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使命公民.关社灵命系列
系列文章由使命公民运动供稿──今天社会虽然迷茫失落,但基督徒对社会的反应,应受灵性操练指导。特别是当人面对愤怒、怨恨、贪欲、灰心等人性软弱时,人更急须重建灵性。这系列作品从不同角度反省社关灵性,期望小小的火种,聚成熊熊的大火,让弟兄姊妹重整灵命,调较价值观,预备心灵,实践爱神爱人,活出上主的使命。
关于使命公民运动详情,可浏览Facebook专页:https://fb.com/missioncitizens 或电邮:missioncitizens@gmail.com

三一主日讲章--担当与担当不了的政治现实

  我记得初中的年代跟几个同学在放学途中兴高采烈地谈论英国皇室人员到访香江的情景,学生时代的谈话内容现在也不提也罢,但当时的香港人,特别是普罗大众那种迎见大人物的雀跃,今天仍然有人津津乐道。我不是要去怀缅殖民地的日子,只是今天中央领导来港的高度设防怎也无法叫人将矛盾放开。

  这个星期是「带着矛盾」去思想三一主日。有主耶稣离别门徒的临别赠言,有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告别香港的说话,有台湾总统蔡英文的就职演说。这三篇的讲话如何向我们这一代的香港教会说话呢?

  主耶稣说:「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 (约十六12,《和合本修订本》) 这是主耶稣在约翰福音的离别赠言,他顾念门徒对将来的事情「担当不了」。(三一主日的经课是约十六12-15)

  在教义上神学上我们可以言说、思想、讨论三一论,历代古今先贤学者有丰富的论述。但三一主日并不限制于教义上的讨论。张振华牧师在《教会年历实用指南》这样解释三一主日的意义:「我们认识三位一体上帝,就解答了我们人类三个必然询问自己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怎样过一个称为义的生活?最后,就是我的将来如何?三位一体的上帝就是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从上帝而来,我被上帝在基督里称为义,而我亦知道上帝引导我的将来。圣灵降临期中,三位一体的教义指向圣灵,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完整位格,知道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三一论有神学的思辨向度,在神学论述中也有伦理和实践的向度,这方面可以从关系与爱去思考,从实践使命中去体现。

  约翰福音的经课一再提醒我们有些事情是我们所不明白的,同时,主耶稣在其他经文中又已教导、提示门徒很多道理。我们体会到在现实中,我们都是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并深信有圣灵的引导。「但真理的灵来的时候,他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十六13)

  我们可以问自己:我们明白了几多真理?我们是否明白基督在世进入人群牺牲服侍、道成肉身的真理?抑或我们好像高官巡区,在高过人头的水马範围内受着高度护航地进入社群,我们是否在重重障碍中以为自己听到、看到?

  面对社会急剧变化及政治困境,每一代的信徒群体都有「担当不了」的事情,只是「担当不了」仍要有所担当。三一主日给我们很多的提醒,教会要解决教义的问题,也要面对自身的位置与所受托的世代使命。这一切,我们深深感受何谓「担当不了」。昔日的门徒如是,今天教会也如是。

  香港在过去两年多经历了香港人无法担当的政治、社会冲击,香港信徒有觉醒的、有如梦初醒的、有拒绝被叫醒的、有沉睡的⋯⋯对于香港前途,我们如何担当?香港的下一步如何走下去?

  政治充满迷惑,总有人会义正词严说一句「不懂政治」而迴避一切,但从实践使命的角度,从关系与爱的向度,教会责无旁贷要去关心,要去讲出真实的需要。

  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访港期间,因着超级的设防而在民间激发起很多的不满,但他这次访港,仍然受到各政治阵营高度关注。他结束访港行程前在政府总部会见各界人士,他发表了离港前讲话,大家都同意这是对泛民政治阵营展示了温和姿态,特别是张德江没有用「反对派」来称呼泛民,张什至用到「爱心倾听」来描述早一晚与泛民议员会面的情况。

  对于长官的说话,各人难免有各种的态度。那些激烈进取的抗争者或已经开始深耕细作的民间团体大抵不会因为一两句说话而被安抚,但那些要打压反对声音或常存恐惧的人士要反省:为何要用高过人头的水马去制造歌舞升平及和谐假象?中央有什么不知道?中央难道不知道反对派也有政治功能吗?

  政治常有不定的风向,有时是吹和谐风,有时是雷电交加。历代教会几经忧患,任凭雨打风吹,最大考验不外是在收买威吓前屈服。今天安抚,明天打压。在这些事上,我们都见过、听过。我们有模糊不清的阶段,但重要的,是你领受的真理是什么?是虚假的和谐?是离地谄媚逢迎的福音?是担当不了的北大人寒风吗?

  圣灵已经向众教会说话,宝座上是曾被杀的羔羊。教会所传的,是死而后生的福音,我们要有死而后已的承担,勇敢踏上耶稣挑战不公义的道路。

  至于台湾那边,首位女总统蔡英文在就职演辞中说:「一九九二年两岸两会(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

  蔡英文不提两岸共属一中的「九二共识」,但强调依中华民国宪法、两岸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国台办在回应蔡英文的讲话时,批评蔡所采取的模糊态度「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但舆论普遍视蔡的讲话已表达了善意,已经「基本过关」,两岸暂时不会有大震盪。

  在这些政治讲话中,我们看到香港和台湾都要在矛盾中去找生存空间,另一边虽云强国,但也要带着矛盾与他者共存。在香港这个充满大矛盾的公民社会中,教会如何寻找机会和开拓空间去实践使命呢?教会向来不是迎风献媚,三一主日提醒我们在圣灵的引导中去延续基督使命,荣耀归主。面对政治现实的矛盾,我们不弄虚作假,我们可以带着矛盾却不被矛盾困绑。

  在后雨伞年代,圣灵在「基层信徒」间开启视野。愈来愈多的信徒组群凝聚起来,在政治、社会、文化、社区中寻找合适的位置,或服侍或倡议,在各範畴燃点希望,更新开创。这种深耕细作,有时好像看不清楚前路,有时担当不了,但我们求圣灵动工,让人心有更新的起动。

  我们祈求圣灵打开教会领袖的视野与胸襟,看到年轻人已走在社关的前线,看到一批又一批对社关有承担的年轻人离开教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悔改的需要。

  求圣灵打开教会领袖的眼睛,看清楚水马围城内所传自我感觉良好的福音是如何离地。主耶稣所传的是:「被掳的得释放,失明的得看见,受压迫的得自由。」(路四18下)

  最近收到一份基督教机构的问卷调查,其中一条是问教会对扶贫或慈善援助的理解,问卷列出五项选择:(扶贫或慈善援助)比传福音优先、与传福音同样重要、比传福音次要,抑或等同于传福音,及其他意见。

  这个问题在福音派教会也问了几十年,但好像还「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求主怜悯。

  至于在社关起步的教会,求主让领袖有「真承担」,不是只调派一位传道人去监督「社关事工」,而是差遣领袖「真同行」、「真落水」,从福音真义去更新一代信徒、更新教会。

  最后,基督教的属灵传统中,社关与灵修是息息相关。灵修的人,走向生命的里面,也必定走到人群去服侍。政治虽然有迷茫,但有圣灵帮助人慎思辨明别,看到出路。

使命公民.关社灵命系列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6.5.21)

Donationcall

舊回應4則


橄欖 / 2016-05-23 09:53:26.0

細想(四):基層信徒、年輕信徒、非基層信徒、非年輕信徒 ︱ 政改風波、基督教選委或提委十席風波

就文中說及「在後雨傘年代,聖靈在「基層信徒」間開啟視野。愈來愈多的信徒組群凝聚起來,在政治、社會、文化、社區中尋找合適的位置,或服侍或倡議,在各範疇燃點希望,更新開創。這種深耕細作,有時好像看不清楚前路,有時擔當不了,但我們求聖靈動工,讓人心有更新的起動。我們祈求聖靈打開教會領袖的視野與胸襟,看到年輕人已走在社關的前線,看到一批又一批對社關有承擔的年輕人離開教會,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悔改的需要。求聖靈打開教會領袖的眼睛,看清楚水馬圍城內所傳自我感覺良好的福音是如何離地。」一些思想如下:

~~~~~~~~~~~~~~~~~~~

(1) 以作者的這說法又或表達來看,作者像是認為「基層信徒」及「年輕信徒」對任何時事議題的看法都會是對,而「非基層的信徒」及「非年輕的信徒」對任何時事議題的看法都會是不對般似的。


(2) 然而, 其實不同的「基層信徒」或「年輕信徒」對各種時事議題的看法,都可不同,正如並非信徒之不同「基層人士」或「年輕人士」對各種時事議題的看法,都可不同。


(3) 不同「非基層的信徒」或「非年輕的信徒」對各種時事議題的看法,亦可不同,正如並非信徒之不同「非基層的人士」或「非年輕的人士」對各種時事議題的看法,也可不同。

~~~~~~~~~~~~~~~~~~~

(4) 對相同時事議題有不同看法的原因,並非一定是由於彼此間對公義的標準不同。


(5)  對相同時事議題有不同看法的原因,也並非一定是因為某人乃是所謂的建制派/親建制派/執政派/親執政派/不民主派/不反對派,而另一人乃是所謂的非建制派/非親建制派/非執政派/非親執政派/民主派/反對派。─────── 這些是絕對化之二元式的標籤或指稱,及很多時候會是很不妥當的標籤或指稱,且尤其對於中學生們及大學生們而言。


(6) 對相同時事議題有不同看法的原因,可以只是因為彼此對某一時事議題所掌握著(或通識著)的資料全面性程度、分析全面性程度,俱不相同,因而會有不相同的動機性判斷、影響性判斷、可行性判斷、財務預算合理性判斷、財務真實開支合理性判斷…等等。

~~~~~~~~~~~~~~~~~~~

(7) 以政改風波為例來說,我們不應因為有部分「基層信徒」或「年輕信徒」反對通過二O一四政改方案,就因此說成二O一四政改方案便乃是應該反對通過的,正如我們不應因為有部分「基層信徒」或「年輕信徒」支持通過二O一四政改方案,就因此說成二O一四政改方案便乃是應該支持通過的。【按:同理,此段寫的「基層信徒」或「年輕信徒」,可另寫為「非基層的信徒」或「非年輕的信徒」。】


(8) 以基督教選委或提委十席風波為例來說,我們不應因為有部分「基層信徒」或「年輕信徒」認為基督教應自第五屆特首選舉起放棄選委或提委十席,就因此說成基督教便乃是應自第五屆特首選舉起放棄選委或提委十席的,正如我們不應因為有部分「基層信徒」或「年輕信徒」認為基督教不應自第五屆特首選舉起放棄選委或提委十席,就說成因此基督教便乃是不應自第五屆特首選舉起放棄選委或提委十席的。【按:同理,此段寫的「基層信徒」或「年輕信徒」,可另寫為「非基層的信徒」或「非年輕的信徒」。】


(9) 對於基督教選委或提委十席風波連同政改風波的看法,筆者寫了一篇新文章〈談基督教選委十席之並非應當自第五屆起「放棄」或「被放棄」〉,及投稿給了《時代論壇》,盼能獲登載,及盼關注這議題的「基層信徒」、「年輕信徒」、「非基層的信徒」、「非年輕的信徒」,無論原先持甚麼立場都一看和繼續思考。

~~~~~~~~~~~~~~~~~~~



橄欖 / 2016-05-23 08:50:42.0

細想(三):反恐級別的設防 ︱ 聽、看、知

就文中說及「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港期間,因著超級的設防而在民間激發起很多的不滿,但他這次訪港,仍然受到各政治陣營高度關注。他結束訪港行程前在政府總部會見各界人士,他發表了離港前講話,大家都同意這是對泛民政治陣營展示了溫和姿態,特別是張德江沒有用「反對派」來稱呼泛民,張甚至用到「愛心傾聽」來描述早一晚與泛民議員會面的情況。對於長官的說話,各人難免有各種的態度。那些激烈進取的抗爭者或已經開始深耕細作的民間團體大抵不會因為一兩句說話而被安撫,但那些要打壓反對聲音或常存恐懼的人士要反省:為何要用高過人頭的水馬去製造歌舞昇平及和諧假象?中央有甚麼不知道?中央難道不知道反對派也有政治功能嗎?」一些思想如下:

~~~~~~~~~~~~~~~~~~~~

(1) 若沒有香港幾個月前之年初一晚的暴力衝擊事件發生,反恐級別的設防或許不需要。


(2) 在有香港幾個月前之年初一晚的暴力衝擊事件發生下,反恐級別的設防未必不需要。


(2) 若只因為怕有部分人反對用反恐的級別來設防,而放棄使用反恐的級別設防,倘若真有暴力衝擊事件發生的話(這個可能其實不能排除),受傷受損的大概不會是張德江,而會是「香港」,至於可從中大獲得益,且可提走香港大量財富後便離去的,則大概會是那些能早著先機地預先大量沽空了期指的海外金融大鱷,及令香港傷上再加傷。

~~~~~~~~~~~~~~~~~~~~

(3) 使用反恐級別的設防並不會因而影響得到張德江又或中央政府一直對香港情況有著的「聽、看、知」,原因如下。


(4) 在有新聞及言論自由的香港,及在這資訊流通甚便的e-世代,張德江又或中央政府其實並不會不知香港有甚麼事件在發生、有甚麼聲音和內容,要待示威者又或甚至暴力衝擊者前來「表達」才可得知。


(5) 儘管張德江不會被安排與任何示威者或群眾接觸(按:張德江本人亦不會昧於不知道他是不會被安排到可有示威者或群眾能接觸),在有新聞及言論自由的香港,及在資訊流通甚便的e-世代,張德江又或中央政府並不會不知道在保安範圍以外有沒有示威、示威的規模和情況、示威者的口號或標語等。


(6) 至於與泛民議員代表的會晤,張德江又或中央政府亦不會不能從中知道他們有甚麼聲音和內容。

~~~~~~~~~~~~~~~~~~~~

橄欖 / 2016-05-23 00:42:36.0

細想(二):關於「傳悔改與赦罪之福音」與「扶貧、助困、援苦」

就文中說及「最近收到一份基督教機構的問卷調查,其中一條是問教會對扶貧或慈善援助的理解,問卷列出五項選擇:(扶貧或慈善援助)比傳福音優先、與傳福音同樣重要、比傳福音次要,抑或等同於傳福音,及其他意見。這個問題在福音派教會也問了幾十年,但好像還「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求主憐憫。」一些細想如下:

~~~~~~~~~~~~~~~~~~

(1) 「傳悔改與赦罪之福音」(路廿四47)會有別於「傳廉宜福音」、「傳社會福音」。

~~~~~~~~~~~~~~~~~~

(2) 「傳悔改與赦罪之福音」或「定意去傳悔改與赦罪之福音」的人或組織,自然且會兼作「扶貧、助困、援苦」的事,因為「傳悔改與赦罪之福音」會是指身教與言教一致地傳悔改與赦罪之福音。


(3) 「作扶貧、助困、援苦」或「定意去作扶貧、助困、援苦」的人或組織(例如善長仁翁、慈善機構),卻並非自然且會去兼作又或定意去兼作「傳悔改與赦罪之福音」的事。


(4) 「傳社會福音」或「定意去傳社會福音」的人或組織,也並非自然且會(向其所接觸著的貧者、非貧非富者、或富者)去兼作又或定意去兼作「傳悔改與赦罪之福音」的事。

~~~~~~~~~~~~~~~~~~

(5) 香港有不少教會堂會都設有慈惠奉獻,而這些奉獻是既有用來對其教會堂會群體作慈惠與關顧的工作,亦有用來支持一些基督教機構所做的扶貧、助困、援苦事工,以及這些基督教機構其實有很多,可參例如載於 http://bit.ly/1cvympk 的部分例子。我們會不宜就這些方面總是視而不見和給予抹殺般,免得可會容易流於自義,並反而應該多些給予肯定、鼓勵、親自付出支持、邀請他們到教會講道和介紹事工等。 [ 按:【a】該些扶貧、助困、援苦事工的教內機構,其實是有不少教會及信徒在背後作著其主要的財力與人力之支持的,否則他們都早已無法維持到現在。【b】有在背後對這些事工作著財力或及人力支援的教會、牧者和信徒,一般都不會指稱「教會」沒重視扶貧、助困、援苦方面的工作。)

~~~~~~~~~~~~~~~~~~

橄欖 / 2016-05-22 22:07:35.0

細想(一):關於說「擔當不了」這話

就文中說及「三一主日給我們很多的提醒,教會要解決教義的問題,也要面對自身的位置與所受託的世代使命。這一切,我們深深感受何謂「擔當不了」。昔日的門徒如是,今天教會也如是」,一些細想如下:

~~~~~~~~~~~~~~~~~~

(1) 約十六12說的「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或作:不能領會)」,主不是指向當時羅馬帝國之政制與政治方面的問題而說,主是指向祂的將要受死、復活和升天而說。主的這話是要說預言的話,不是在說煽情的話。


(2) 上面文中說的「擔當不了」卻是指向現時香港之政制與政治方面的問題而說,這誠然不是說預言的話,卻是說煽情的話,與約十六12-15說的信息殊不相同,因此,這講章未免流於是一篇偷換概念、借題發揮的三一主日講章。

~~~~~~~~~~~~~~~~~~

(3) 主耶穌對於當時羅馬帝國之政制與政治方面的問題沒有「去作擔當」和「擔當不了」,作者會如何看呢?


(4) 昔日傳悔改與悔罪之福音的主門徒對於當時羅馬帝國之政制與政治方面的問題沒有「去作擔當」和「擔當不了」,作者則也如何看又或批評呢?


(5) 昔日來中國傳悔改與悔罪之福音的宣教士們對於當時中國之政制與政治方面的問題沒有「去作擔當」和「擔當不了」,作者又會如何看或批評呢?


(6) 昔日與今日在各創啟地區傳悔改與悔罪之福音的牧者們對於當地之政制與政治方面的問題沒有「去作擔當」和「擔當不了」,作者又會如何看或批評呢?


(7) 九七年前在港英政府管治下於香港傳悔改與悔罪之福音的牧者們對於當時政制與政治方面的問題沒有「去作擔當」和「擔當不了」,作者又會如何看或批評呢?


(8) 若作者是中國內地的家庭教會牧者,作者會對於現時中國之政制與政治方面的問題去擔當甚麼、如何擔當、會否「擔當不了」,以及「擔當不了」即是會怎樣呢?

~~~~~~~~~~~~~~~~~~

筆者有這樣的看法:


(9) 在沒有民主又或沒有完全民主的地方,主仍能作工,我們既不好傳社會福音,也不好要傳廉宜福音。


(10) 要「教會成為教會」的關鍵在太廿八18-20,特別留意第20節。


(11) 若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說,「修身」(「修生命」)應是每個信徒都須一生作好的事,「齊家」卻未必是每個信徒都能作到的事,因為有些情況是需視乎其在家裡的崗位或地位是否能如此作的,至於「治理機構、治理公司、治理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天下」亦明顯不是每個信徒都能作的,需視乎其能力、見識及其在相關範疇內的地位或崗位是否能如此作。


(12) 教會或教牧能按正意釋經地以主的教導改變得到一個又一個的生命,使他/她們一個又一個得「修身」(「修生命」),他/她們也就自會在其崗位或地位和能力內,能按主的教導「調理或影響得到其家庭、調理或影響得到其自僱或經營、調理或影響得到其公司或部門、調理或影響得到其學校或部門、調理或影響得到其機構或部門、調理或影響得到政府或部門、調理或影響得到議會、調理或影響得到政黨、調理或影響得到根據較全面資料才作的時事評論、調理或影響得到社會、調理或影響得到文化、調理或影響到國家、調理或影響到天下……等等」────── 如此,則教會或教牧和信徒已是在燃點著主的光、撒著主的鹽,也參[a] 王明道:〈真偽福音辨〉;[b] 梁壽華:〈超然信仰的社會實效性——王明道社會觀念的再詮釋〉,該兩文均可在網上看到。

~~~~~~~~~~~~~~

(13) 關於第(12)點說的需按正意釋經,筆者相信,這會包括有需放棄傳講類似「一次真信,可永得地位稱義、可永遠得救」般之某種神學論述框架下的不妥釋經或廉宜福音 ────── 這種釋經實質不是傳「因信稱義」,而是傳「因曾信過,永得稱義」,而其所說的「信」,可說是叫人只需單單信得過主給「信徒」的應許,而沒需且信主給「信徒」的警告,例如太4:17;7:13-14、21-23、24-27;13:20~22;約8:51;12:44-50;14:21;15:1-6, 以及眾教牧均有需身教與言教一致地,按太28:20說的「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而行,如此,教會於信仰上才會「既不離天,也不離地」、「既不離地,也不離天」,及其可對社會和世界帶來的影響自會深遠,以及主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