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本版園地 歡迎來稿 文責自負 不設稿酬)

帶著矛盾去關懷

常都向參與關懷貧窮教育課程的學生及義工們,分享需要正視一次性的探訪(即OneOffCaring/「春秋二祭」)對基層群體帶來的傷害和影響,但大部份參與者都不會聽進耳中,好像個人早已有前設,以下是幾個常設定的想法:

  A.「我只會來一次」或
  B.「我冇感動同負擔」又或
  C.「我可以幫到佢啲乜?」

  而筆者對以上的想法有以下的回應:

  A.「我只會來一次」

  回應:耶穌對你的愛有否加上時限?主吩咐我們愛鄰舍有沒有具體提供時限及數量?事實上,愛鄰舍是一趟靈性的旅程,在你生命裡不斷重覆學習檢視,鄰舍沒有定義,在不同的處境你也要成為遇到的群體的鄰舍。

  B.「我冇負擔」

  回應:其實愛鄰舍在聖言中是一項誡命,是上帝吩咐人類需要實踐的好行為,是對世界對人好的回應,並不是一種可選擇的教條,所以無需要你有沒有負擔,而是若你相信上帝,愛鄰舍就是對你所相信的一個明證。

  C.「我可以幫到佢啲乜?」

  回應:首先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或教會是他們的救世主,不要彌賽亞化了我們關懷的行為,上帝可能只是要我們正視他們的處境,有同理心明白他們的狀況,鍛煉生命內裡的慈心,問自己回應他們的需要,整個過程都是一個「內部檢視」的靈性之旅,並學習與他們同行。

  更有大部份的參與者在探過基層群體後,表示不想再去探,原因是對方已信了主,想找一些未信的群體去關心。筆者會問那麼究竟探訪者關心的是受眾有沒有信仰,還是他們生命中實際及心靈的需要?我們關懷的態度只著緊一個靈魂的得救?還是以一種愛鄰如己,同行關懷的態度,真正成為基層朋友的鄰舍?

  最後,大家有否察覺到我們做了這麼多年扶貧關懷(慈惠)的行動與服侍,為何本地的貧窮問題也不見得以紓緩?貧富懸殊仍然高企,大家投放的心力與資源,究竟在解決貧窮問題?還是協助掌權者「維持」貧窮問題?只因為有可能我們所認知的貧窮是見窮不見貧,看不見「窮」背後除了個人因素,還涉及很重要的「貧」——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對分配公義的欠缺認知,以及對掌權者推行的制度及政策一知半解所致。我們可能只以憐憫的向度進行扶貧工作,多以施予及分享的方法實踐,這當然是好事,卻少有認知公義層面。基層群體作為社會中的「被壓迫者群體」,常於理性及制度的暴力中被剝削及欺壓,而進行慈惠工作的我們亦以壓迫者或既得利益者的姿態施以救援,對他們在社會有沒有合理的權利及保障過於忽視,甚少為其狀況爭取權益,正視針對扶貧政策的推行更少之又少。

  教會若要成為社區的燈台,必須學習公義與憐憫在地處境的實踐,兩者平衡,在滿有憐憫(Compassion)地去分享物資,參與扶貧工作時,也要學習了解貧窮基層群體在社會應有的權利(Right),切勿忽視為他們面對的無聲壓迫、剝削表達關注,進深了解及以適切的行動回應。

  我們需要時常保持著一顆矛盾的心,批判性地反思所作的和所信的是否互相呼應,才不致於落入離地關懷的行列。

  (作者為關懷貧窮學校生命教育主任)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