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當暴力每天上演時......

同層次的暴力每天在不同地方、不同處境中上演著,例如戰爭未曾停止過、恐襲的陰霾總散不去、美國的槍擊已成常態;而香港每天也上演著不同程度的暴力,有為求目的而不理制度公義的議會紛爭、或隨處在線玩耍著侵略性虛擬遊戲的途人、或在面書╱傳播媒介發表具攻擊性的帖文╱文章等,暴力如空氣中的灰塵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虛擬與現實的世界處處留下暴力的痕跡,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已生活在暴力的世代。

  或者現在是時候,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對應這暴力的時代!

  當人面對攻擊時,通常的自然反應是逃避否認,或攻擊反抗。例如有人繼續吃喝玩樂、遊山玩水,不問世事;亦有人選擇以暴易暴來表達訴求,然後又產生另一輪的爭鬥。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有第三種選擇去面對這暴力的時代嗎?

  或者一條深耕細作、不會即時改變制度卻改變人心的路可能是第三種選擇,就是重新學習非暴力溝通。

  學習非暴力溝通,首先由自己開始,由禱告開始。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12、15節教導我們如何禱告:「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當我們深深認識自己曾作了甚多冒犯或論斷別人的行為,又願意求天父赦免我們時,我們便會經歷神的恩典饒恕;然後,我們便開始明白自己和所謂的「衰人」都是罪人。因此,當我們看到對方惡行的同時,也看到自己內心的論斷。所以,耶穌教導我們不要把人區分為敵我,而要植根在神的大愛中,明白大家都是神所創造,都是神所愛。每人在生命中各有不同的軟弱或脆弱,以致得罪神及別人,各人都需要悔改歸向神;原諒別人得罪自己的地方,跟我們冒犯神的罪相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更何況只有神可以審判,因祂審判的同時,亦拯救我們,而我們卻不能拯救自己的論斷及別人的惡。所以,我們可以針對事來判斷是非,卻要學習將針對人的審判權力交還給神,由神來審判人。主禱文的教導就是提醒我們,我們對別人饒恕的深度,會影響我們對天父饒恕的理解。

  然而,在面對衝突或失去時,我們很容易滋養自己的傷痛,以自己的標準來論斷欺壓者,然後內心的憤恨會推動我們去反擊,容易跌入以暴易暴的漩渦中,自然會增加關係復和的難度,又難以認同神對所謂敵人的憐憫。所以,我們若想改善人際關係,就必須由禱告開始,讓神首先轉化我們的情緒、改變我們對衝突事情的理解,及以神的憐憫推動我們去修復關係。接著,我們需要學習一些關於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讓我們可以先在熟悉及信任的群體中練習,然後將這善意溝通的風氣推廣出去。基於篇幅所限,我只能介紹由馬歇爾盧森堡所著的《非暴力溝通》,書中提到溝通的四種要素:首先我們要學習觀察留意對方所作的事或說話,不要太快判斷;接著,我們學習表達該事帶給我的感受,然後坦誠地表達需要;最後,我們要明確地告訴對方,我們期待他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的請求需要。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認為最具挑戰性的教導之一,是當我向別人提出請求時,我要接受別人不一定滿足我的請求,並學習接納對方的拒絕。例如生活在顧客至上的都市中,我太習慣用交易來讓別人滿足我的需要,以致我竟因別人的拒絕而生氣呢。另外,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顧客又會將承載了別人的憤怒轉移給另一位服務提供者身上,憤怒又如細菌般傳播給他人。

  於是,當遇上甚麼大事大非的議題時,這種憤怒轉移的遊戲或積壓的憤怒就容易成為助燃物,燃燒著我們的溝通,使關係變得糾結,跌入意氣用事、針對人多於議論事的陷阱中。難怪盧雲也曾表示,人在行善、追求公義或和平時,內心其實潛藏各種自我中心、自以為義的傾向,使行動散播著侵略的元素。所以,我們需要在獨處禱告中,用極大的專注力來聆聽上主的提醒,才會承認自己也有份挑起爭端,才會願意向別人修補關係。

  所以,非暴力溝通的精髓是在人際互動中,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此,我們才可以達至耶穌教導的境界,放下緊握在手上的論斷石頭,去彼此聆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並不以贏一場道理為目標,而是在禱告中支取主的愛去聆聽及接受自己及對方的需要。這樣,即使我們生活在暴力的漩渦中,也盼望站立得穩,不致失腳跌倒,甚至有能力向人遞上一杯涼水。

  這種非暴力溝通有市場嗎?

  甚願我們不用等到要慘嚐暴力的惡果後,那時,才渴望有人遞上一杯涼水來滋潤心田,才發現非暴力溝通的美善……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