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狂人當政的陰霾 即或不然的光輝

電郵:editorial@christiantimes.org.hk

國總統選舉以出乎意料的結果塵埃落定,搖擺州份對全球化經濟傷及民眾生計的抗議,讓滿地皆是輿論民調的眼鏡碎。然而選舉過後,美國的政情走向卻比之前更難預期。一來特朗普當選後言論不斷脫離競選承諾(包括他對當地福音派教會的一些反同承諾),並跟掌控參眾兩院的共和黨磨合。二來民間社會既有反對特朗普者群情洶湧,也有備受特朗普的競選工程所催化、針對國內少數族裔的排外情緒在四處流竄。

  國際社會除了關心美國民情,更關心這位競選時「近俄遠中」言溢於表、自保排外心態強烈,也要求他國分擔軍事責任的總統當選人,會如何改變美國這個「世界警察」對國際局勢的影響;身處地緣政治狹縫的地區更紛紛思考可以如何自求多福。無怪乎在選舉過後,搶先跟美國總統當選人通電的並非大國元首,而是日本和南韓。同樣的影響,其實亦波及東南亞,以至大中華地區的台灣和香港。按《基本法》,外交和國防事宜特區無置喙之處,但作為與倫敦和紐約齊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大概沒有香港人會認為未來美國及國際局勢事不關己。

  回望歷史,弱國並非無外交,但靠的不會也不可能是一己軍事實力。在舊約以賽亞書橫跨的兩百多年,巴勒斯坦地區先後被亞述、埃及、巴比倫、波斯等強權環伺,以至吞併擄掠。而先知口中所強調的小國生存之道,並非與那一個大國合縱連橫,而是對耶和華的倚靠和自食其力(如賽卅六至卅七)。對以色列人而言,在整個歷史軌跡裡,有被擄也有回歸,有審判也有盼望;而上主所期望的,是祂的子民成為世人各族的光(如賽六十)。這光並非基於先輩血脈,並非基於宗教禮儀,而是基於上主的公義。

  「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二十7)信念與價值,比財力和武力更為恆久;神的名亦並非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搖錢樹與護身符,而是個人和社群生命之所託──是公義,是憐憫,是謙卑。歷史的教訓總不會原原本本一字不漏的重覆循環:今天的香港不是當年的以色列和猶大,今天的美國也不是當年的納粹德國。然而強權欺壓得以延續,全球化由當初的美夢變成今天的噩耗,背後不變的仍是人性貪婪和恐懼;要與之抗衡,造福他人,只能靠賴上主,始於足下,攻克己身,企盼點點公義的光輝仍能得見於今世。求主俯聽,也求主護佑和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