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內地會150週年
宣教士廣播系列(九)
巴富羲——為何枉費?


 內地會二百勇士中前赴新疆的六位與胡進潔合影於蒙古包前
後排左起:巴富羲,何仁志,朱佩儒,柏愛生;前排左起:趙理明,胡進潔,石愛樂

  「這是一場混亂的戰局,但是主奇妙地保守我們經過。雖然身處槍林彈雨中,我們一點也不害怕。因為最近的戰事,我搜集了一大堆子彈頭當作紀念品⋯⋯。」紅十字會依然將傷兵不斷地送入醫院,大量的傷患、設備簡陋的醫院、沒日沒夜的救治工作⋯⋯巴富羲(Emil Fischbacher)的精神體力似乎已經來到了臨界點。「如果我繼續在曼徹斯特執業呢?」這樣的想法或許會再一次閃過這位年輕醫師的心頭,但他定然要再補上一句話:「我學醫到底是為了傳福音,還是為了做醫生?」巴富羲十分清楚,不論他放下了甚麼,若是為主而做,都是一件美事。

一件美事

  巴富羲來自蘇格蘭一個敬虔的企業家家庭。巴富羲的父親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宣教的關懷也不落人後,他長年盼望巴家八名子女中至少能出五位宣教士,而他可以用自己的財力給予他們生活上的支持。在家庭的薰陶下,每當其他人問起小小年紀的巴富羲將來的志願,他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當宣教士。」但是就讀醫學院之後,巴富羲的海外宣教異象似乎遭到許多事物的擠壓。他年紀輕輕就取得愛丁堡、格拉斯哥大學等名校的證書,又在曼徹斯特開業,正是醫界熠熠升起的新星。沒錯,他仍然保留出國宣教的規劃空間,但那更多是基於學術研究的興趣。

  一九三一年五月,巴富羲正閱讀內地會的報刊《億萬華民》,一篇名為〈致青年人〉的文章叫他的雙眼無法迴避。「如果舒適的本國生活,攔阻你去中國為主受苦,那麼,儘管你能在本國完成許多工作,但在基督的審判台前卻不能存留;反之,若你清楚神要你到中國去,遵行祂的旨意,你生命的火花就不會熄滅,將永遠閃爍在拯救靈魂的聖工之中。」此時正值何斯德提出前進運動,內地會希望在「非基風潮」席捲中國之際,加速內地的宣教腳步。這篇文章更直接向青年人發出挑戰:「我們呼籲需要二百位宣教士,經過了近兩年尚未達此目標。你對這呼籲有何反應?或許你因不同的見解而反對,可是有沒有想過,你若反對,當主再來的那一天,你將怎樣回應祂呢?」不需等到主再來的那一天,巴富羲立刻寫信給《億萬華民》的編輯,表明心跡,加入二百位勇士的行列。

  巴富羲並不是家中唯一的內地會宣教士,在父親的影響下,巴家一共有三位子女投身宣教行列。姊姊巴若蘭(Miss Elizabeth Fischbacher)首先加入了內地會,來到中國,曾與山西名牧楊紹唐一同配搭;弟弟巴輔勝(Theodore Fischbacher)也在巴富羲之後抵達中國。當巴富羲在安慶語言學校受訓時,父親曾寫信表達有意提供特別經費,使他不至受到差會限制,能有較穩定無虞的生活。但巴富羲決定與其他內地會宣教士一起操練信心的功課,「如今我已加入信心差會,一切皆禱告仰望主的供應。」在正式進入工場之前,巴富羲已經預做了計算,也願意付上可能的代價。

荒漠之路

  一九三二年五月,安慶學校只剩下六位菜鳥宣教士等待出發,分別是石愛樂(Otto F. Schoerner)、何仁志(George F. Holmes)、趙立德(Raymond H. Joyce)、柏愛生(Aubrey F. Parsons)、朱佩儒(William J. Drew)和巴富羲。這六人奉命前往新疆協助資深的胡進潔宣教士(Rev. George W. Hunter)。胡進潔有新疆使徒之稱,他於一八八九年到甘肅,後來又往西至新疆,此時已近七十高齡,卻老當益壯,服事不懈。對這位老兵而言,六名新血的加入是何等的安慰,他甚至親至上海迎接。當時往西北的路上戰禍連連,一行人原本欲取道西伯利亞鐵路進新疆,但卻始終等不到蘇聯的簽證。最後他們決定採用一個大膽的計劃——從北京開車橫越蒙古、穿過戈壁,直抵新疆迪化。這是一位宣教前輩提供的點子,乍聽之下有些瘋狂,但在熟悉汽車的巴富羲聽來卻不失可行性,甚至是唯一的辦法。胡進潔帶著巴富羲先一步到了北京,他們在那裡打點遠征的一切事宜:先是買下兩部福特貨車及零件,再向其他宣教士打聽關於這趟路程的資訊,計算所需的汽油、物資,並分配大家的工作任務⋯⋯

  兩個月的荒漠長征給了這隊宣教新兵最好的特訓與回憶,他們一同經歷風沙、穿越雷雨,也在無人之處經歷上帝的信實,見證祂的奇妙。他們上路沒幾天便發現貨車轉軸缺了一根彈簧,正在著急如何在暮色蒼茫中變出彈簧的時候,卻在故障的熱水瓶中發現了可資改造的彈簧,多麼即時的「故障」與「修復」。

  路況之難測超出預想。他們兩輛車曾深陷乾涸的河床淤泥,一行人有的從旁築出緩坡,有的挖開淤泥,還要填入碎石好讓車子可以脫離。當兩輛車好不容易紛紛脫困時,這群年輕人還一起拋帽歡呼呢!

  為了跨越寬闊的納林河,他們先是在河岸附近租借駱駝,然後將汽車拆解,取出所有的電器零件,用防水布小心包好,由駱駝分趟載著這兩部「貨車」涉水而過,上岸後再把汽車重新組裝起來。這樣的考驗想必讓愛玩車的巴富羲大呼過癮吧!

  行至沙漠地帶,人的雙腳腳踝都會深陷沙中,載著人員輜重的貨車輪軸更是好幾次陷入沙地,不僅耽延速度,還大幅增加汽油的消耗。當巴富羲重新計算油量,遠超出預期的油耗令他沮喪,剩餘的汽油根本無法支持他們到達哈密。但上帝用約翰福音的經文安慰他:「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巴富羲因此重拾平安,將困難交託給上帝。祂的話語果然不落空,他們之後獲得了其他探險隊所留下的汽油,順利到達目的地!

  沙漠中也充滿上帝創造的奇景。「我們越過一個上升的小坡,便進入一片面積頗大的『盆地』,被四周一排排突起的小丘包圍。這些小丘五顏六色,有黑、綠、红、褐等等。接著又來到一個形似露天劇場的地方,四周是一群小丘,而地面則呈現一連串的不同色帶⋯⋯這些顏色都不是人手設計的,當我們經過時,發現連地面的石頭和土壤也上了顏色,真是生平最令我驚奇的自然景象,它久久地留在我的記憶之中,過去我聽說過『彩繪的沙漠』,如今親眼見到了。」巴富羲如此記敘,他甚至和身旁的趙立德比賽,試著數出那些小丘的顏色。

  「我一直渴望重返此路,並多次聽到其他夥伴也說:『哦,再去一次戈壁吧!』」從巴富羲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這趟穿越戈壁之旅雖然艱苦,但卻是這群年輕人心中難以抹滅的回憶。除了回憶,巴富羲也看到更多使命。「想請你們注意一件令我震驚的事,在中國這條近三千公里的交通線上,我們僅到過一個宣教站——只有這一個公開傳揚耶穌基督福音的中心。沿路這麼多村莊,其間的居民未來將如何?在遼闊的蒙古草原上,那些遊牧部落未來將如何?⋯⋯如果人們連獨一真神的名字都未曾聽過,又怎能信祂呢?」

香膏傾倒

  當他們抵達的時候,迪化(今烏魯木齊)的狀況只能用混亂兩字來形容。回族軍閥馬仲英聯合其他地方勢力向政府軍發出攻擊,省政府所在的迪化成為戰鬥的熱區,雙方交火不斷,物價也飛漲。人間煉獄般的場面給這些生力軍極大的震撼教育,幸好有老經驗的宣教士馬爾昌(Percy Cunningham Mather)冒險出城,到鄰近農村搜集肉類、菜蔬,大家才免於挨餓。維持足夠的營養是重要的,因為傷患源源不絕地被送入內地會的醫院,每一個宣教士都進入緊急動員狀態。

  沒有醫療背景的宣教士也必須協助醫護,石愛樂記載了他當時的狀況,「我們六個人都忙著包紮各樣傷口,照顧所有病人⋯⋯每天非要做到天黑不能離開醫院。回家之後還要將手術儀器消毒,將衣服煮沸後裁成紗布,把手術袍和毛巾洗淨⋯⋯」石愛樂也會懷念起在語言學校的時光,或是遙想他原本預期的服事,但他又補充道:「然而,我們亦看見上帝應允我們的禱告——接近當地人,並學習他們的語言——現今不是實現了嗎!」在老前輩面前,這些少年人似乎也只能乖乖跟著衝,因為高齡的胡進潔也毫不保留地投入救傷工作。柏愛生特別提到他的身影,「胡牧師認真忘我地照顧病人,令我不得不佩服,他同時也不斷鼓勵、安慰和支持我們。」連這些臨時上陣的助手們都如此忙碌,更何況是在最前線執手術刀的巴富羲大夫?

  「我第一次進醫院就看到一個股骨五處裂開的傷兵,實在恐怖!試想三百多名大小傷勢的士兵,其中許多人尚未獲得護理,整個醫院實在骯髒、氣味難聞。三週前開了一座醫院交由我主管,分派各宣教士每人管理一間病房。我自己則忙不過來,沒有儀器,甚至沒有藥物,也許要學習神蹟醫治吧。」身處滿目瘡痍、資源匱乏的戰場,巴富羲不只目睹了各種嚴重的傷勢,還見到人命被視作草芥一般地對待。正是這樣的看見,即使身心已達極限,他還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傷患。「這三個月讓我走進了中國人最真實的生活中⋯⋯老實說,我真的無法照顧整個迪化城!若你問我:『為甚麼你還要做呢?』當你看見這些傷兵的情況,就無法袖手旁觀!」

  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巴富羲終於病倒了,他從傷兵身上感染了傷寒。約兩個禮拜後,一九三三年五月廿七日,巴富羲終於不必再為傷患操心,息了地上的勞苦。他抵達中國不超過一年四個月,去世時尚不滿三十歲。感念巴富羲的犧牲精神,新疆的官員為他置了一幅輓聯,上面寫著:「捨己救人」。

  「為何枉費呢?」當消息傳回倫敦,這是許多人共同的感嘆⋯⋯但巴富羲本人會怎麼計算呢?耶穌又會怎樣看待如此的擺上?巴富羲曾說:「如今我對『新事』有了蒙福的領悟,當我不再按原本刻板的思緒去理解『新事』的時候,便驚奇地發現在神的寶庫裡有無盡的『新事』。」福音書中,曾有一位女子打破玉瓶,將極貴重的香膏傾倒在耶穌腳前。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以為記念。」

  「為何枉費呢?」當我們用自己的思維去計算代價,換來的可能只有恐懼、退縮或悔恨。但當我們用屬神的眼光去衡量,或許可以和巴富羲一樣,看到令人驚奇的美事與新事,並且毫不遲疑地去追隨!

延伸閱讀:
《捨命的愛》,美國中信出版社‧香港海外基督使團,2006。

編按:文章由內地會提供。版權為內地會所有。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5.5.13)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