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时代讲场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回应郭伟联〈教产公益:爱邻如己的新基点〉

这喧哗嘈杂的世代中,笔者实在非常欣赏郭伟联在守望教会的事上的榜样和见证。就其文中为香港教会在此世代中可以更有作为地回应社会的需要,提出正面而积极的方向,与教会一起讨论;而不只是一味的问责、批判和「提醒」(编按:参一五一七期「众议园」)。郭伟联在文中提及教会在尝试教产公益一事的两个困难,分别是香港教会传统上对涉及金钱交易的营销事务的抗拒,及在理财投资的保守心态。乘此机会,笔者也尝试指出「教产」在其「共有财产」的本质上的暧昧性,并提出一点要实行「教产公益」时可能会遇上的困难,望增进讨论。

  首先,笔者想到一个小提议。有关郭文的第七段,笔者认为,若有教会机构能义务或以较廉宜的价钱,提供有关楼契或地契用途限制的查册服务及法律谘询,可能是其中一个能刺激教会思考其堂址的更多可能性功用的途径。这可能是一个较为实在、具体地协助中小型堂会(堂会规模与财力有时候不一定成正比)减少教产共享难题的其中一步。

  而郭文中所提及的两个要教会投入教产公益的难题,笔者认为这和教会会众看待教产的态度以及教产作为本身的暧昧性质有关。笔者认为,教会作为信徒的共同体,教产理论上是大家的财产。但有时候的悖论是,正如集体负责就等于没有人负责一样,集体拥有的难题,可能也就是没有人╱敢「话事」。

  回想起从前在神学院受训需要入住宿舍的例子,宿舍透过收取基本的宿费和集资购买如洗衣粉、清洁剂等的生活用品,其中经年累积的「盈馀」几达接近五万之数。以一个从不以牟利为原则,并且每年更换三份一新人的群体来说(因为每年都会有人毕业、有人入学),不可谓不算是坐拥钜资了。然而,面对着如斯的「钜资」,那时的经验是,正因着其中的投入,涉及的可能是十多廿多年来的学兄们的投入及累积,「今时今日」坐在「这里」的后辈们,倒还真不敢决定应该如何使用。不使用,不作为是最安全的做法,而且也在百忙的神学训练中少一件麻烦的事。集体拥有权的暧昧性质,是共有财产在尝试「教产公益」之时容易使想有作为者却步之处。

  就着郭文,似乎对「教产公益」的讨论,暂时只是着眼于教会在閒置地方上的使用,而暂未涉及教会盈馀资产是否可以投资社会企业或其他社会服务团体的业务运作上,笔者就在这点上尝试继续讨论。笔者认为,「教产公益」的难题除了是教会对金钱运用的保守习惯使得教会倾向因循之外,香港教会在接待异己心态上,也多有学习进步的空间。诚如笔者在神学院宿舍的经验,那种「我已经很忙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和想法,确实会对像「教产公益」这样的争议性措施而却步。然而,教会的弟兄姊妹、传道同工、干事同工或事务员同工,在教会中学习以基督的爱款待异己的事情上,确实仍有相当的进步空间。以教会的閒置空间╱时段学习接待异己,其实不如随便说说、想想那么容易,其实是关乎领袖的勇气、魄力和群体之间的信任。但可以预期的是,接待异己能开阔我们信仰生命的阔度,让我们回到教会不致成为我们的安舒区、俱乐部,学习有让自己不舒服、不习惯的异己就在自己的安舒区之中,不要让我们返教会真有「爱‧回家」、「我在这里真好」的态度和感受。经上记着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路九58)!

  笔者认为,教产公益,除了是资源共享、有益社会事业的提议之外,也是扩阔教会的属灵生命的量度与深度的尝试。关起门来,舒舒服服,「我在这里真好」,没有人会不愿意;但在耶稣山上变像时,天父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可九7下)!

  求主使用香港教会,能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二4)。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