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教會之好大喜功

本港教會的主流論述為「好大喜功」,如佈道一定要辦大型佈道會、擴堂同樣要大、聚會或慶典排場要夠大。

不少教會領袖發展堂會或機構的定律正是 : 「好」術厭道、「大」事發展、「喜」愛自我、「功」能主導。



「好」
術厭道

近年來,經常參與主日學或聖經教導的信徒不斷下降,有部分堂會甚至放棄了教導信徒真理的使命,外判予機構或神學院代勞。堂會教牧與信徒對「道」失掉信心,形成「術」多「道」少的嚴重失衡。

筆者不反對一切知識皆源自上帝,但當堂會的主日學或培育課程通通成為「九型人格」(Enneagram)、「十六種性格」(MBTI) 、NLP等,很可能正反映信徒「耳朵發癢」,「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四3-4),不肯學「道」。

教會對「道」不再重視,難怪《時代論壇》(一千一百一十六期,二○○九年一月十八日) 的社評 : 〈教會為何無道可傳〉,正反映問題的嚴重 ! 不少年輕一輩的教牧,「道」「術」不分,好「術」輕「道」,造成的後果正是「道」的浮淺化。

美國「巴納研究所」(Barna Research Group) 發現那些宣稱堅信聖經權威的基督徒,此群信徒的世界觀其實與未信者分別不大;原來我們信奉的「道」不一定是我們自以為擁有的核心價值。

正因為不少堂會把「道」私有化,於是有部分堂會或機構同樣屈服於「貪婪、欺詐和無知」(取自書名《貪婪、欺詐和無知 : 美國次貸危機真相》) 。耶穌的「道」斥責人性的貪婪;否定人把「金錢、性與權力」偶像化。為何我們宣講的「道」,無力應對政治、經濟與社會的不義 ? 這是值得教會中人,一起反思 !

本港教會須要撥亂反正,重新肯定「道」的首要,學道與行道須要付上時間與代價的,不能即食。當教會只有小「術」的流行,「道」已失耕,我們自然不能培育有整全思考與生命質素的信徒 !

「大」事發展

「大」事發展成了不少堂會、機構與神學院奉行的金科玉律,即人數增長、事工拓展、物業面積的擴展,凡一切能擴展本身的事工資源,大多教會領袖以「市場佔有率」或「事工產量」作為檢視本身成敗的準則。堂會量度的是多少人受水禮而加入教會,機構重視的是預算或奉獻的增長,而神學院則是收生人數的升幅。不少教會領袖為求達致可供交待的業績,求變心切,不理坊間事工哲學是否合乎本身神學與傳統,只要手到拿來,短期見效便可。

陳喜謙牧師的名言 :「只有事工,沒有教會 !」正是當下香港教會的寫照。正因為我們失掉了整全簡易、歷史傳承、本而聖道、且可實踐的「教會觀」,形成教會發展嚴重傾斜朝向量化的「中環價值」,顛倒了教會的本質與使命。

在「大」事發展的過程中,不幸地有堂會領袖看重了「市場價值」高於聖經原則、技術優先於內容、但求取悅人意而非榮耀上帝,形成了教會患上「病態肥胖症」,一方面堂會脂肪多了,信徒人數有明確的增長,另一方面這大群信徒偏愛聚會與湊熱鬧,缺乏運動與紀律,失掉了信仰應有的操練 : 獨處、閱讀、禁食、接待外人、周濟窮人等。

「喜」愛自我

麥拉倫 (Brian McLaren) 剖析北美有的是大量「喜」愛自我的信徒 (教牧也在其中),筆者觀察本港教會生態,也是如此。

消費主義對當今信徒的影響高於福音信仰,不少信徒沈溺於物質 (或相關服務) 的獲取、佔有與消耗,與未信人士根本沒有分別;基督徒同樣地透過消費行動,換取某種可兌現或滿足的宗教經驗。當堂會充斥著大量「喜」愛自我的信徒,這就造成牧養的困惑;這些只求「滿足自我」的信徒看牧職是隨個別「心之所慾」供應適切的宗教服務。

無論教會領袖如何搞盡腦汁泡製節目或聚會,務求會眾不斷「娛樂至死」(amuse to death),會眾的信仰實踐仍然照舊,沒甚改變。當教牧以為聚會人數多了,這就是教會的復興或更新;實況不是如此,我們只多了一大群「喜」愛自我的會眾而已 !

「喜歡」與「愛」是有所分別,我喜歡這本書、這個城市或這個人;「愛」一個人,不一定與喜歡有直接關係。現今,「愛」教會的教牧與信徒越來越少,「喜歡」名牧、排場與聚會的是大多數。教會需要有更多專「愛」上帝與教會的教牧與信徒,不計較外在環境的優劣,仍能忠於基督及其教會。

「功」能主導

「我們的文明暴露出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今天一切事情都變成『手段』。再沒有所謂『目的』存在,我們不知道要去哪裡。我們已經忘了集體目標是什麼,但我們擁有偉大的手段 : 啟動了巨大的機器,卻不知開向何方。」這番話來自積依路 (或譯以祿),引述自畢德生所著《天路客的行囊》。

現今教會整體的悲哀是「功」能主導一切,一切以表現或業績作量度,於是教會失掉了恩典;行政指引原是好事,但不當的誤用或濫用,教牧與信徒就成為會議與文件的奴隸,不再享有心靈的自由。

教牧要確認牧職不應是一門專業,乃是源自上帝的召命,要與會眾重建互信與尊重的關係;在牧養關係中,教牧與會眾一起成為國度使命的見證。人本牧養是我們要重新倡導,牧養不能淪為搞聚會與節目,信徒透過堂會建構的牧養平台,能夠自身餵養,並建立別人。

結語

本港教會身陷「好」、「大」、「喜」、「功」的文化當中,要扭轉此種形勢,絕非易事。教會領袖要首先認知真相,我們就是在此歪曲的現實裡履行牧職,教牧在其中務要分辨且而能抗衡,不要接受這些不一致性為理所當然,要返回聖道,確立與更新教會的本質與使命。

(作者按:此稿件於二○○九年曾刊登於《教牧與領導》及《時代論壇》,現今略作修改而重讀,發現本港教會生態有過之而無不及。)

編按:本文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http://www.hkchurch.org),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6.11.18)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