

編按:文章由內地會提供。版權為內地會所有。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5.1.29)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