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崇拜/敬拜的敘事神學

論敬拜的神學,常愛強調上帝的超越,談到耶穌基督為中心,意思是要說不以人為中心。我對這樣的敬拜神學,總是覺得不太妥當,認為這其中並非沒有神學,而是不好的神學。

上帝和人是對立的嗎?

  簡單而言,對立之處似乎在於以上帝為中心還是以人為中心;並且,在上述的敬拜神學語言下,前者當然是正確的,後者則是錯誤的。有問題嗎?不正該如此嗎?

  壞就壞在於過早的把上帝和人放於對立面。(這樣的邏輯就像約伯的朋友所做的──約伯受苦,在於他有錯。)

  要糾正這樣的神學觀不難,且容我從大家較耳熟能詳的道成肉身說起。

道成肉身

  道成肉身建立在看似弔詭的關係上,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視神人是對立的,兩者本質不一樣,神是神,人是人;並不像聖父和聖子兩者為同質。

  可是道成肉身卻打破這樣的對立面(其實早於人之按上帝的形象被造時,這神人某程度的互滲關係便弔詭地出現了)。當代神學的英文語彙裡愛用的一個字眼embodiment(embody直譯是in the body)中文可以譯為擁抱,道成肉身即embodied in flesh,成為一個有肉身的人。

聖經中的敘事

  全本聖經,自創世記第一章首度提到上帝按著祂的形象造男造女之後,一直到啟示錄最後的新天新地,所有的敘事全是關乎人。該隱講的是人的飄流和上帝的恩典,出埃及講的是人的被困為奴和呼喊上帝的拯救,講人生如曠野(我們人生豈不像在曠野一樣──像希伯來書所說如摩西遠遠望見,卻未進入迦南)。

  是的,你可能不同意,因為你說──在基督裡我們已經得著所應許的,我們已經進入屬靈意義的迦南地。

  是的,更恰當的說是,已經得著卻又尚未得著。兩個都是事實,兩個都並存。我們為了強調已經得勝,已經得著,以至甚少、比較不懂得描述、不敢陳述那尚未得著的情境。尚未得著就是仍在曠野。

記念.敘事.盼望

  過紅海是事件,曠野是敘事;正如十架是事件,與主同行的人生是敘事。終點是迦南;終點是新天新地。敬拜是記念十架事件,記念的是十架事件,但講述的、敘述的是曠野的故事、人生的故事。在故事中、在歷程中容讓聖靈在我們裡面生出信心與盼望。

  所以,敬拜或崇拜最好能包含這三種元素:記念、敘事、盼望。前後兩者如文章之前言和結語,佔最少篇幅就好,正如聖經本身一樣。重要的是中間的敘事。

敘事──描述人生經驗引起共鳴和聖靈之工

  敘事,好比我們所聽的故事一樣,展示在我們眼前的是情節,講述主角的遭遇、危機、困惑、懸疑、高潮╱化解危機、新機。中間可能出現的描寫是,主角遇見某人某事,他為甚麼逃避不了某件事,為甚麼他那麼笨,為甚麼幼稚,那麼固執。他心裡有甚麼衝突,甚麼矛盾,在崇拜的環節中,彷彿被描繪出來。

  故此,重要的是在於描述性的語言。

  一切的描述,其作用在於呈現我們各人的生命各種可能情境與心境,在於叫聽者產生共鳴、對生命境遇的聯想與回顧、對聖經應許和過去上帝的帶領的回憶,並因此內心自自然然與上帝在對話。這樣的內心的活動一旦出現,便容讓聖靈自己在人生命中工作。

不離地、不空泛高舉上帝

  一個高舉上帝的敬拜或崇拜,如果沒有對人生作出恰當描述,這樣的高舉,容易淪於一味對上帝超越面的抽離教義,而不是在現實處境中的認信。用當代的話說,就是離地。

  但聖經中說到上帝的救贖和創造,總是在生命的不堪與混沌的文脈中作出敘述和宣告。沒有人生艱苦、怨憎會、愛別離、生老病死等生命現實,空喊上帝大能,容易把信仰變為口號。

  道成肉身的神學,把上帝的超越和內蘊兩面融為一體。

會幕中的顯現──耶穌的成全

  人生苦罪,在敬拜╱崇拜聚會中並非退場遁形,而是被描述、被回顧、被聯想、被耕犁。所以苦罪中的人可以進到恩主前,而不需要自以為聖潔者才能來參加敬拜的聚會。

  不過,崇拜中若只有苦罪,人生便只有虛空,故此苦罪必定要與耶穌的十架相遇。故在崇拜中,必有讓人體會聖靈在基督裡、在聖言裡的剎那。

  舊約中上帝向摩西所啟示的會幕,其至聖所乃大祭司每年進入一次。上帝若悅納人的祭,便在至聖所中向大祭司顯現。至新約,我們讀希伯來書便知道耶穌基督就是我們永遠的大祭司。祂也是那永遠的祭,為我們成為挽回祭。如前所述,苦罪的人可以來到恩主的施恩座前,得憐恤、蒙恩惠。

  再讀到啟示錄,我們看見上帝的話更直接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本來上帝的心意就是要在我們中間。這是道成肉身的啟示,在耶穌基督裡成全了。

  所以,崇拜中我們的人生經歷、人生中的苦罪被敘述和描述,在當中被訴說和記念,引發共鳴和心靈的迴響。這樣,聖靈便能叫人得以和那施恩寶座的耶穌相遇。

  在這樣的敘事脈絡下,耶穌會被高舉嗎?上帝的大能和拯救會被歌頌嗎?三一上帝會成為敬拜的中心嗎?當然,也必然會。這樣,人會成為中心嗎?當然也會,但這裡所謂的中心,不是自我中心的中心,而是以訴說生命遭遇、人生處境、道成肉身的肉身為焦點。沒有肉身,如何載道?沒有人,何來敬拜的敘事?

  說得更準確一點,超越與內蘊、上帝與人間,總是在人生之場景、心靈的開合之間一併出現,而崇拜╱敬拜聚會,就是一個使這些再現的場所和時刻。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