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不是「跟不上」 早已處於水深火熱
——左翼,你看得見我們嗎?

美國大選希拉莉看似得盡天時、地利、人和,卻大熱倒灶,外界震驚之餘,亟亟尋找解釋原因。對於在香港的我們,有甚麼啟示呢?受限於個人視角,原諒筆者主要從最熟悉的角度(LGBT議題)評論,但見微知著,其他方面也可舉一反三。對於特朗普當選,一個常見的解釋是居於鄉郊的低學歷白人男人,基於自保心態投了共和黨候選人一票,如一位本港立場溫和的左翼時事評論員便引用這種解釋,作出反思,勸誡左翼不能操之過急,要「顧及那些社會上追不上的人的感受與焦慮」,以免適得其反,使爭取大同世界的努力前功盡廢。1

喜見左翼開始反思他們一往無前的倡議。然而,這種反思遠未能觸及問題的核心,也許左翼精英應離開安舒區,放棄在象牙塔內指點江山,走入群眾了解他們的生活,看看世界上其他弱勢人士,才能作出恰當的反省,修正方向。

水深火熱

一位右翼新聞網站記者便揭示了自由派不會明白的理由,為何基督徒投票給特朗普;特朗普三度結婚、經營賭業、說話粗鄙,為何福音派和天主教仍紛紛投票給他呢?正是因為奧巴馬主政的八年內,令他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奧巴馬政府強迫教會和學校接受新性別意識形態,不惜簽訂行政指令迫學校遵從,反對者被標籤為「恐跨」(transphobia),迫使他們噤聲;基督信仰被標籤為「恐同」和「仇恨」,基督徒父母對於能否將信仰教導下一代感到莫大壓力;基督徒小商人失去苦心經營多年的生意,只因拒絕服務同性婚禮,他們平凡而穩定的生活被破壞,然而同性戀者輕易可以找到其他願意提供服務的商店,為何定要迫使基督徒屈服?基督徒僱主也被迫資助僱員墮胎和避孕。

希拉莉支持者經常說他們「恐懼」(fear)特朗普,但大學的性別研究課程會因為特朗普上場被迫關閉嗎?同性戀組織會被打壓嗎?不大可能。相反,在奧巴馬治下,國家漸漸對保守教徒很不友善,他們的身份遭到公權力和社會雙重否定,真正令他們感到恐懼。縱使特朗普不為基督徒做甚麼,最少會讓他們喘一口氣。這些自由派不會明白,「針唔拮到肉唔知痛」,一句「跟不上」除了漠視他們所受的壓迫外,更把責任加諸他們身上,彷彿「跟不上」是他們的錯誤。

左翼助長反智之風

「政治正確」代表正確嗎?筆者留意LGBT運動四年,膽敢說這運動已變質。同運運用種種手段推動他們的議程,但左翼只會包庇,哪裡有公義、誠信、真相?同運一方不斷扭曲反對者的理據,再抺黑對方反智,譬如反對同性婚姻便是仇恨同性戀者,也矢口否認會出現「逆向歧視」。筆者的親身經驗是,你必須事事有一定認識,甚至比他們熟悉,他們才放棄拿話誆你;為了爭取同性婚姻和同性撫養(gay-parenting),他們拿著一批欠缺代表性的研究,便堅稱同性撫養的孩子與異性雙親家庭孩子的表現沒有分別,甚至更優勝。你需要用十倍時間仔細研究來駁斥他們。可是多年來他們成功滲透了一些專業界別,如心理學團體、律師、社工等,異見難以得到重視。2

跨性別兒童也是,明明臨床科研證據顯示約八成跨性別兒童不會過渡至成人,可是跨運卻推動法例禁止精神科專家幫助他們認同原生性別,影響這些跨性別兒童的福祉。3

最近一項爭議,使筆者感受尤深。嶺南大學新一屆幹事會候選內閣因為打算停辦「性/別文化週」而遭痛罵,《立場新聞》也有報道,候選內閣備受壓力下發出聲明,會復辦有關活動。痛罵的焦點是兩名基督徒閣員,基於信仰打壓性別議題討論。然而,停辦就是打壓討論?不是吧,同學之間的討論哪來打壓?如同「環保週」,目的是推廣環保,已預設立場,「性/別文化週」顯然也不是提供一個中立的平台讓學生深入了解性別議題。過往其他大學舉辦的「性/別文化週」已引起廣泛爭議,包括展示性玩具、邀請性工作者分享「實戰」經驗等,意識開放露骨,不是人人也受落。筆者不反對討論,大學正是刺激學生思考的地方,問題是性別議題欠缺討論的空間,不同意就是「耶L」、恐同、獨裁,這種欺凌的風氣正正窒礙不同意見的討論。外國著名學府甚至有大學生要求在大學內設有不受言論「傷害」的「安全空間」(safe space),已引起廣泛爭議。

反思政治正確

如果左翼無視他們倡議的種種荒謬,只將以上一切,均簡單歸結為「社會有些人追不上」,因此反對左翼議程的話,恐怕今次他們是「白輸」了,社會繼續撕裂,也不會邁向真正的進步。很多信徒不明就裡,受社會思潮影響,認為保守教徒不應該反對LGBT運動,卻看不到更大的不公義。有時,一些信徒會搶先恥笑保守信徒,大有「我不是這類基督徒」之態。近幾年,教內有聲音要求教會和信徒多關注社會政治議題,筆者樂見其成,然而,更希望推動教會改革的倡議者,用同一標準檢視左翼的議題,不要對左翼運動種種不公義行徑視而不見,成為弟兄姊妹的絆腳石。

願今次美國大選是一個契機,挑戰左傾信徒反思政治正確,希望教內的知識份子牽頭,不同立場的信徒可以彼此聆聽。4

(作者為香港性文化學會研究幹事)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6.11.22)



1. 蔡子強,〈美大選啟示錄:對「政治正確」的一次大反撲〉,《明報》,2016年11月17日,頁A28。筆者只是針對這文的論點評論,對作者本人的立場存而不論。

2. 如著名心理學家、前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Dr. Nicholas Cummings 2013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最高法院宣誓作證,指出「性傾向的心理治療及輔導已經變得高度政治化,同性戀運動成功遊說公眾,去相信同性戀是天生及不能改變。」(段25) 其實這說法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而令他感到沮喪的是,包括美國心理學會在內的一些具規模精神科團體,一直沒有對以上說法提出反駁。只是在最近不斷出現的證據下,美國心理學會才似乎有軟化的跡象。(段26) 證詞全文(英文):http://www.consciencedefense.org/contents/media/Nicholas_Cummings_Declaration.pdf
此外,Dr. Cummings指出同性戀運動如何影響美國心理學會和相關科學研究,訪問影片請看:http://facts4lgbt.info/b5/article_detail.php?type=multimedia&cate=14&id=9

3. 篇幅所限,這裡沒法提供充足理據,本會已有不少研究,如有疑問,歡迎聯絡,或參考:「性文化資料庫」。

4. 一些常被批評的右翼問題,如白人至上主義、男性沙文主義,或美國宗教右派等,當然有反省的空間。筆者無意說左或右哪邊較優勝,只是希望中間溫和的聲音會得到更多共嗚。

Donationcall

舊回應1則


盧維溢 / 2016-11-30 04:28:09.0

陳婉珊 的文章

十分同意陳婉珊 在文章中見地。 盼望那些自命為思想開放和進步人士,不要常常將不認同他們立場的人都描繪為不包容、或甚至心存仇恨,因為你那種批評也是没有包容、剝削對方的言論權利。
不同意你的見解和立場的對方也希望你能包容和不惡意論斷他們,大家先除去自己眼中的梁木才可正確看到外邊事物。不要忘記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這句智慧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