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昔日新闻

「诗人之信•我们之信」
诗篇灵修圣经讲座


张云开

【时代论坛讯】建道神学院拓展部已于十二月廿九日晚上在宣道会希伯仑堂举行尔道自建诗篇灵修圣经讲座:「诗人之信•我们之信」,由「尔道自建」灵修手机应用程式二○一七年一月份的作者、圣经研究系副教授张云开担任主讲嘉宾,约三百名信徒出席。

张云开说,诗篇的表达手法具有灵修的感觉,容易得到基督徒的喜爱,基督徒大多自行阅读诗篇,并感受诗人的处境与经验,但他认为太容易代入并非理想,继而介绍了阅读诗篇的层次:

一、诗人本身的经验(例:诗二十二)。很多诗篇都有标题,读者可大致掌握内容,从而代入作者的处境,理解他们为何这样说,想怎样等等。他强调这些标题是后加的,并非原先整理时搜集得到的,是否属实无法考究,他不建议读者将两者关系过分探究。有时候作者以第一身写作,有时亦会代入上帝的角色,前者表达了人对上帝的理解,后者直接表达上帝的说话。当上帝以第一身说话时,都有训示人们该做和不该做的事,有时涉及诗人对上帝的理解,这也是不可考的,却需要想象力,读者可在阅读时尝试了解诗人的经历。

二、编者的意图。究竟为何编成五卷?彼此间看来似乎无关系,张云开认为从来没有人说诗篇有严密的逻辑性,但部份也有交叉平衡,也设有主题的,例如诗篇七十三至八十九篇的主题就是依赖上帝强如依赖人,虽然仍然见到松散的逻辑关系,但编者将可能属于不同时代的作品编撰在一起,显示出编者的意图在阅读的过程中是重要的。

三、读者的处境。张云开认为诗篇形成在耶稣降生以前,在主前二百至三百年前耶路撒冷的祭司已编成一小部份的诗篇,与《死海古卷》的版本可能有出入。以前以色列人大多以口传律法为主,直至圣殿被毁、在被掳时期才重视成文,根据诗篇一百三十七的内容所示,诗篇成书一定是在被掳回归后,可尝试以他们的眼光看待被苦待、被赶尽杀绝的一段经历。

四、新约使徒的眼光。阅读诗篇时不能忽略新约作者对我们的影响。例如保罗在希腊文化下长大,是外地成长的犹太人,他熟悉旧约,经常引用旧约印证耶稣基督的身份。诗篇一百一十篇是新约作者引用最多的篇章,他们将这诗篇视为上帝应许与实现,让人们晓得耶稣就是上帝启示、预言的那位,并同时拥有祭司与王的身份,张云开认为耶稣兼具两种身份,对当时的犹太人来说或许会觉得古怪。

五、评论家/学者的看法。这点张云开从略。

接着,他总结出学习式的阅读过程,即阅读诗篇时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找出是谁在说话?例如诗篇五十篇,作者首先以第一身写作,从第七节开始代入上帝的角色。

二、个人还是群体?

三、诗篇的写作原因。例如诗五十一是为认罪,在教会生活或礼仪中容易被采用,基督徒亦可借用这些诗篇表达自己对上帝的懊悔。诗三十九、六十九、一○九是祈求报复,对基督徒构成最大得困扰,他认为读这些篇章时要留意作者的写作原因。

四、注意诗篇的感情方向。例如诗二十七以个人慨叹开始,但以对上帝坚信结束。

五、注意重复的字眼和句子,例如诗四十二5及11节重复了「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上帝」的句式。

他又介绍了诗篇分为五卷,可大致分为八个种类:

一、赞美诗,主要分布在第五卷,主题是上帝为创造者和创造本身(诗八、十九),上帝的临在和掌权(诗六十六)、上帝在历史的作为(诗一○五、一一四、一三五)、上帝在历史所彰显的信实和能力。

二、哀歌,是最大得一类,分为个人哀歌和群体哀歌。个人哀歌主要是疾病(三十八、四十一、八十八)和面对迫害(三至五、七、十一、十七、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七、五十七、六十三);群体哀歌(四十四、六十、七十四、七十七、七十九、八十、八十三、八十五、九十、九十四、一二三、一二六、一三七)。内容通常是向上帝呼喊,陈述苦况,再表明信靠、祈求帮助,许愿感恩,最后颂赞上帝。张云开认为这些哀歌可能为以色列人向上帝诉苦提供标准的「公文信」。

三、感恩诗,陈述危难经历,危难中的救援,最后表达感恩,也可分为个人(十八、三十至三十二、四十、六十六、九十二、一一六、一一八、一二○)及群体(六十五、六十六、一○七、一一八、一二四、一二九)。

四、仰赖诗,申述诗人对耶和华仰赖,但一般无提供场景,可分为个人(四、十六、二十三、二十七、六十二、七十三)及群体(九十、一一五、一二三)。

五、帝王诗歌,提说「王」、「大卫」、「受膏者」(二、十八、二十、二十一、四十五、七十二、八十九、一○一、一一○、一三二、一四四),讲述历史制度的出现与适应,面对的挫折与失望,以为等待要来的君王与国度(四十七、九十三、九十五至九十九)。他说当时回归后的以色列人极度期盼「上帝坐着为王」,降服在这位独裁的王面前,香港人缺乏对王的认知,对这类诗歌较难有深刻的体会。

六、智慧诗篇,主题为两条道路、因果报应、生活训诲、敬畏耶和华,一般把信仰生活简约至一个共同焦点:道德生活,例如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七、四十九、七十三、一一二、一二七、一二八等。

七、妥拉诗。张云开在此处从略。

八、咒诅诗,内容往往对诗人(或以色列)的仇敌作出严厉什至残酷的咒诅(三十五、五十五、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一○九、一三七。面对各种困扰,综合各派的诠释方案,主要有以下看法:视它为诗歌体裁、取代符咒、表达原始道德观、预告上帝惩罚、预告弥赛亚作为、叙述报复心态、反映人性,理解为属集体情况、非个人仇恨,不必混淆罪与罪人等等。他认为没有一种解答方式能完美诠释咒诅诗,但诗人使用的咒诅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义人没有以暴易暴的空间,上帝的审判就是必然和必须。上帝必插手(三十五1;六十九7-9),恶人必自食其果(三十五8b,c),上帝必报应(一○九17,18-19;一三七8-9),敌人眼中无上帝,所以上帝必加倍惩治(七十九12)。诠释咒诅诗,以诗人的立场,有讲述敌人以德报怨(五十五12-14),敌人无理伤害(一○九2-3;三十五7,19;五十九3-5),为上帝受苦(六十九7-9),仍信上帝(一○九21,26)及反映群体意识(六十九6)。最后他认为咒诅诗也有正面作用:至少敌人无被妖魔化,敌人被认真对待,正因为暴力在这世界里的结构性存在,我们不能信任任何应许快乐和解放的言说,也让人关注暴力的充斥,尤其是暴力在弱者和受害者身上的经验,最后也提醒我们自己在整个暴力网里的份儿。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