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使命公民.关社灵命系列
系列文章由使命公民运动供稿──今天社会虽然迷茫失落,但基督徒对社会的反应,应受灵性操练指导。特别是当人面对愤怒、怨恨、贪欲、灰心等人性软弱时,人更急须重建灵性。这系列作品从不同角度反省社关灵性,期望小小的火种,聚成熊熊的大火,让弟兄姊妹重整灵命,调较价值观,预备心灵,实践爱神爱人,活出上主的使命。
关于使命公民运动详情,可浏览Facebook专页:https://fb.com/missioncitizens 或电邮:missioncitizens@gmail.com

一份自觉:德不孤,必有邻

们都很熟悉以利亚在罗腾树下寻死的故事。求死的意念反映着情绪耗尽、沮丧、恐惧、失措或埋怨与抗议,或者这种种的总和并加上其他的。

  此外,以利亚可能感受到一股无名的孤单感。奇怪的是,当时有民众为他出力,杀死了四百五十名巴力的先知。可是,以利亚似乎并没感觉到这班民众的同在。

  占中以后至今,或许不少人心中也有一份「以利亚情意结」,而比以利亚更难堪的是,以利亚至少在求火焚烧祭物的一役赢了,但占中一事却有点不了了之。在某些教会里,它曾经带来撕裂,但痛处没有被抚平医治,而是被遗忘了。另有些教会,或许有那么一点撕裂,虽令价值核心感到需要作出反应,却很快便冷落到不值一哂的境地。

  巴力代表的既是宗教的,也是中央和利益集团的势力。在上帝的灵激动下的以利亚,所召集的是民众的力量,那是草根的力量,是觉醒的力量,是补救和忏悔意识的萌生盼望。当代香港社会,占中时期从各处涌出来的民众,反映的是几个领导象征人物,以及去中心的群众。走上街头,为的是向集团的势力作出抗议。这抗议的背后是为了对意义和价值作出重写和重新定义——我的城市我决定。

  以利亚铲除巴力先知,而以色列王事奉的是巴力,此举等于是向当今最高权势宣战。权势必须被一些人拥抱,被视为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权势之实。铲除巴力,等于是撼动一种渗透在生活型态、消费习惯、阶层群体人脉类聚的深层价值结构。

  在表面的集团背后,是更深层的个别持份者,就是靠着社会阶梯、努力与报酬、升学竞争效应、自我实现与机会,或在这当中自认为「醒目」者、有能力者、懂得把握机会者,而无视于机会不均等、起步点不一致者。他们对自己先天财力、机会、背景的条件比人好没有自觉。这种无形的阶级性的冷漠,可以是礼貌和态度和善的,但也可以是那种以慈母般的温柔,配合和颜良言把人安抚收编的无形力量。不能对抗,不然则虽不反脸,却仍会以更高明的方式封嘴灭声、加以排斥、矮化和边沿化。对付巴力,切中要害的是颠覆那一股比亚哈本人更庞大和无形的力量。亚哈的仗势欺人、强占田园地土,王后耶洗别那狭隘加狠毒的心肠,欺人太什且非把人逼入绝境不可的凶狠。相较于亚哈和耶洗别,当代的软门面势力打压,利用组织架构的手段,更能杀人于无形。

  圣经没有描述那一批群起击杀巴力先知的民众后来如何,但却花了不少篇幅描写亚哈王和王后耶洗别追杀以利亚之时,后者如惊弓之鸟,被恐惧心理完全掳掠,进而意志消沉,躲起求死。无形的杀人脸面,可以令人瘫痪,或意志遭到软禁。以利亚需要的是新的觉醒和认知。

  上帝让疲乏的以利亚恢复体力,也借着话语叫以利亚志气得以恢复。上帝向他说:「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王上十九18)。事实上,先前在「耶洗别杀耶和华众先知的时候,俄巴底将一百个先知藏了,每五十人藏在一个洞里,拿饼和水供养他们。」俄巴底这么做,因为他「什是敬畏耶和华」(十八4)。

  以利亚的这段故事,提醒我们的是,在为义大发热心的时候,我们都有机会像以利亚一样,只看见自己如何奋不顾身,结果心里有深沉的孤单感,同时也不免有点自我膨胀。但故事也告诉我们,放眼望去,仿佛不见一人,事实上却在那默默无闻处,早已有不少的仁人义士,在你尚未觉醒以前,在你走上街以前,在你为耶和华大发热心以前,默默耕耘了千万个日子。

  这城有七千人在重新定义,每一个人都有份于这集体身份、群体意义的再书写。

  书写改造的日子固然漫长和孤寂,但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七千人,一个都不能少。

编按:「关怀社会的灵命培育」系列文章由使命公民运动供稿。关于使命公民运动详情,可浏览Facebook专页:fb.com/missioncitizens或电邮:missioncitizens@gmail.com。系列其他文章可参本报网站时代讲场「使命公民.关社灵命」专栏。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