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從ICQ到Snapchat的溝通

作者專頁:https://www.fb.com/textisalife/

最近,ICQ二十週年,特意下載了、登入了,發現朋友名單還在。有些年輕朋友對 ICQ 聞所未聞,驚覺自己一把年紀。又因為牧養少年人,學玩 Snapchat,發現自己完全不習慣這模式的通訊。

回想一下,原來這十幾年的通訊、社交工具變化這麼大。

不說不知,ICQ 當年在以色列研發,差不多是首個「即時性」的網上通訊工具。想當年,在互聯網不太發達的時代,用它來在電腦上與友人交談,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很多人會說,當年最難忘,就是在等待某某online,或者有時會疑惑為甚麼某人整天不上線。一直的等待,直至遇到對方online,就好像中獎一樣,那個經典鈴聲「喔噢」就響過不停。

那種期待,原來已久違了。

到手提電話開始普遍,SMS 成為了另一個經典。當時要拉攏多人同台,一台獨大,就能爭取與最多人同台免費發短訊。萬一不同台,總要計算著不可多於七十 個字元的一個「短」訊。

SMS 最令人懷念,就是電話容量不大,每隔一段日子,就要為自己儲存的短訊清理一下。每次,總是要挑選、留下哪些好友的重要短訊,好好珍惜和留念,甚至再翻看、細味。

那種珍惜,原來也變得遙遠。

後來,大部份人的電話都能上網了,WhatsApp 這一類通訊工具普遍得多了。不怎麼發現還有人會把對話記錄備份,反而是定期刪除一下對話記錄、相片等,確保電話有足夠容量。

另類的語言開始流行,文字的出現趨少,有時懷疑還有多少人懂打字?相片、影片、動畫、Emoji 佔據了對話,後來 Voice Message 出現,除了常聽見大媽們重播自己的錄音,很多人也用別的代替寫的了。

這種多元,大概我們都接受了。

最近,學玩 Snapchat,文字對話已經不再重要,把當下發生的事情,用照片記錄,或用 Filter 把自己的衰樣遮蓋了,再發給朋友。不再需要擔心通話記錄的問題,因為照片和對話沒過多久都自動消失了——據說是不想被人翻看過往記錄而有的設計。

這種「即時性」的溝通最重要,就是當下發生甚麼事⋯⋯其實管你是甚麼事,總之就要發些甚麼給朋友。管你打甚麼字句,深情一番?幾秒後也都是消失了。

這種新穎,是重新定義「溝通」嗎?

這種快捷、短暫的溝通,讓人看重的,不是甚麼重要資訊交流(因為重要的東西根本不在這裡說),看重的是那連繫兩人的「火」。使你不再想在「七十字元中表達甚麼」,而是不用想表達甚麼也要一種連繫。

這種不留底、不再回看過去的溝通方式,讓人不用翻舊帳,連昨天說過的話也不用記住。這似乎是「活在當下」?但是,溝通總不能停留在此刻。因為過往的記錄,與「當下」的溝通總不能分割。人不能抽離過去,而成為現在的自己。

這種「即時性」的溝通,與昔日 ICQ 的「即時性」已經截然不同了。從前那原始的上線,對好友的等待,到雙方上線相遇的一刻;今天已經不再需要「等待」,因為他或她都總是在。就算下一分鐘不回,下一個鐘也會回。那麼雙方的相遇,已變成一種怎樣的相遇?

每個工具,其實也不怎麼中性。因為,設計總是帶著一些想法、一些價值,而我們不需要全然拒絕,也不可全然接受。

到將來,我們的溝通又會怎樣被改變?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6.12.7)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