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周论坛

众议园

为什么基督教高等教育?

连结上下层建筑的楼梯

港华人神学教育在过去几十年有长远的发展,在学术研究和课程提供,什至应用于公共空间上,都有积极的发展。比小弟于一九七三年开始读神学时,选择丰富了许多。

  如果学问可以分上下层建筑,有关神的学问,永恒和终极关怀,天使与魔鬼,圣经和信仰,神学院和圣经学院就是在上层生活。

  如果楼房也有下层建筑,一般大学未必假设有神,只着重人间烟火,各专业和技能,知识和社会发展,没有理会神的旨意。

  基督教高等教育,就是建设两旁楼梯,让我们可以在上层与下层之间游走。以信仰的眼睛看世界,亦以一般学问检视信仰。以神学词语来说,是「普通启示」与「特殊启示」的对话,看见神所赐的「共同恩典」(Common Grace)与「特殊恩典」。

未来世界的挑战和人的素养

  科技发展有其技术主导与自身的逻辑,无论是生物基因工程或资讯科技工程,都是要求未来的人有伦理判断。未来是需要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不能因循。要有深层结构的思考,和範式转移的能力。工作是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发明,和自我学习的过程。跨境工作需要全球素养,本土性与全球性并存等能力,有伙伴精神和连结能力,有文化基础和集体记忆,对未来发展超越纯物质社会的指标等。怎样的高等教育才可以面对未来的挑战?基督教高等教育有其全方位视野,属灵的透视,对大地的关怀,是一个好的教育选择。

世界文化危机

  一九八九年东欧与苏联共产政权解体,基本上共产主义破产,今日的共产国家多走市场经济。而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啸亦显示资本主义破产,今天只靠自行印银纸来延续残生。家庭解体、性别混乱。语言伪术,真理隐藏。人喜爱自我自恋。青年大量离开教会,全球皆是。教会在公众空间上后退,对普及文化缺乏影响。人以其他东西取代上帝来建立信仰生活。怎样可以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建立基督徒的思维(Christian Mind),而非陷入宗教的实用主义之中,只重事工和集会,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处境,是信仰群体要面对的挑战。

为未来的教育

  我们要建立以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本的教育。有全人发展的品格。创建文化的能力。有创造性和艺术性。技巧与知识要以神为本,以人为服侍对象。建立社群,共享未来,同一命脉。基督教高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高等教育的历史

  本来学习是没有固定学堂,无论是孔子、耶稣或阿里士多德,学生与先生都是游走列国,对话反思。

  直至后来修道院的建立,才有经院抄写圣经及古卷,教育内容进而增加至天文地理、历史和数学、科学及社会研究等学科。以神学为中心。称之为「大学」是研究「大」的学问,研究宏观和终极的问题。

  后来「现代科学」兴起,以实证和数量作为学问的基础,什么东西都要科学化,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加上「自由主义」,将圣经有关神迹的部份除去,还原为一本可理性了解的历史。「专业化」进一步使大学职业化,将文史哲学等人文学科边缘化。加上「大学排名」,重视研究院,学术出版,过于青年教育。以至今天的大学专门化、技术化、知识化,缺乏信仰、价值和人文精神。美其名是学术自由,其实是将信仰和神秘的直觉边缘化。

中国和香港基督教高等教育历史

  中国大陆曾经有五十年基督教高等教育的历史,曾经有华人大学校长尝试结合信仰于课程之中,而不单只有团契和早祷会。后来一九五○年后全面收归国有。北京大学接收燕京大学校园。中山大学是前广州岭南大学校址。金陵女子大学被南京师範大学接收。

  香港是国内基督教高等教育的延伸。崇基学院本来是八大宗派移居香港所建立的大专,与联合及新亚组成中文大学之后十年,课程中央化。今天只有神学院及崇基学院的早会和校牧,而课程已脱离基督教的世界观。浸会大学是教会人士办学,却一直只有早会、团契和校牧等。本来宗哲科是必修,但学制三改四之后成为选修。岭南大学来港后失去其基督教本色。所以如今本港缺乏基督教高等教育,天主教明爱和香港基督教辅学院是专业学校,而耶稣会亦放弃来港建校的意图。

新的基督教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探索

  一群有鑑于未来社会的需要,教会和社会的种种危机的基督徒,尝试开设基督教高等教育。宏恩基督教学院(Gratia Christian College)以品格为本,开办心理学、社工学及管理学学士课程,于去年七月收生,走通识—专业(Liberal Arts-Professional)路线。

  恩光书院(Lumina College)以世界观和价值观,信仰与课程结合方向,与外国前端基督教大学合作,筹办硕士课程,包括传理、跨越文化和领袖学。本年将推出证书课程、明年开办硕士课程。

怎样结合信仰与学科?

  信仰不单是个人宗教的情操,不单是个人的诚信操守,亦与学问及社会发展有相关性。例如北京的城市空气污染;其中主因是沙漠化,跟过度地土耕作有关,城市规划可以参考圣经有关「安息日」和「禧年」的概念,让地土每隔一段年日可以休养新生。另一例子是传播;传播不单是知识与广告,宣传与思想灌输。可以本于圣经的「中保」(Mediator),立约的记号是媒体,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契约而非征服。建筑不一定是追求怪诞,而是建立人的参与和群居。美术不单是个人表达,也可以是灵魂之窗,叫人自省。科技不一定是要最超前的,而是找最适合的,与人共舞的。教育不单是知识的传递,亦是一个发现世界和价值醒觉的过程。教育本来就是寻找真理,使人可以顺服真理,认定基督为主。

本于基督信仰的教育

  信仰不是分割的,不是属灵属世二分。而是由始至终需要有整合性(Coherency)。神在创世记叫人管理大地,诗篇八篇大卫提醒人的创造和文化使命。最大诫命是爱神,包括「尽性」(Mind),不单是「尽心、尽意和尽力」。又要爱人如己,这是社会性的教育目的。「大使命」包括承认耶稣,「天上地下的所有权柄」,即是要进入每一个学术和专业领域,让基督为主,包括学问的内容,假设、实践和未来。以赛亚的「新天新地」是包括对长幼的爱护,对劳动人口的回报,对大自然的保育等。

  福音是神的儿子和人的儿子的交错:「耶稣基督乃是大卫的后裔,他从死里复活,这就是我所传的福音。」(提后二8)。基督教高等教育是整全福音使命实践。

大学教育与社会事件

  社会问题,是下游的问题。今天的性别取向、政治改革、房屋、管治、警权、法治等问题,都是价值的争持。我们不能停留在社会问题的层面,要往河流的上游去改变。就是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基督信仰来与世俗思想抗衡,就是抗衡文化。而最佳的抗衡是创造文化。教会不能失守的两个阵地,就是影响人心价值最重要的两个岗位:普及文化和大学教育。普及文化包括大众传播如电视、电影及流行曲。而大学教育是思想的开发,高等教育是新知识的创建。主若愿意,小弟前半生努力参与普及文化,借「突破」为平台;下半生参与基督教高等教育,以恩光书院为岗位,愿与同心有志者,共建未来青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编按:作者为恩光书院校长。本文为作者于二月十九日在香港神学教育协会周年大会上的致辞讲稿。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