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教內反同力度不符比例地高」的迷思

大約在二○一三年初「愛家共融祈禱音樂會」後,教內時有聲音指教會投放過多資源反對同性戀運動,或至少比起其他議題(如貧窮、政治等),投入的精力是不符比例地高。「愛家共融祈禱音樂會」有數萬人出席,或許因此被認為是高調反對同性戀運動;翌年舉行的「愛爸媽.愛我家」運動同樣有數萬人參與,亦備受部分教內人士批評,質疑教會打壓同性戀者。

本文旨在解釋教會回應同性戀運動挑戰的力度不僅並非不符比例地高,在同性婚姻已在亞洲(台灣)闖關的形勢下,香港教會更應儆醒和投入資源及早回應。

區分同性戀運動與同性戀者

我們一再強調,要區分同性戀者與同性戀運動。在個人層面上,教會應與任何人同行,對所有罪行一視同仁,寬容但不縱容;在政治運動層面上,應該明白同性戀議題對教會和社會的影響,方能適當判斷回應的力度。教會反對同性戀,固然基於聖經立場,但另一方面,我們亦相信上帝設定的創世秩序和道德律是使人得自由和好處,因此我們反對破壞創世秩序的同運議程,這不僅因為教義,也是希望世界能維持創世秩序的和諧——男女有別而互補,進入婚姻繁衍後代,推展人倫建立社群;如同提倡保護環境,這是一份出於對世人的愛,而非強加一己價值於世俗社會。為此,過往我們一直提出各種非宗教理據與公民社會對話。事實上,男女有別、夫妻家庭不獨是教會的價值觀,亦是普世認同的人倫關係,尤以華人社會為然。只是在今天,西方個人主義思潮盛行下,個人自由的無限化,彷彿已成為新金律。

另一方面,同運推動用法律(無論是歧視法或同性婚姻)強制市民認同性解放意識,是零和博弈;必然與宗教信仰和傳統觀念相衝突。其影響不會因個別信徒願意受苦的良好意願而消弭於無形。看看現時西方社會的「逆向歧視」案例和抺除男女界線的爭議足以證明。那些受壓迫的公民,不一定是基督徒,可以是不認同同性戀教育的家長、不認同同性戀運動的小商戶、被注定沒有父親或母親的兒童、患有性別焦慮被誤導只能接受性別錯置的兒童,以及只想自由和平生活,不想男女性別被顛覆以致產生混亂的一般普羅大眾。若說小眾的利益必然凌駕大眾的利益,這個看法難以理解。我們認為應摒除「鄉願」心態,一方面認清楚同運背後的意識形態對人類文明的禍害,從而堅定反對之;另一方面以具體行動,對LGBT群體展示基督的愛。請緊記,愛與真理兩者並行不悖,基於愛,基於相信創世秩序,基督徒責無旁貸面對同運挑戰。最終,愛就是讓對方曉得真理,不以有罪為無罪,回歸上帝創造世界的秩序。

「教內反同力度不符比例地高」的迷思

教內反對同運的力度是否不符比例地高?若以同運在全球所取得的勝利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深遠程度來比較,教會回應的力度可說仍遠不足夠。要留意同運議題的情況與其他「官商鄉黑」、全民退保、民主政制很不同,其他議題都有很多教外人士、團體和傳媒關注,教內關心這些議題的人士自然可以加入那些關注團體。然而在同運議題方面,社會很多團體立場不是沒有留意就是支持,福音派差不多是唯一反對力量。如果其他團體反同運的程度如反「官商鄉黑」般,相信教會可能會減少對同運議題的關注,而把資源投放到其他事情如佈道牧養之上。其次,不少社會議題(如政制發展、全民退保等),即使是社會各界,立場也是眾說紛紜,教會更難有一致行動的方向;相比下,教會對同運的立場則比較相近,較易動員共同參與回應。

有說聖經只有寥寥數段經文提及同性戀,教會對同運的關注度卻不成比例地高。首先同運對社會(尤其教會和信徒)影響深遠,教會首當其衝有責任回應,這跟經文多寡是不相干的。此外,批評教會只回應同運議題是「欺善怕惡」恐難以言之成理。同運席捲歐美社會,絕非弱勢團體,教會今日與之抗衡,要頂著各種批評及壓力。事實上,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歧視法一定程度上是衝著基督教而來,當然對不認同同性戀的公民也構成威脅。還有一個事實大家不容忽略,最少在香港,所謂「反同」,十多年來,大方向只是反對兩條移風易俗的法例(性傾向歧視法及同性婚姻),基本上處於防守而非進攻,避免持守信仰的信徒及不認同同性戀的公民受到法律懲罰,何來欺負之說?相反,同運正在重組社會文化價值,甚至是衝著基督教信仰而來,我們還要沉默嗎?

今日台灣明日香港:「繼續沉默就死定了」

請注意鄰近香港的台灣。十二月廿六日,台灣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通過同性婚姻修法初審,無論反對團體如何表達訴求,也無法阻擋修法通過初審。年近七旬的牧者張茂松奮不顧身攀上立法院高牆,反對同性婚姻修法,也徒勞無功。劉曉亭牧師也對台灣的信徒說:「不管了,沒有退路!」他了解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支持同性婚姻的一方已「集結了相當的資源,掌握了媒體,打通了政界,同時也老練地運用社會運動系統,長期耕耘,對他們來說,此番只是收割。」劉牧師明知行出來反對一定會被污名,「但是繼續沉默就死定了。」

論教會反對同運的力度,不應與其他政治議題或社福行動比較,應與同運對教會和社會的影響力比較。由是觀之,教會回應同運的力度,不僅並非不符比例地高,更是遠遠不足。香港應以台灣為鑑,及早回應同性戀議題,對外堅定立場,情理兼備申明反對的理由;對內傳遞關愛信息,認識和關心LGBT人士的需要。除了反對同運之外,我們也鼓勵教會關心其他社會議題,正如本會一直堅持家庭價值與民主理念並行不悖。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