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时代讲场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一个释经问题,也是一堆文化问题

「一个七十年前的释经问题,原本用简单逻辑就可以解决,为什么到今天还有人当作新观点提出?」听到这番话时,我正和朋友谈到一些颇为基本的释经话题,而经文的相关课题又是基督教内的重要议题,涉及对教义的理解,并信徒群体在现世的践行。

  而当朋友如此慨叹时,我亦感同身受。感慨的原因是,从这简单的一句话,可以看到基督教在知识传承上的问题。

  将七十年前已有人解决的问题,当作新观点并撰文论述,那有什么不妥?

  还记得读大学时最后一年要写毕业论文。虽然论文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呈交,但是准备功夫例如:定下题目、规划内容大纲、搜罗参考书等要一年前展开。搜罗参考书一项尤其重要,论文指导老师往往会提供一串参考书。因为某个论题可能早就被前人讨论过,如果再被当作自己的观点写进文中,后果可不是说句「莫非与古人暗合」就可以了事。

  私下写文章就没有这么讲究,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太多限制。不过这(如果作者真心以为是新见)就曝露了作者在相关课题上阅读量不足的情况;而如果读者无力在新旧的问题上提出批评,也就证明连读者的阅读量也不足了。

  当然我们可以辩解,教内这么多议题,我们总不可能每个议题都精通。其中值得我们反问的是,如果某个议题对我们有价值,或者信徒都关心,相关的论点和论据不都会在教内不胫而走并且为人熟知吗?这方面,看看提及力克胡哲(Nick Vujicic)来证明信徒要感恩的人有多少就可想而知。

  如果上面的思考正确,即那个在教内「重要、涉及对教义理解,并信徒群体在现世践行」的议题,说穿了大家其实并不关心,最少并没有达到「引用力克胡捷说感恩」的程度。

  而另一方面,既然与逻辑有关(那个释经问题,大概就是对于某文本有AB两个解释时,是A并不等于非B的思路),也就反映该文作者欠缺阅读能力的问题。这固然不是个别信徒,而是整体基督徒群体的特征。

  情形从教内主要举办的活动,书籍出版之类可见一斑。香港大部份教会十之八九会办主日学,内容主要是教导某卷圣经;又有不少讲座和研经班。除此之外,几乎就是全年无休的布道会、培灵会、奋兴会、敬拜赞美会。聚会名目多,我们也乐于参与,而大部份与阅读、与锻炼思维无关。

  另外,教内书籍也是多教人如何祷告、操练生命之类的行动手册,又或者查经资料、带领小组和生命见证之类。这些书类,先不讨论价值,大部份都是不必劳动读者思考的文字。

  当然,据此断定信徒欠缺思维能力的话,略嫌武断,但是实际情况大抵离不开这方向。可以说,今天的基督教文化里藏着一个怪兽家长,不断鞭策信徒朝参加活动、事奉、教会增长进发,但信徒的思维未受太多训练。

  其实基督教书籍和传统里还有很多珍贵宝藏,但是有多少牧师和传道人愿意带领信徒阅读,深耕细作,什至推介他们博览未必关于信仰论述而有益于思考的书籍?前人有贵重的馈赠,我们今天任其流失,是作为教导者的失职吧?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