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时代讲场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人际关系与国际关系的关系

香港某个国际关系学者常以国际关系的理论或事例作不同的比喻,但由于他同时曾发表与大部份基督徒难以沟通的言论,所以在基督徒的圈子里,也有部份人士会不问情由地把他所有的言论当成撒旦迷惑人心的诡计,然后全盘否定他的意见。另外,有些基督徒认为,国际关系的理论或事例与其他层面的事不能直接类比,因国际关系是充斥着黑暗邪恶的势力和问题,其他层面的事却充满「爱与包容」,故以国际关系的理论或事例作比喻,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亦是撒但制造恐慌令人类分化的惯常技俩。

不过,以上两种看法也有各自的问题。第一种看法可谓是因人废言。持这种看法的基督徒,既没有理会那位学者对大部份基督徒反感的原因是否合理,亦没有审视他其馀的言论有否受这种反感的影响,以及那些言论在逻辑上是否成立和是否符合事实。再简单一点说,这种看法是「总而言之,由于你曾反对我或我的群体,所以凡是你说的,我便认为是出自撒但的。」可是,这种妖魔化他人的行为,仅能令参与妖魔化他人过程的基督徒和附告者围炉取暖,对追求真理却没有任何帮助。

人际关系致不同民族诞生的圣经例子

第二种看法则涉及对不同层面的事的偏差认知。诚然,国与国之间的互相攻伐从未间断,过往的太平盛世亦避免不了依靠军事力量来维系。然而,这不代表国际关系便是最黑暗的。尤其基督徒理应对旧约圣经不会一无所知,它所记载的包括家庭及人际关系的纠纷,以及部份纠纷如何导致不同国家或民族的诞生,例如:

一、身为兄长的该隐因嫉妒他弟弟亚伯的献祭被神悦纳而杀死了他,因而被耶和华赶往伊甸东边的挪得之地,后来成为游牧民族「贝都因人」的始祖;

二、亚伯兰(后改名为「亚伯拉罕」,意思为多国之父)的家族与他侄子罗得的家族就争夺畜牧所须的草和水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最后亚伯兰礼让罗得先选择一块土地,但二人便就此分道扬镳(后来罗得成为摩押人和亚扪人的始祖,而这两个民族长期与亚伯拉罕的后裔处于敌对的关系);

三、亚伯拉罕年迈的妻子撒拉(莱)为了让他拥有后裔,不惜让她的年轻侍女夏甲成为他的侧室,夏甲亦为亚伯拉罕诞下以实马利,但当撒拉为亚伯拉罕诞下以撒后,撒拉又逐渐视以实玛利和夏甲为她儿子的威胁,遂向亚伯拉罕提议放逐二人。后来以实玛利和夏甲离开了亚伯拉罕,险死还生,以实马利还成为了阿拉伯人的始祖;

四、利百加为以撒诞下以扫和雅各两个儿子,以撒较偏爱性格外向和经常为他狩猎的以扫,利百加却偏爱性格文静的雅各。幼子雅各一直垂涎长子的名分和祝福,他后来更和母亲利百加合谋向以撒骗取长子的祝福。以扫发现自己两度受雅各欺骗后一度追杀他,二人后来成为不同国家的始祖;

五、雅各逃亡到他舅父拉班的家,寄人篱下受了不少的苦头。他原先计划娶心爱的拉结(拉班的幼女),却遭拉班临时「掉包」,变成先娶拉结的姊姊利亚,然后要再为拉班工作七年才娶到拉结。他娶了拉结后,仍被拉班强留在家中管理羊群,并数次出尔反尔,更改约定;

六、利亚和拉结两姊妹一直在雅各家中争宠;

七、雅各和拉结的儿子约瑟在少年时已颇为聪明,但他同时颇为傲慢,在日常生活中得罪了他的十位兄长(由利亚和她的侍女辟拉和悉帕所生),他的十位兄长同时妒忌约瑟得到父亲雅各的宠爱,所以他们觑准机会捉拿约瑟,脱下他身上的彩衣,并把他卖给以实马利人;

八、大卫协助扫罗王诚邀大卫对付巨人歌利亚和非利士人,大卫顺利完成任务后,扫罗却惮忌他功高盖主,遂多次追杀大卫;

九、有一天,大卫在屋顶看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全身赤裸在沐浴,看中了她,透过派人查询后发现她是自己军队的赫人战士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但他仍然差人去接拔示巴来同房。拔示巴后来怀了孕,派人把此事通知大卫。大卫企图令乌利亚回去与拔示巴同睡以粉饰事件,但乌利亚始终没有回家,所以大卫把乌利亚调往前线送死(用今天的术语,便是上司陷害或嫁祸给下属);

十、大卫的长子押沙龙一直对大卫的皇位虎视眈眈,并在他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发动政变,大卫落荒而逃。

旧约圣经有关家庭及人际关系纠纷的例子实在多不胜数,恕仍未能一一尽录。但不难看到,旧约圣经并没有牵强地以「浓浓厚厚的爱与包容」把家庭及人际关系浪漫蒂克化,反之它很真实地反映了人性的黑暗面,包括自私、贪婪、骄傲、诡诈、嫉妒、偏心等,而这些人性的黑暗面在各个层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疏离和冲突,连原本很亲密的关系也有可能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人性黑暗面的负面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在现今的校园、职场、教会和团契也可以出现同样的问题),而非只局限在影响国际关系(经典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理解与旧约圣经对人性的刻划大同小异)。

「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

当然,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与旧约圣经对如何梳理关系纠纷有不同的见解。经典现实主义强调军事力量和权力平衡的重要性,而(军事)结盟则是间接提升自身军事力量和令权力分布有利于己的重要途径。结盟与否什至对一国的兴亡有重大的影响。例如北宋文学家苏洵在其论政作品《六国论》指出,战国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灭亡的主因,在于各自为政,没有组成联盟对抗秦国。反之,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透过不断改变结盟的对象令「国际」权利分布有利于己,最终消灭其馀六国,一统天下。经典现实主义的政治启示并不止于适用在远古时代,一战时的协约国(Allied Powers)、二战时的同盟国(The Allies of World War II)、冷战时代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北约维和部队均是透过结盟而打倒敌方的佼佼者。现今的美、日、韩联合军演,以及美国在南韩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等,均可算是经典现实主义的产物。

不过,有不少人误会了现实主义必定支持无限的军事扩张。二十世纪着名德裔美国学者、现代经典现实主义者莫根陶(Hans Joachim Morgenthau)援引拿破仑征战和德国在一、二战的例子来说明,过度的军事扩张会遭敌人联合起来反噬自己,所以权力平衡的箇中关键,是利用众别国之间的权力斗争以起互相抵消之效。新加坡建国后,一直采用这种「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既与中国建立某程度的战略合作关系,亦依靠美国在亚太牵制中国,美国一度减低对亚太事务的参与度,然而新加坡近年眼看中国不断对外扩张,所以她邀请美国重返亚太坐阵,这便是莫根陶学说的最佳例子之一。

人学习的爱人如己和追求公义

旧约圣经则暗示现实主义的手段不能持久地维持着。雅各为了得到长子的名份和祝福,与母亲利百加结盟。他自以为懂得计算,结果却因不断扩张骗取原属哥哥以扫的利益,导致以扫作出反击,使他被迫流落异乡受苦。现实主义指人因自私贪婪的缘故作理性的计算以达到原定的目标,但自私贪婪的欲望有可能会不断膨胀,令最终的计算受到膨胀了的欲望的影响,令这些计算不再全然理性。要不是耶和华最终对以扫也有不少的祝福,以扫能否原谅雅各仍是未知之数。此外,雅各和拉班因利益的缘故结盟,但最终拉班因不满利益的分布而导致结盟以失败告终;扫罗邀请大卫对付共同的敌人歌利亚和非利士人,但共同敌人被撃倒后,扫罗便因自身利益受威胁的缘故转而对付大卫。由此可见,旧约圣经间接指出,鼓吹共同存异地合作以避免不必要冲突的防御性现实主义(defensive neorealism),以及主张以合作令对方融入自身体系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均不能彻底地解决由人性黑暗面诱发的冲突。

反之,根据旧约圣经的记载,只有耶和华的爱与怜悯,以及挑起事端者知罪悔改,冲突才可得到平息。扫罗正是因为不知悔改,继续迫害大卫,所以遭到耶和华的惩罚。大卫犯了奸淫罪后,也曾遭到耶和华的惩罚,但因他知罪悔改的缘故,他所受到的惩罚不如扫罗所受到的严重。事实上,基督教伦理观的核心不仅在于上帝(为方便起见,本文会把「上帝」、「耶和华」、「主」和「神」视为同义词)颁下的诫命,而且在于他的爱与恩典。在这个前提下,基督徒学习爱人如己,包容别人和追求公义。

但值得一提的是,上帝的爱与恩典是实然性和应然性并重的,「基督徒学习爱人如己,包容别人和追求公义」却是应然性多于实然性的,原因在于只有上帝有足够的能力兑现他的承诺。现实主义者未必会反对「爱人如己」、「包容别人」和「追求公义」在应然上的重要性,但他们同时会指,在实然上,这几个要求是不可能做到的。有些基督徒听到这样的表述后便会立即认定对方是邪恶份子,不过这样的表述未必与圣经的原则有所抵触。圣经所指的「爱人如己」、「包容别人」和「追求公义」不是单靠个人或群体的力量和意志便可做到,而且要靠圣灵的帮助才行。然而,人类的罪性令导致我们漠视上帝的吩咐和圣灵的引领,所以我们在实然上几乎不可能全然做到「爱人如己」、「包容别人」和「追求公义」。诚然,新约圣经记载耶稣来到世上为人类牺牲钉在十架,以他的宝血洁净人类的罪。但圣经没有指人类的罪性因此消失得无影无纵。人们或仍可从人类的世界找到一些值得仿效的榜样,可是这些榜样只是相对而言做到较好,但他们仍不是完美无缺的。

维持平衡的圣经观点

故此,基督徒不能完全漠视现实主义对人类/国家行为的描述有颇高的准确性,以及不能妙想天开地认为可应一己之力做到符合基督的标准。另外,虽然基督徒的属灵层面是非常重要的,但圣经并没有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般主张灵魂和肉体的完全分割,这样做的话亦会忽略了人类在肉体上的真实需要。正如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暨帕麦尔神学院神学、全人事奉和公共政策教授赛德(Ronald James Sider)在其着书《不只是政治:教会如何合宜地参与政治》所指:「我们所需要的是维持平衡的圣经观点。我们受创在物质界中享受欢乐与喜悦,明智的政治有助于实现这样的幸福。但是,这样的幸福始终是有限的,它们永远不会重要到足以让我们放弃与神的关系。然而,创造主希望我们在今生的物质世界中,花充足的时间去享受受造物与生活,好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大地的丰裕。事实上,这个物质世界如此美好,以致基督有一天将会回来,将地上一切邪恶都除尽。接着,所有信他的人都将肉身复活,继续住在这个经过转化的地球上,享受有主同在的永生。」1

现时,香港仍有不少教会抱有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的思维,部份教徒什至援引哥林多前书八章1节的「知识叫人自高自大,惟爱心能造就人」来加强自己全盘反对知识的依据。然而,这句圣经话语并不足以否定知识的作用,它只是指人的罪性使人以拥有较别人更多的知识为傲,而忘掉了使用知识为人类谋求更大的群体福祉的重要性。其实,空有知识而没有爱固然会令社会出现扭曲,但空有爱心而没有知识同样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比方说,知识告诉我们吸毒是对身体有害的,这不是有没有爱心便可改变的事实,如果单有爱心而忽略了这个事实,即使是无心之失,也会对别人和社会做成严重的伤害(不过,这不表示拿着这个事实便可排斥和歧视曾吸毒的人)。况且,这句圣经话语也可以用来批判部份基督徒「爱」别人的实际操作出现了问题,例如他们自以为对「爱」的认知已很足够,并不能谦卑地接纳别人有另类表达爱意的方式,或什将这些另类表达爱意的方式妖魔化,在实践上有「做低」而非「造就」别人的嫌疑。

说到底,除非基督徒完全掌握真理和不受罪性的影响,否则我们须承认,自己在实然性对别人的爱与包容无可避免有不足之处,什至乎令接受「爱与包容」的对象得不到真正的爱与包容。若基督徒动辄把异见的出现提升至「属灵战争」的层次,并对批评者扣上「缺乏爱与包容」的帽子,那又与中共捕风捉影地指责香港勾结外国势力,以及港人不懂爱国和感恩又有什么分别呢?

(分题为编者所加)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6.11.23)



1. 赛德:《不只是政治:教会如何合宜地参与政治》(译:杨淑智、道声编辑小组),(台湾:道声,2015),页89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