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时代讲场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一个身体(弗四4)──教会:
作门徒与浸礼──浸信会神学的反思

引言1

当代美国其中一位最重要的浸信会神学家麦干顿(James William McClendon, Jr., 1924-2000)在其经典着作《伦理学:系统神学 第一册》提出了一个「信浸者」(baptist)的观念。他认为历史上的信浸者与信洗派(Anabaptist)有着相同的源起(orgins)与视象(vision),两者都源自「彻底的宗教改革」(the Radical Reformation),皆是彻底派的后嗣(heirs of the Radicals)。麦干顿承认被门诺会神学家约翰尤达(John Howard Yoder)的《耶稣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Jesus)改变了生命,令他发现或再新发现其深邃的信洗派根源,当然更重塑了其神学,故他喜欢自称为信浸者,2笔者遂认为麦干顿意思是可被理解为「信洗派根源的浸信会人」(Anabaptist Baptist)。对麦干顿而言,Baptist是指浸信会宗派,而baptist则是泛指任何信仰群体的信念符合下列五信仰特点,他们皆可称为信浸者,包括所有「自由教会」(Free Church)和「信徒教会」(Believers’ Church)的群体:3

一、圣经为本(biblicism):这并非推崇圣经无误论,而是谦卑地接纳圣经作为信仰与践行的权威。

二、自由(liberty):这并非推鼓吹翻所有暴政,而是教会拥有上帝赐予的自由来回应上帝,免受国家、政府或权势的干预。

三、作门徒(discipleship):这并非给予一小撮人的召命,也不是只有内行人才可以领略的深奥操练,而是在耶稣基督的主权掌管下,把生命转化成为服侍。

四、群体(community):这并非一些有特权的群组可以上达天庭或拥有神圣的地位,而是活在一个见证基督的故事形式的生命中(a storied life of witness to Christ),一起分享,彼此帮助和服事别人。

五、宣教或传福音(mission or evangelism):这并非试图达至我们认为美好的结果而操控历史,而是为了履行见证基督的责任,并甘心乐意地接受为了作见证而伴随的苦难。4

由于麦干顿自称为「信洗派根源的浸信会人」,故其神学委实满有信洗派的色彩。笔者尝试扼要地从教会伦理的进路来思考教会,并以信洗派神学家尤达的神学来诠释麦干顿论述的其中一项信浸者的信仰特质:作门徒;事实上,作门徒是教会不可或缺的使命,也是耶稣建立教会的telos。盼望借着对作门徒的讨论来思考对今天香港教会的启迪。

作门徒:信徒浸礼乃平等主义的践行

前述麦干顿对作门徒的理解为在耶稣基督的主权掌管下,把生命转化成为服侍,他更指出信徒浸礼(believer’s baptism)乃作门徒的预示。5

对尤达而言,基督徒群体是一个政治的实体(a political reality)。他们与社会中其他的社群一样,委身于一些重要的价值和信念,亦借它们而被维系起来。故此教会拥有政治的特质(polis〔城邦〕:这希腊文乃political和city的字源,正因为city〔城市〕指人们有秩序地过着有组织的生活和作日常的决定;故有着 political〔政治性〕的意思),意谓一个有架构的社会性团体(a structured social body)。教会自行决定会友的资格,界定处事和完成工作的方式,当然也涉及权力的运用。这等事情令基督徒群体成为一个政治实体(entity)。纵然有立法和组织的差异,教会与世界并非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是在同一主权(Lordship)下两个相关的层面。透过对教会(基督徒群体/基督的身体)的呼召,神借此来预示(prefigure)他对人类社群的心意和期望。换言之,神要求基督徒群体活出一套生命的样式,从而成为社会生活的典範。6

建基于巴特(Karl Barth)的神学基础,尤达尝试建构一个另类的基督教伦理,期望能填补教会与政治的缺口。7尤达称教会为「肢体政治」(body politics),这是从保罗借用的词汇,意谓基督的身体(body of Christ)所引申的政治性意义。尤达以「关系」这个一般的语言来论述教会的生活:基督的身体就是关系,其运作犹如一个社会的有机体(a social organism),也就是前述城邦的意思。所谓「政治性」,是关乎作出决定、指派角色、分配权力,基督徒群体的日常运作是无可避免地与其他一般组织的运作相同。8尤达视教会为一个社会(society),但她是另类的,与世界的不同。教会的肢体成员以手足之情来交往和维系,在其社交关系中彰显爱的真谛。由于教会是建基于悔改和信心,故这份爱不能直接被转移到非信徒的社会中。9所以卡达(Craig A. Carter)称尤达论述的教会为一个新社会(a new society)10:不单其肢体成员的关系是与众不同,教会更担任模範社会(exemplary society)的角色,展示未来国度的出现。11

尤达从新约早期教会的经验和践行,直接归纳出五项作门徒的内涵,也是他所倡议的五项典範的公民(权利与义务)要点(sample civil imperatives)12: 一、受浸加入一个身体所蕴含的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 as implied by baptism into one body);二、宽恕(forgiveness);三、主餐所蕴含的社会主义(socialism as implied in the Eucharist);四、开放的会议(the open meeting);五、恩赐的普遍性(the universality of giftedness)13

虽然早期教会的践行不止这五项,但尤达相信该等践行所引申出来的範例足以明确地表达出一个模式。14此外,每一项目皆展示早期教会信徒,在神的命令下活出其社会性的践行,而同时为身处的社会提供一个生活的典範。15换言之,每一项的践行都涉及信徒群体的内部活动,并教会连接世界(interfaces with the world)的方式。16

尤达提出的第一点是浸礼乃平等主义的践行。他是借用保罗的词汇,以「基督的身体」(body of Christ)来引申的政治性意义。「受浸加入一个身体所蕴含的平等主义」是建基于一个福音真理的教导:浸礼宣告一个新秩序(a new order)的诞生,犹太人与外邦人、男与女、奴隶与自由人,他们能够彼此接纳,和谐共处。尤达称之为「源自早期教会的平等主义」。耶稣基督的十字架瓦解了群体间和文化间的围墙障壁,并达至「超越种族的包容主义」(trans-ethnic inclusivism)。在这十字架下,人们在社群中的平等尊严得到确立。17换言之,这是以浸礼活现出来的地位平等(status equality);虽然彼此的社会阶级差异依然相对地存在,但已可排除因歧视而带来的影响。18

在《新汉语译本》,弗三的标题是「福音的奥秘」(the mystery of the gospel)。这个福音的奥秘是什么?保罗首先在弗一9-10简单地讲出这个奥秘:上帝「按着自己在基督里所定的美意,使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当所安排的时候满了,就使天上的、地上的、一切所有的,都同归于基督,以他为首」。其实这个奥秘并非什么神秘不可知的灵界事情,例如:犹太人的天启文学或希腊的神话中关于诸神斗争的故事,而是三6:「这奥秘就是:外族人在基督耶稣里,借着福音。可以同为承受产业的人,同为一体,同为应许的承受人」。三8-9述描保罗的特别使命:他被召为要把这个奥秘向外邦人宣扬。三10清楚地指出:这个奥秘是上帝自创世以来的计划,透过教会向世上所有人和政权展示出来,借着教会传扬开去。

其实,这个奥秘正是弗二11-22、加三27-28和林前十二13等等所讨论的事情:上帝的救恩不单给以色列人,也给外邦人,故此耶稣基督不单为以色列人被钉死,也为所有的外邦人,即为全人类被钉死。所以基督的教会不单有以色列人,也有外邦人,不同种族的基督徒都在基督里合而为一。上帝的福音可以将种族的隔阂、阶级的差异、性别的歧视完全消灭。这就是福音的奥秘。事实上,这正是浸礼的意义,也正是犹太人所不理解,所以对他们是奥秘。

今时今日的香港,我们可能视种族、阶级和性别平等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在二千年前绝对不是,违者可以是死罪;就算今天的穆斯林社会亦是不可能!所以对二千年前的封建社会而言,耶稣基督的教会这个行动绝对是不可思议和石破天惊的颠覆行动,因为耶稣的门徒群体的行为打破了当时的社会规範和伦理(social norm & ethics)!由此可见,基督的教会是世上唯一有能力将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打破的群体,其能力来自耶稣的福音!因此基督福音的奥秘在于没有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基督徒,只有基督徒。大家明白吗?各种的种族、国家、阶级、性别主义都被耶稣基督的福音所消灭。事实上,早期教会的基督徒受浸加入教会,代表他们宣告不再效忠凯撒和罗马帝国,不再向凯撒的偶像下拜,他们只会效忠耶稣基督。请留心,请听清楚:这是叛国罪!这是死罪,刑罚就是钉十字架!这就是为何耶稣在路十四25-33对想要跟随他的人讲出作门徒的代价:「若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所以跟从耶稣不是开玩笑的,更不是打发时间的消遣或课外活动,这是生死攸关的抉择!今天,当我们受浸加入基督的教会,就是认信耶稣基督是主,这亦是宣告我们只会效忠基督,而不会效忠上述的民族、国家、种族主义!各位肢体,请千万不要把耶稣的教导淡化和灵意化,以为这只是二千年前耶稣对其门徒的要求,与我们无关!请紧记,我们相信整本圣经,更要相信耶稣基督的所有教导是永恒不变的,每个时代的每位门徒和每个教会都必须遵行。

今天美国的种族问题,最震撼的是数月前在德州达拉斯,一名非裔青年为了报复过去三年(二○一三年开始)不断发生白人警察枪杀非裔人士而狙击枪杀了五名白人警察。不过,使徒保罗告诉我们,耶稣基督的教导是唯一有能力包容和拥抱不同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差异;耶稣的福音是唯一有能力把人类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迷思中解放出来!麦干顿提醒我们,现代五旬节运动开始于廿世纪初的美国,而一九○六年美国洛杉矶由西摩(William J. Seymour)牧师带领的亚稣撒街教会(Azusa Street Mission)发生了五旬节运动的最重要事件。当时(百多年前)的美国仍然实施种族隔离的规定,但在这个群体,黑人、白人和拉丁美洲人一起崇拜,男人和女人分担领导责任;神职人员和平信徒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因为参加者相信圣灵赐下的事奉能力,是赐予所有人的。所以圣灵最大的恩赐并非说方言或陌生语言的能力,而是自由,圣灵赐予的自由打破分隔上帝儿女的那种有罪的世俗区别,拒绝相信谎言,就是种族、阶级和性别。在他们当中,不再区分为非裔基督徒、白人基督徒或拉丁裔基督徒,只有基督徒。19事实上,笔者相信讲方言、医病、赶鬼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情,二千年前已开始而从未停止,唯独福音消灭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的能力已经失传了二千年,只是百多年前才重新被践行出来!这正是保罗所讲基督的福音奥秘,只有圣灵才有能力赐予真正的自由!所以本质上,耶稣基督的福音是十分政治性的,不过他的福音可以颠覆和逆转一切的现实政治。这就是耶稣福音的大能,也是使徒保罗及所有新约作者所传讲的福音!

保罗书信的权威邓恩(James D. G. Dunn)对这段经文有这样的教导:「保罗清楚地看见,并且日夜追随这个教导,就是一个未能传扬这信息的福音就不是福音,一个未能活出这个信息的教会就不是教会。若那些(社会的)差异在一个基督里面不能完全被清除,那就不是上帝的奥秘中的基督」。20换言之,若你说自己是基督的门徒,却又拥抱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本土主义、黄丝或蓝丝,什至高过耶稣基督,你所相信的基督就不是三一上帝的基督。

此外着名新约学者马田(Ralph P. Martin)认为三10是这段经文的撮要,保罗指出教会的角色乃一个代表,不单宣讲福音,更要把福音活出来,让所有人看见。21换言之,教会好像天国的示範单位。事实上,邓恩也认为教会应该是人与人的复和、民族与民族的复和之雏形及实验场所。请记住,教会是作示範的实验场所,或是天国的示範单位。故此弗三9-11是描述教会存在的telos。

让我再引用邓恩的话:教会应该是人与人的复和、民族与民族的复和之雏形及实验场所。请记住,教会是作示範的实验场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战,除了中国和日本,参战国都是的基督教国家,都是名义上的基督徒,期间发生了所谓圣诞节休战:于一九一四年圣诞节延伸到一九一五年年初的那段时间,德英军队于各自驻扎的西线所发生的休战行为。第一个休战案例始于一九一四年十二月廿四日的平安夜,当时德军在比利时地区开始装饰他们的战壕。这些德国士兵先是在其战壕与圣诞树上摆上了蜡烛,并唱起圣诞颂歌来庆祝;其后英国士兵则唱他们自己语言的圣诞颂歌做为回礼,接着两边开始互相对喊祝贺圣诞的话语。不久,双方士兵终爬出战壕,在无人地带相遇和开始有一些的交流,士兵们互相交换起食物、香菸和酒等小礼物,还有像是钮扣与帽子等作为纪念品。在那一晚,该地区的火炮陷入了沉静。这次休战也让士兵们有空档的时间,把阵亡的同袍带回各自战线后方集体埋葬。

这段历史是否很讽刺?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互相攻击,迫令其国民,他们都主内肢体,互相廝杀,但在平安夜却停火?他们为谁而战争?为谁而杀人?基督徒不是效忠耶稣基督吗?为何基督徒会为政权而去刺杀、枪杀主内肢体?究竟谁是基督徒和教会的主?教会是效忠国家政权还是效忠基督呢?

结语

今天,香港的教会是否一个展示基督福音奥秘的群体?我们如何在当下、在这个社会和大时代中活出基督福音的奥秘?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以基督福音的奥秘颠覆和逆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门徒群体?这是耶稣基督的福音和命令,也是教会被建立的目标。

(作者为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实用神学〔基督教伦理〕助理教授。本文为作者在十一月十三日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于中华基督教会望觉堂举办的公开讲座「一个身体(弗四4)──教会」的讲稿。内文黑体为作者所标示。)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6.12.22)


1. 本文部份内容取自拙作〈作门徒:约翰‧尤达的观点〉,《山道期刋》卷十二第二期(2009年12月),页107-123。
2. James William McClendon, Jr., Ethics: Systematic Theology, Volume 1, 2nd Edi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2002), 8.
3. McClendon, Ethics: Systematic Theology, 19-20.
4. McClendon, Ethics: Systematic Theology, 27-28.
5. McClendon, Ethics: Systematic Theology, 27.
6. John Howard Yoder, Body Politics: Five Practices of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before the Watching World (Nashville: Discipleship Resources, 1992), viii-x, 81, n. 4, 5.
7. Yoder, Body Politics, vii.
8. Yoder, Body Politics, ix. 卡达也同意尤达在《身体政治》一书的意念是从巴特的「真正教会的秩序是模範的秩序」(true church law is exemplary law)而来。参 Craig A. Carter, The Politics of the Cross: The Theology and Social Ethics of John Howard Yoder (Grand Rapids: Brazos Press, 2001), 214。
9. John Howard Yoder, The Christian Witness to the State (Eugene: Wipf & Stock, 1997), 17.
10. 卡达论述尤达的教会论,是以「作为新社会的信徒教会」(The Believers’ Church As a New Society)为题。Carter, The Politics of the Cross, 191-205.
11. Carter, The Politics of the Cross, 194-195.
12. John Howard Yoder, “Firstfruits: The Paradigmatic Public Role of God’s People,” For the Nations: Essays Evangelical and Public (Grand Rapids/Cambridge: Eerdmans, 1997), 29, 33; Yoder, Body Politics, ix.
13. Yoder, “Firstfruits,” 33. 在其他的着作中,尤达却使用了不同的名称来描述这五项践行:在《身体政治》中,分别为「浸礼与新人类」(Baptism and the New Humanity)、「捆绑与释放」(Binding and Loosing)、「门徒一起擘饼」(Disciples Break Bread Together)、「保罗规条」(The Rule of Paul)和「基督的圆满」(The Fullness of Christ);在〈作为社会进程的圣礼〉(“Sacrament as Social Process”)中,分别为「加入新人类」(Induction into the New Humanity)、「肢体的劝诫」(Fraternal Admonition)、「擘饼」(Breaking Bread)、「圣灵的自由在会中」(The Spirit’s Freedom in the Meeting)和「恩赐的普遍性」(The Universality of Charisma);参 John Howard Yoder, “Sacrament as Social Process: Christ the Transformer of Culture,” in The Royal Priesthood: Essays Ecclesiological and Ecumenical,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icahel G. Cartwright, foreword by Richard J. Mouw (Scottdale/Waterloo: Herald, 1998), 359-373。欲详细了解尤达这方面的论述,请阅其Body Politics
14. Yoder, Body Politics, ix.
15. Yoder, Body Politics, x.
16. Yoder, “Sacrament as Social Process,” 361.
17. Yoder, “Firstfruits,” 29-30; 详细讨论可阅 Yoder, Body Politics, 28-46;Yoder, “Sacrament as Social Process,” 367。
18. Yoder, “Sacrament as Social Process,” 369.
19. McClendon, Ethics: Systematic Theology, 256-257.
20. James D. G. Dunn, “Ephesians,” in The Oxford Bible Commentary, ed. John Barton and John Muddim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72.
21. Ralph P. Martin, Ephesians, Colossians, and Philemon,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Louisville: John Knox Press, 1991), 42.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