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时代讲场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从少年耶稣的成长看宗教教育

有一位教育学者曾这样说:「虽然我对科技有研究,却没有考虑到它在道德上的涵意和目的,我还算是受过教育吗?虽然我具专业技能,却未曾思考过自己存在的独特性和价值,我还算是受过教育吗?虽然我有博士衔头,却对生命的根本价值毫无体验,我还算是受过教育吗?虽然我晓得如何赚钱,却从来没有感受过在海边漫步、欣赏神创造的鸟语花香,为至诚的友谊或创作所带来的喜悦而满足,我还算是受过教育吗?……」

明显地,我们在香港接受的传统教育并不追求以上的境界。我们未必可以左右香港的教育政策,那么,对于教会的宗教教育,我们可以追求什么呢?

我盼望我们的宗教教育不是单单灌输圣经知识,而是透过圣经的教导,帮助大家整合信仰和生命,将宗教教育活化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範畴可以是如何实践召命、活出人生意义、面对生死的课题、价值和生活伦理的探索等;如此,我们的灵性向度可以被提升,生命深度被更新,事奉的投入度被燃烧,更直接地说,我们愿意去效法耶稣基督。而效法基督的第一步就是效法他的成长。

道成肉身的其中一个意涵,就是要耶稣亲身示範这成长的历程:经历由需要别人照顾的脆弱「婴孩」(路一12),到「孩子」阶段(路二40,英文译本是child),然后成为十二岁的「孩童」(路二43,英文译本是 boy)。

从成长的角度看,十二岁正是由少年迈向成人的尴尬阶段,一般的少年人普遍都感觉迷惘,因为他们正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角色,想独立自主,但又不能完全离开父母。所以,路二41-52正记载了少年耶稣也经历过这成长的必修科,就是寻找身份使命的挣扎。

而帮助耶稣釐清及找到人生使命的转捩点,就是在圣殿中找到教师寻问道理。耶稣可能已经知道自己是神儿子的独特身份,但未必完全掌握具体的实践方向,他和我们的少年人一样,想找人讨论好多人生及信仰的课题,所以,当耶稣在圣殿中透过圣言学习的时候,他得到神的启示,更清晰了解自己的人生使命;于是,他愈问就愈兴奋着迷,什至着迷到一个地步三天也不愿意离开圣殿问道,因为那处有教师可以问,有过来人可以帮助他了解生命成长及使命寻索究竟是一回什么的事情。从这角度看,若大家愿意成为别人的生命导师,教会又提供合适的寻道场景,让孩童及年青人知道可以到这里来,有人可以问关于生命成长的课题,有人会听他们关于信仰的挣扎,这不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吗?

另一方面,少年耶稣忘记通知父母他独自留在圣殿寻道的决定,在父母眼中这可以是任性的决定和鲁莽的行为;所以,当耶稣兴奋地向父母分享他发现自己的身份使命时,却看到一对他所爱的父母正在为自己伤心,又发现父母不明白自己的时候,他该如何回应这期望的差异呢?

少年耶稣的智慧就从此张力中展现出来:他没有要求父母改变,而是改变自己,所以,他决定回家继续接受父母的家庭宗教教育,顺从父母,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智仍然未完全成熟,仍然需要继续学做人处事。而更重要的是,耶稣爱马利亚及约瑟,所以他选择继续学习在合适的时机做合乎身份使命的事奉,就是顺服父母,包括不再做使父母担忧或伤心的事、学习尊敬、聆听、不再自以为是、不坚持己见,学习先照顾自己的父母,然后去关怀其他有需要的人,这就是爱的服事!耶稣一生的使命就是要实践爱的服事,而他第一个实践爱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我们要孝敬顺从父母,从来都不单是因为诫命才去遵守,而是因为爱!少年耶稣这个成长经历正帮助我们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成长步伐,学习不单只为自己的好处,也为他人的好处去成长。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二52)耶稣的智慧是随着年龄及日常生活的经验累积而慢慢地增长,所以自此事后再没有类似的「撞板」行为出现,可见智慧此处不单指认识圣经的冷知识,而是经过实践神的话培养出来的生命内涵及待人处事的素质;有智慧的人自然懂得寻求神,以及在人际关系上处事合宜,如此,得到神和人的喜爱是合情理的自然结果。

大家想想连神的儿子也甘愿随着身量年龄,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宗教教育中,以及在圣殿的圣言训练中,去累积经验来培育智慧,那么,我们又如何呢?我们的生命成长是否和信仰分割了?我们的生命及信仰成长过程是否走得太慢、或原地踏步、或迷失了方向呢?

谈宗教教育一定由生命成长开始做起,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个成长过程,从来没有捷径,或跳级的过程,只有一步一学问,人人有份。或许,保罗在弗四13-14的提醒可以帮助我们重新上路,拥抱生命成长,人人有份的功课:「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6.10.07)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