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我想,製造聲音。不想,製造紛爭。一位浸信會人的自白

我的兒童時代

在教會長大,身邊的牧者、長輩都經常教導我們要相親相愛,大家總是笑臉迎人,互相關懷。當我和同輩爭吵爭玩具時,長輩總是教導要忍讓,不可發怒,因為在教會要體現「和諧、合一、關愛」。當時的教會就像一個充滿愛的地方,一個與外面不一樣的群體。

我的青少年時代

漸漸不用別人教導,進入青少年期的我已經擁有製造「和諧」的能力。即使與弟兄姊妹發生磨擦,都不會在教會表達,更會裝作若無其事,最多只和身邊最親密的人「發囉嗦」。

當自己思想愈趨成熟,自己有份製造的「和諧」讓我避開了與自己意見不同(甚至相左)的群體。愈逃避,愈交給神,愈和諧。大家心中的不滿在這種表面的「和諧」中醞釀,心裡同時也醞釀了一根刺,大家的關係亦漸漸衰亡。

我的大專時期

唸社工的我,在大專時期開始就參與不同的社會行動,體會到為公義發聲和與弱勢群體同行的重要。我開始感到迷網,我走的關社之路與教會生活格格不入,教會的「四面牆」讓我感到很鬱悶。

我開始思想,基督徒除了在教會敬拜讚美、參與節期的紀念活動、投入各式各樣團契生活、在附近傳講福音之外,有否正視社會不公義的問題?有否與弱勢同行?走到他們中間,以行動傳揚主的福音?

我遠離了我的事奉群體,想離開一下這「四面牆」,重新思考我的信仰。 可是,我不敢在教會群體中分享這想法,我怕衝擊了那份和諧,我開始走我孤獨的信仰探索路。

我的轉捩點

轉捩點是雨傘運動。

我是教會中的少數。參與公民抗命行動似乎不被長執牧者支持,但同時我看見了同路人。雖然是兩、三個人,他們的出現卻對我有很大的鼓舞。

我們這一小撮人,在信仰路上不斷思考,不斷梳理有關政教的神學。我開始在教會作出了很大膽的嘗試,在分享會中向教會講「真」說話,分享自己的關社信仰價值觀,甚至做「真」自己,把急切的基督教政治議題拉進教會內引發討論。

在教會「講真話」和「做真自己」動搖了教會長久至今的「和諧感」,在教會中闖進了另一把聲音,教會內頓時充滿著不安,人人都懼怕紛爭的危機。但我很明白,「表面的和諧」並不代表真的沒有「聲音」,逃避聲音只會帶來更多誤解和排斥,甚至導致關係隱性衰亡。

我的選擇

教會群體應該學習在信仰角度中「求同存異」,信徒合一並不等於統一,上帝所創造的本是一個多元的世界,縱有不同的召命和領受,我們亦能同走在主的道當中。

我選擇了作一個為公義發聲的基督徒,同時也在教會「發聲」表達自己。

我只是想製造聲音。不想,製造紛爭。真正的和諧,是由相容和尊重來建立起來。

一位浸信會人

後記:

為著人大釋法事件,我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浸信會人發起了聯署,其中,我看到不同浸信會中的同道,信仰群體實是比我想像中闊。

於是我們建立了 「守望我城!浸信會人」facebook專頁,盼望能凝聚信徒,一同發聲。

你也有你的浸信會故事嗎?

歡迎你以「我想,製造聲音。不想,製造紛爭。一位浸信會人的自白」為題分享, 請透過「守望我城!浸信會人」Facebook專頁接觸我們。

「守望我城!浸信會人」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wearehkbaptists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6.11.16)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