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昔日新聞

時勢真惡新世代 社關新酒待新瓶

電郵:editorial@christiantimes.org.hk

法會宣誓風波導致人大釋法,議席懸空,事件餘波不斷。在坊間,有不同陣營的市民接連入稟要求法院裁定其他議員宣誓無效。隨著相關案件進入審議和上訴階段,香港的司法體系會如何回應,將進一步明朗。而在教會,相關講座接二連三,與會者眾。此前大批不同宗派的信徒以至教牧和神學院老師自發網上聯署,動輒上千上百。大家都意識到事件對本地法治和一國兩制的嚴重衝擊,問題已遠遠超乎兩位立法會議席當選人在宣誓時的失態表現,也改變了今後「一國兩制」的互動軌跡。可以肯定的是,今次北京在審訊中途釋法,又鉅細無遺到一境地幾近替本地立法,如斯做法既降低了《基本法》條文在港實施的可預測性,亦從根本地牽動出香港民間社會由下而上的高度關注和自發反應,表態捍衛公義、權利與自身價值。

  香港社會愈來愈多由下而上的關注與行動,要為這城做點事,當然不是始於今年。近幾年的連串事件,由反高鐵到反國教再到傘運,一浪接一浪的群眾運動,牽涉其中的參加者動輒以十萬計,人數不斷增加,影響甚至遍及海外。教會群體作為民間社會的一員,與社會氛圍共鳴共振,人數當然不及坊間,趨勢卻見明顯。由早前反對釋法的自發網上聯署,到近日基督教和天主教各有數百名信徒教牧參與選委抽籤「寸土必爭」,再到傘運週年的培靈會和祈禱會兩年後仍有逾千人參與,可以得見信徒教牧對社會事務的關心和行動,已超越過去,且由量變帶來質變:網絡世代的動員方便,為自主發聲提供必要的連繫平台,反應快速,堂會宗派等既有建制的不容易追得上;而個體化的自發行動,在理念上和行動上均傾向無求於傳統堂會建制的資源與認受,彼此「其實誰也不求代表誰」由爭拗的張力漸漸變成默認的實況──既有無奈,也是新的可能。

  當面向時勢真惡的不確定年代,教會肩負牧養之責,總要思量信徒教牧的「新酒」需要怎麼樣的「新瓶」。早前的反釋法聯署,不同宗派反應不一,有另出聲明劃清界線,也有轄下由教牧組成的社關小組取得主動發聲明搞禁食守望。不同判斷的背後,或涉不同宗派傳統的政教關係理念;但在社關個體化網絡化的氛圍下,教會群體如何既能容讓信徒教牧有回應自身感召的空間,行公義好憐憫,又能維持有效的牧養與教導關係,將熱心化作見證,符合上主心意,成為上主賜福世人的出口而不囿於教會四堵牆之間?這肯定是香港的新世代教牧領袖構思「新瓶」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