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iQuest道在人間
「道在人間」的稿源來自「格思」。iQuest是附屬Quest Institute 的一個網絡事工。Quest Institute 由一班基督徒創辦,追求信仰及公共價值的對話互動,為香港政府所認可之非牟利機構。
(網址:www.iQuest.hk;電郵:editor@quest.org.hk

「惡的平庸」與「無權者」的自語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這部聚訟紛紜的審判報道蘊涵著一個尚未解決的政治倫理學問題:如果「惡的平庸」意味著艾希曼在服從的快感中變形為殺人機器的功能組件,那麼,從實踐角度看,他能夠抗拒這種變形嗎?一九六五年,阿倫特在紐約新社會研究所開設系列講座「道德哲學諸問題」,並進一步問道,當納粹在三十年代全面掌控了德國的公共政治生活,反抗已無可能之時,個體能夠不參與作惡嗎?這個新的發問所指向的對象已不是艾希曼,而是曾經生活於第三帝國治下的普通公民。阿倫特對此給了一個肯定的答案,理論依據是柏拉圖對話錄之一《高爾吉亞篇》(Gorgias)。

  阿倫特關注的焦點是蘇格拉底在《高爾吉亞篇》中說的兩句話,第一句是「承受惡要比作惡更好」(474b),第二句是「對我來說……無論有多少人和我不一致,這都要好於我這個單一者與自己不一致、自相矛盾。」(482b)她認為第二句話實際上構成了第一句話的基礎,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如何詮釋「我這個單一者」的內涵。

  在阿倫特看來,「我」的「單一」指的不是數量意義上的「獨一」,而是其內部關係的協和,「單一」的「我」之中包含著「我」與「自我」的交流結構,是具有複數性與對話性的「二合一」(Zwei in einem)。值得注意的是,她在後期著述中沒有對這裡的「我」和「自我」給出知識論意義上的精確界定,相反,她一直強調,這個「二合一」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思考(Denken)經驗。當一個普通人結束全天的事務,回到家,靜下心來回顧思考這一天的所作所為之時,他(她)便開始了與「自我」的無聲對話,「自我」或讚許或批評「我」的特定行為。這種意義上的思考不是專業性、技術性思考,只適用於少數人,相反,它對於所有人都是適用的。

  當「我」作為一個行動者暴露於公共領域之時,「我」與「自我」之間的這種內在對話關係會立即中止,因為思考者無法行動,行動者無法思考。如果「我」退出人群,反躬自省,「我」與「自我」之間的對話便會自動開啟。「我」永遠擺脫不了與「自我」的相處與對話,如果跟他人不一致,「我」還可以選擇走開,但如果「我」和「自我」在對話中無法達成協和,那麼「我」就不得不永遠要承受與「自我」的爭戰,在這種情況下,避免自相矛盾顯然是更好的選擇。

  由此出發,阿倫特對「承受惡要比作惡更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為甚麼不要作惡?因為當「我」事後反省自己的惡行之時,它將發現自己已被詛咒要永遠與一個作惡者共處一室,不得不天天見面,不得不天天對話。沒有人願意陷入這種境遇之內。納粹帝國中那些殺人如麻的劊子手(比如被判絞刑的艾希曼)中之所以無一人主動懺悔自己的罪行,這是因為他們強行終止了思考,終止了「我」與「自我」的交談,讓兩者形同陌路,他們的「我」不再協和,人格不再統一,他們的罪行成為不可原諒的「非人」之罪。

獨自退守「我」與「自我」的無聲對話

  思考是「我」與「自我」之間無聲的對話,這個活動(Tätigkeit)阻止個體作惡或參與作惡。阿倫特從《高爾吉亞篇》中推導出的這個結論顯示出強烈的實踐旨趣,從概念的細密程度上來看,它顯然不能被稱為盡善盡美的倫理學理論,不過,阿倫特的首要意圖並不在此,她關切的是「我」與「自我」的協和如何支撐個體在政治危機時期(比如納粹集團持續十二年的極權統治)保持道德意義上的無罪責狀態。這個視角的出發點不是第三帝國時期佔據主流地位的種族、民族或元首,而是個體的自我及其與周邊世界的疏離。第三帝國曾經輝煌一時的政治生活表明,當人群聚集之時,便會產生權力磁場,吸引人心,其磁力的經典表達形態便是人們樂於歡呼「我們」,但當某個人因為擔憂「我」與「自我」因參與作惡而失去協和,不願加入這個表達集體意志的歡呼之中,只能說「我」的時候,他(她)將在人群中陷入孤立,但卻保持著與「自我」的溝通與協和,他(她)雖形單影隻,但並不孤獨。阿倫特把這種獨自退守「我」與「自我」的無聲對話(也即思考)稱為進入完全的「無權」(Ohnmacht)狀態,因為集體行動帶來的權力感(Gefühl der Macht)被這種內在活動徹底消解了。

  「無權」狀態並非逍遙狀態,兩者雖都有疏離的外貌,內在體質卻截然不同。後者源於對世界的冷漠,善與惡、正義與非義的區分對逍遙者而言毫無意義,因為一切與他無關,前者源於對「我」和「自我」之協和的熱愛,這種愛體現為作惡、行不義所引發的良知有愧(schlechtes Gewissen),正義與非義、善與惡的區分對「無權者」依然有效,因為這關涉到他(她)內在世界的整合(Integration)或崩解。「無權者」的疏離不是逍遙者的飄逸,它是對納粹惡政的明確拒絕,在第三帝國顛倒黑白、善惡不分的道德混亂中,「無權者」與「自我」的無聲對話不斷生發著針對具體現實的判斷,這種判斷使他(她)遠離惡與非義,靠近善與正義,並在那裡築起倫理秩序的最後防線。

  「惡的平庸」不是惡的日常性,而是惡在非常狀態下的隱身術,它藏匿於官僚語言與服從的快感之內,使其普通宿主喪失感知現實的視力,在漆黑中屠殺,在漆黑中自戕。「無權者」與「自我」的無聲對話便是這無邊黑暗中的點點螢火,在其聚攏之處,或許會有足夠的光明,照亮走出黑暗的路徑。

(作者為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分題為編者所加。)

(『道在人間』的稿件來自iQuest﹝網址:www.iQuest.hk;電郵:editor@quest.org.hk﹞。iQuest是附屬Quest Institute Ltd 的一個網絡事工。Quest Institute Ltd 由一班基督徒創辦,追求信仰在公共空間的對話和互動,為香港政府所認可之非牟利機構。)

iQuest道在人間系列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6.03.24)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