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时代讲场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粤译圣诗——跨越传统与现代诗歌的鸿沟

旧约到新约,从先知哈巴谷到使徒保罗,都让我们知道,神学必然导致赞美(theology leads to doxology)。基督宗教因而被称为音乐的宗教,实不为过。

  教会存在首要的使命就是敬拜神,唱诗赞美神在崇拜中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环。当西方宣教士在二百多年前踏足中国后,将圣经翻译成中文作为首要任务,圣诗翻译工作也紧随其后。

  因此,华人教会的诗歌传统是承传了大量十九世纪西方丰富的诗歌遗产,其实不单是华人教会,其他地方的教会也是同样受到深远的影响。

  教会里的圣诗集其中绝大部份的作品都源自西方,其中约有不到一成是本地创作。

  这个现象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有所改变,西方首当其冲的是传统唱诗的方式,受到流行乐形式的影响,青年人要问的是:「为何不可以在教会中使用摇滚乐?」有歌手更投诉:「为何让魔鬼拥有所有好的音乐?」(Why should the devil have all the good music?)

  在香港方面,除了这音乐形式的争议外,再加上语言上的问题。在七十年代末,香港的本土主义开始萌芽,香港人开始对自己的身份有所认同,特别在语言上,这具体反映在流行乐坛中,由六、七十年代以欧西流行曲和国语时代曲主导的乐坛几乎一面倒的转向粤语。

  青年人沉醉在粤语流行曲的世界后,回到教会,觉得那些圣诗不再好听,也不好唱,因为「唔啱音」。于是,《齐唱新歌》提倡本土粤语诗歌创作乘时而起,深深影响了教会唱诗的传统,一方面是音乐形式,另一方面是语言。

  到了九十年代中,本土粤语诗歌创作有点停滞不前,加上新兴的「敬拜赞美」模式慢慢引进,同时,又面对「九七回归」的问题,国语(普通话)又开始大派用场。

  这种情况导致在会众间的分歧愈来愈大,传统诗歌没有人唱,粤语诗歌供不应求,国语、什或是外语的诗歌,又始终不是母语,试想,在崇拜中大部份时间是用粤语,到唱诗时要转用普通话,又怎会顺畅和投入呢?

  有圣乐家曾经问我:「为什麽现在的青年人不唱传统圣诗呢?是否因为『唔啱音』呢?」我未及回应,那专家就接着说:「可否把全本圣诗译为粤语呢?」我给他这建议吓了一跳,叫我又喜又惊,原因有二:一、这位一向保守的专家对粤语圣诗的肯定;二、但全本有五百卅六首圣诗,那麽多,怎译?我当时勉强一笑,讲完。

粤译圣诗的收获

  三年前,我偶尔开始了粤译圣诗的工作,而且是以每日译一首的效率进行,转瞬间,已译过千首。过程中,我有重要的发现和收获:

  一、讲粤语、唱粤语:

  这和坊间争取母语教学的理由相一致,唱诗,着重表达情感,用母语更直接和亲切。

  二、粤音与乐音匹配之美:

  这是为何我们要粤译诗歌的主因,也许有些老信徒用粤语唱惯了「唔啱音」的诗歌,但有更多新一代的信徒或新信徒是唱不惯和听不明的。

  以往,当粤音和乐音不协之时,可谓事倍功半,我们要靠把诗歌唱惯才可吸收诗歌中的信息。但倘若粤音和乐音相匹配之时,则可谓事半功倍。

  三、全球丰富的圣诗资源:

  若单靠有限的本土作者和作品,很快就会感到单调和乏味,但若通过粤译,则可把全球信徒的属灵经验,内化吸收。这就是为什么唱圣诗可以达至与古今「圣徒相通」的境界。

  四、学习欣赏本土文化(Global & Local):

  过去,我们大多的圣诗主要来自英、美等基督教国家,而忽略其他地区的作品,特别是亚洲地区,通过粤译,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区的信仰挣扎有更多的认识。

  粤译诗歌的工作,并不排除本土诗歌创作。但现在的本土创作,除粤语外,音乐形式可能大部份仍是西方音乐和声系统。通过其他地区民族音乐特色,我们可更深发现和发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特色。

  五、发现原作的全貌:

  由于现在互联网发达,资讯流通,我们不用借书抄书,搬歌过纸,而是可以透过互联网搜集到很多原始的文字和声音资料。

  过往,我们唱的诗歌,很多是经过删剪的,但现在可透过互联网找得诗歌的原貌。让我们更了解作者原有的思路,这是我在粤译过程中重大的发现。当然,你要使用诗歌中哪一节或几节、正歌或副歌,就应交由用诗者去决定,我是反对随意和无理的删剪。

  六、粤译原则:

  除「信、达、雅」一般翻译的准则外,尽量不破坏本来的旋律与格律。

  由于粤译比普通的翻译困难,有人可能去改变原来的旋律和格律去迁就,这样的改动,就破坏了原来诗歌的特色,要小心处理。

  七、粤译的限制和可能:

  过去三年的粤译工作,让我对粤译诗歌的可能性信心大增,而且,有全球都有不少弟兄姊妹在做这个工作,他们的用心和我都是一样,也跟今天的主题一样:「用心用爱、沟通世代。」大家可以到面书专页找「CantonHymn 诗歌粤语翻译网络」,在那里,会让你感到惊讶,每天都有弟兄姊妹发表新作,有时,同一首作品,有超过十个不同的版本,这正好显示粤译诗歌的可能性和它的限 制,让我们可以彼此欣赏,彼此激励,精益求精,将最好献上。

(编按:标题及分题为编者所拟。本文为作者于七月十三日香港建道校友会专题探讨「用心用爱、沟通世代」之「粤译圣诗──沟通传统与现代圣诗的桥梁」讲稿。)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