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從腓利門書看政治與信徒關係
葉漢浩:牢固制度下活出神的愛
(11月11日消息)



【時代論壇訊】在今天的社會處境來談政治,可能腦海也會浮現了不少負面的形容詞,或會感到政治充滿不少污穢,又或難以改變不義制度而感到無力。然而,政治本身卻是與生活有密切關係,作為信徒的我們又如何面對政治,聖經當中又有甚麼啟滴?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於十一月六日下午舉辦「從聖經看政治與信徒的關係:以腓利門書作例子」講座,由工業福音團契義務總幹事葉漢浩博士作分享他對自由市場及政治的反思,以及透過腓利門書反思如何在牢固制度下愛鄰如己,在地實踐天國價值;約卅五人參與。

葉漢浩首先指出政治或許有其黑暗的地方,但當信徒帶著使命時,也可以令事情變得更為美好。政治是關乎生活,我們作每個決定都會涉及到政治,教育、貧窮、以至靈性也與政治有關。他以現時的考試制度作例:「制度可以提供一個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為何貧窮,因為社會告訴我們能否考到大學,便決定了我們的社會階層。所以,教育本身已可以好政治。」

葉漢浩提到現時社會出現分化及撕裂,是因為社會中有兩批人持著不同的靈性,而靈性是指我們相信一些價值是對的,並已經對之感到習以為常。例如一些人認為愛國是理所當然的事,他們亦難以明白為何年輕一代「搞亂香港」,做出不愛國的行為。

香港以自由市場經濟的模式為主導,但葉漢浩卻指這種自由只是一種負面的自由(negative freedom),是因為沒有壓迫,所以我們感到自由。然而自由市場的遊戲規則卻使擁有愈多財力的人,能夠獲取愈多權力,造成壟斷。他引用數據指香港雖被評為連續廿二年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但香港的堅尼系數及群帶資本主義指數卻是在全世界中排行榜首,意味著香港的貧富懸殊的情況嚴重,社會規則亦保障擁有資本的財團。透過控制資訊,令我們因為資訊缺乏時,便以為自己是身處於自由當中。

愛鄰如己是律法的總綱

他引用加拉太書五13-14來指出基督所給予的自由,是來自愛鄰如己的自由。當我們關心別人時,便必需要思考為何這班人走不出困局。當我們實踐愛鄰如己時,便是基督徒參與政治的最大動機。他提到現時有不少人主張「現在香港幾好,為甚麼要『搞亂』香港呢?」,但他認為這是一個獨善其身的想法。作為信徒,便不能只關心自己的生活,更需要關心社會現時所擁有的問題。

為何政治與信徒有關?葉漢浩認為基督徒的政治責任便是愛鄰如己,當愛鄰如己是律法的總綱時,我們便不能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了。當基督徒關注政治,便要關心社會中的遊戲規則所影響到的鄰舍,而且不能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而選擇去愛。關心政治也關乎我們是否有靈性上的看見,他引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指出是否看見鄰舍是反映了一個靈性的問題。當時十個羅馬人便有九個是吃不飽,但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會對一位被打到半死的人動慈心,這是他自然的反映,也是他靈性上的反映。

腓利門書:夾縫中的愛

葉漢浩提到當時羅馬的奴隸制度已經是一套十分成熟的社會制度,令到所有人都必需參與制度裡。制度亦有相對應的說法來支持制度是合理的:當時奴隸並不當人來看待,認為他們只是工具;當時的人亦認為讓人做奴隸就是拯救他們。腓利門書就是保羅在當時這個制度底下所寫成的書信之一。

葉漢浩形容腓利門書是回應當時一個的夾縫世代,和現時處境十分相似──制度本身存在不少黑暗及危機,而人們卻似乎無力解決當中的問題。他指聖經並不是用來解決問題,只是回應問題,並讓人關注這個問題。而腓利門書回應的便是當時已經牢固化的奴隸制度,保羅寫信給腓利門,是希望他能夠接納奴隸阿尼西謀為弟兄。現在我們能夠輕易跟別人成為弟兄,但在當時奴隸被當成工具的處境,要接納奴隸為弟兄便是一個具政治意味的實踐。

透過保羅這封最落地的書信,我們便能了解到信徒不能因為改變不到社會制度上的問題,而就對問題視而不見,因為正有一群鄰舍因這制度而在受苦當中。縱然我們很難改變社會制度,但葉漢浩指保羅仍帶著盼望,相信上帝一直都在,並因此為當時社會中最卑微的人寫這封信件。他特別提到有人提出保羅是否接納奴隸制度的問題,他認為這個問題並沒有任何根據,因為腓利門書本身是一封給腓利門的個人書信,而腓利門也只是一位奴隸的主人,保羅自然也不會要求他改變奴隸制度。

葉漢浩在講座最後提到明白自己並不是一個去改變制度的人,而是透過回應及讓別人關注問題,盼望這些小事能為世界帶來改變。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新聞,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