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首屆網絡媒體宣教分析及報告研究會
春麗:保羅是Online to Offline典範
(11月16日消息)


左起:春麗、鄧諾文、安平、劉穎

【時代論壇訊】網絡媒體宣教基地Jesus Online於十一月八日晚上舉行「第一屆香港及中國網絡媒體宣教分析及報告研究會」,協辦機構包括青心、美國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國度事奉中心、香港網絡媒體文化協會和Checkin。Jesus Online總監春麗(歐建樑,Eddie)擔任大會主持及講者,其他分享者包括美國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執行主任安平、青心創辦人劉穎牧師以及Jesus Online的創辦人鄧諾文(Anson)。活動吸引逾五十人參與。

Eddie在會上提出了五個互聯網思維的特性:

第一是「Now」(即時性),「想到便做」,不會規劃一、兩年才將意念實踐出來。

第二、「Share Economy」(分享型經濟),大家在網上經常互相分享資源。

第三、「Micro Power」(微型經濟),傳統的大權力正在瓦解,大家開始趨向將權力分向微型個體,希望世界更公平,所以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幫襯小店。

第四、資訊發放往往是「Huge Quantity」(海量) 、「Simplicity」(簡單性)的、「Fabulous」(精彩)。網絡世界往往是大量消息快速湧現,多於數量少經長時間雕琢的新聞,發放的訊息要簡單、易明白,同時要有吸引力才算成功。

第五,「Block Chain」(連鎖性),不同單位會互相聯繫起來。最後是近年非常流行的「Key Opinion Leader(KOL)」(意見領袖),一些在網絡上善於表達意見方向的人。Eddie以HKTV及《100毛》的分別為例,嘗解釋上述的抽像概念。「其實HKTV是以比較傳統營運電視台的模式,希望能以質量與TVB比拼,所以會花很多資源、時間在製作上,一年可能只有一套優秀劇集,整個電視台最教人想起的「KOL」就是王維基。相反,《100毛》由三位年輕人用極少的資源起家,單純以興趣出發,現在市值多少了?裡面有多少個KOL?除了老闆林日曦、還有東方昇、盤菜、專家Dickson……他們的網站每日都有圖像和訊息的更新。」

Eddie坦言,HKTV的模式並未能迎合時下年青一代的口味,即使獲得牌照,成績也可能未如理想。同樣地,假如教會牧養沒有互聯網思維,都會令青年人難以投入甚至離開。他以四個關鍵的互聯網特徵讓大家參考,包括「Big Data」、「O2O」、「Freemium」及「Sharing」。Big Data即大數據,教會可借助數據分析找出需求所在。O2O(Online to Offline)方面,Eddie認為使徒保羅乃典範之一。「他到不少教會宣教,出發前會先寫信鼓勵,此乃當時的Online;隨後保羅會親自到訪那些他曾寄信問候的教會,留居幾個月,這便是offline……O2O是教會的關鍵,不是所有東西都放在網絡上,因為真正讓信徒生命的成長,乃彼此的關係。所以平時可以在網上關心對方近況,當對方有需要便與他online見面。」

此外,他指,教會要有Freemium(免費)觀念,發展事工未必要運用大量資源,可多嘗試借助互聯網平台,用很少的資源來影響大眾。「例如三位牧師單純地建立出聖經應用程式『You Version App』,轉眼已發展至全世界一千種語言,每日都不斷有人下載。」最後是Sharing,愈能夠分享資源,影響力便愈大。Eddie認為,耶穌一直以來的工作,都離不開互動性、有效性和轉化,這都是今天網絡流行的特質,只是工具換成是互聯網,但主菜乃是信徒的生命,最重要是大家對真理的持守,和人建立關係時能活出信仰。

新媒體的顛覆性

接著,安平以「善用新媒體,照亮新世代」為題分享。大概自一九二九年開始,美國普世佳音已透過廣播福音訊息,而廣播業出身的安平就一直見證著媒體的發展。二○○一年,安平加入遠東廣播不久,公司開拓了網絡發展,他開始以論壇與觀眾互動交流。後來,媒體從廣播發展到博客、電子雜誌,安平便曾經製作基督教電子刊物,當時每期超過十萬人下載。很快「微博熱」在中國興起, 但直至二○一○年的溫洲高鐵事故,安平才真切感受到微博的力量。「列車相撞後,第一個發放報道的不是記者或狗仔隊,是列車內的一名乘客,他發放了一幅照片,加上描述,成為了全世界一個報道的人。天亮後,我立即買下《微博改變一切》。」

安平形容新媒體是顛覆性的,讓普通人都能與世界互動,顛覆了傳統的媒體功能。「即使像香港那麼自由的地方,但以前的資訊發佈畢竟都經過媒體工作者的過濾,現在則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發放者和接收者,有自由的互動,而且不是一對一,而是在公共平台面向所有人的。以前中國只有中央台,控制到電視台,就能控制話語權,現在已經變得多元起來。」由此可見,網絡媒體對中國影響的深遠,也成為了以網絡平台傳福音的契機,不少信徒在網上平台討論引起關注。

安平認為Eddie所指的O2O乃受歡迎的新媒體不可或缺的關鍵,而神道成肉身和人建立關係,正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O2O」,從線上到線下,又由線下回到線上,成為了基督徒最重要的新媒體學習例子。這種道成肉身也正好是宣教的本質,讓大家最真質地看到彼此的生活。他認為,社交媒體例如微信(Wechat),每天都忠實地紀錄了大家的生活習慣,是讓人認識自己,甚至超過自己認識自己,是前所未有的鳥瞰角度。「假如大家嘗試整理自己每天網上紀錄的生活,可能連自己都不太認識自己。換言之,你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你的生命,別人也能夠看到你的生命。假如你的生活方式跟你口中的福音不一,你如何能夠傳福音呢?」安平認為,新媒體讓基督徒有多機會接觸未信者,提醒大家要以自己網絡的朋友圈作為牧場。

網絡宣教仍是漫長的路

最後,安平提到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認為馬丁路德除了懂得把握當年印刷術的興起,更重要是在公共領域傳播信仰。他把《九十五條》釘在大門上,猶如今天的人利用互聯網發放訊息;他以木刻漫畫、民謠傳達信息,正是今天的多媒體概念。但今天的新媒體比當年的印刷訊更厲害多了,所以安平非常期待一場新媒體基督教革命的誕生。

劉穎認為網絡宣教仍是一條漫長的路,但他已預備在未來十年向這個方向進發。他認為除了硬件和技術上的配合,最重要的是宣教的內容,但一切都從「關係」開始。Anson近年致力跟Eddie合作推動網絡媒體宣教基地Jesus Online,起初遇到不少困難,有感香港在網絡宣教上的發展比台灣落後。他曾拜訪台灣推動網絡宣教的顧其芸牧師,看到五、六年前,台灣不同教會已利用網絡推動普世宣教運動,不同堂會的合作凝聚更合一的氣氛。不過,Anson認為香港近兩年有很大轉變,愈來愈多人參與網絡宣教了,「今日,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媒體的宣教士,正如安平的分享,新媒體已授權我們有話語權。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不能單單在offline的環境發聲,要好好利用新媒體發聲。」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新聞,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