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时代讲场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堂会走过新市镇的年日

回顾历史,香港教会于一九八○年至二○一○年整体蓬勃的增长,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新市镇的发展。不同宗派与独立堂会把握机会,乘虚而入,配合政府于新市镇极为需要有团体承办教育、社会服务与医疗服务等。 

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基于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居住问题急待解决,开展首轮新市镇拓展计划(一九七二年推行),发展荃湾、沙田与屯门,承载一百八十万人口。堂会数目增长,反映于八四年至九四年期间的增长(见表一)。

表一

区域

1984

1994

2004

2014

荃湾

38 间

53 间

53 间

56 间

沙田

39 间

92 间

107 间

110 间

屯门

22 间

52 间

76 间

82 间

一九七九年,港英政府再发展三区 : 大埔、元朗、粉岭/上水(后名新界北)。堂会数目增长,反映于八四年至○四年期间的增长(见表二)。

表二

区域

1984

1994

2004

2014

大埔

19 间

42 间

51 间

59 间

元朗

36 间

54 间

68 间

80 间

新界北

19 间

31 间

41 间

47 间

九十年代,政府开发第三期新市镇 : 天水围(元朗)、将军澳(西贡)与东涌(离岛)。从表3,可反映由94年起,至14年期间堂会数目的增多(见表三)。

表三

区域

1984

1994

2004

2014

元朗

36 间

54 间

68 间

80 间

西贡

12 间

23 间

48 间

54 间

离岛

11 间

13 间

21 间

21 间

现时,九个新市镇的整体人口约347万,预计到二○二一年将增至363万。本港不同宗派与独立堂会因应人口流动,纷纷在新市镇拓展新堂宣教工作。比较历届「香港教会普查」数据,本港堂会提供社会服务的比率,由九四年的51.7%,上升至一四年的66%。(见表四)

表四

香港堂会

1984

1994

2004

2014

提供社会服务的堂会比率(%)

没有数据

51.7%

56.3%

66%

香港教会植堂运动的黄金岁月,应是八四年至九九年期间,配合政府新市镇发展,因而堂会透过申办社会服务(如幼儿学校、幼稚园、中小学、自修中心、儿童及青少年中心、长者中心等),从而栖身新市镇不同公屋与居屋内开设新堂(见表五)。

表五

香港堂会

1984

1994

2004

2014

过去5年曾植堂的堂会比率(%)

没有直接数据(80年至89年为24.5%)

18.1%

8.8%

2.4%


昔日,堂会对社区的承担大多来自现实的考虑,什少基于整全使命的信念与实践。有些堂会宣称要成为「社区教会」,然而往往因着新市镇教牧同工的转换,能有事工理念与实践经验,可作参考的个案不多。大多新市镇堂会扮演着「合约承担者」角色,配合政府政策,互利互惠;什至有部份堂会教牧与长执只从「占地聚会」心态来理解堂会于社区的定位,堂会事工与其提供服务彼此分割、互不相干。 

新市镇原基于「自给自足」与「均衡发展」而来,然而政府配套不足,除了荃湾与沙田较为接近市区,其他新市镇往往因着公共运输未能配合,再加上就业不足,社区内问题丛生(如屯门、天水围与东涌等),堂会身处社区内,就社区引发关注事情,不得不作出适当的应对。屯门区与天水围堂会等,分别因应区内家庭暴力个案而有的新闻事件,表达关注,作出支援事工。 

新市镇堂会的教牧同工,知悉区内问题非一间堂会资源足以应付,需要结连与合作,才能使教会整体形像确立于社区之内。随着政府下放若干权力至地区层面,地区意识强化,是时候,新市镇堂会要重新思考其教会观与使命观,毋须模仿市区超大堂会模式,采索一条更适切本身与整合的宣教路线。 

当新市镇堂会经过十年、二十年之后,同样面对社区人口老化的现实;有些堂会经已扩堂而搬离,原址的服务是交还政府、重新发展、或有其他出路?笔者没有答案,作为前新市镇堂会的牧者,我愿意在这课题继续思考与整理。

编按:本文转载自香港教会网站(http://www.hkchurch.org),作者为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6.12.9)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