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基督徒閱讀習慣──數據之後的思考

  《時代論壇》近期有一篇報道,關於「基督徒閱讀習慣問卷調查二○一六」的結果公佈。如果細看整個調查結果1,筆者覺得有幾個值得我們多思考的發現。

  問卷調查的意義,往往是用數字,令一些無法單憑個人,或肉眼看見之事具體展現出來。今次調查就是反映在教會群體內,喜歡閱讀的人有甚麼習慣和需要,例如平時我們會說:信徒不讀書。那麼,不讀書的原因是甚麼呢?除了慣常以為的多花時間在網上,還有其他可能嗎?我們可以思考的,除了如何令這類調查盡善盡美之外,還有就是配合結果,在教會和出版層面作出嘗試。以下就調查結果裡的內容,提出建議和思考,希望作為引玉之磚。

試讀與書評

  在調查結果裡,這兩項頗為明顯。不論任何年齡層、學歷背景的讀者,都認為試讀和書評有助他們決定是否要購買一本書。如果說試讀就像在超級市場裡的試食,書評就是米芝蓮的角色。食客雖然從來沒有光顧某間餐廳,但透過可信的推薦,仍然可以選擇心儀的食店,甚至成為「集郵」的潮流。

  這正是都市人的生活模式。我們身邊早就充斥廣告資訊,再有更多的書籍內容介紹,只會替人們的腦袋百上加斤。試讀的重要是令出版社的聲音減少,讓讀者自行決定要不要買,一切都由讀者的鑒賞能力自行發揮。

  香港有很多食玩評論,一家新開張的店舖在網上有評論,很快就會吸引一批客人。評論的功用十分明顯。除了吸引顧客,值得我們思考的,就是評論還可以有提高水準的功能。透過一些專業的評論,可以逐步教導讀者如何閱讀,一本書有哪些部份值得欣賞,又或者哪本書在市場上早有同類,不讀也罷。基督教現時似乎頗欠缺這類平台。

  筆者忽然想到早前的一則報道2,外國有孩子自己寫書評,最初並沒有打算發展為評論網站,如今卻吸引其他評論者,更成為新出版的贈書對象。這證明評論在資訊過剩的今天,似乎有不可輕看的價值,尤其朋輩或相同群體之間的評論。

實用與娛樂

  在是次調查,有幾個問題關於讀者為何閱讀,其中實用(如獲得知識之類)和娛樂都是較明顯的原因。

  這個結果,令筆者想起黃子華的「棟篤笑」。內容所反映現實生活的荒謬,其實早有很多書籍和文章提及,甚至有更深入的探討。然而,透過有趣方式,觀眾願意入場支持,他們或者能夠明白弦外之音,又或者只是大笑一場。

  這值得我們思考如何將信息帶給別人(不單止出版,還有如何講述福音之類,情況也是大同小異),因為這個年代的閱讀模式、接受的資訊、喜好等早就和過去迥然不同。如果我們在語言的運用上沒有緊貼時代,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

  而語言的運用,正是現在──按筆者觀察──基督教裡普遍低落不振的環節。最簡單分明的證據,就是教會重視音樂事奉,所以有專門培訓敬拜、領唱技巧的機構。然而,我們一天到晚都要用語言文字與人交流,為甚麼就沒有這樣的機構或培訓?

  還記得在剛過去的「基督教華人文字事工研討會」上,任志強博士提及文字出版不只是工具而是載體,載體的質感也十分重要。筆者認同,並嘗試這樣比喻:如果道、真理是湯,湯的盛器就是文字。文字單薄得像一張紙,盛載一碗清湯尚且可以,若是放入湯料恐怕馬上就潰爛了。如果文字厚實如鼎,盛載湯料也不成問題,甚至可以悅人眼目,做到色香味俱全。

  由功用和趣味的思考,還引出另一項調查結果:不少人因為內容沉悶而無法完成一本書。而報告的第五十一頁,有一張圖用視覺效果表示「你希望能有更多甚麼類別的基督教書籍?」按大小,很明顯小說、文學、政治神學、靈修都是重點。

  悶,其實可以理解為:內容欠缺追看性。相信不少讀者有追看武俠小說的經驗,譬如金庸,幾百頁的著作可能不到一星期就完成,讀後大家對於觀察人物、世道人生多少也有點得著。小說或文學創作是傳統出版的一大類別,在基督教卻始終未見有長足發展;箇中原因可以有不少猜測,但能肯定的是,如果能夠好好開發這範疇的作品,不單可以接觸更多讀者,更可能是將信仰介紹給未信者的好途徑。

時代的挑戰

  除了著重趣味或娛樂是這個年代的普遍需要,因而成為基督教書籍的一大難關,我們還要留意這個年代的最大特點就是愈來愈分眾。這從「印象深刻的基督教書籍」、「印象深刻的非基督教書籍」、「你希望能有更多甚麼類別的基督教書籍」等問題的結果明顯反映出來。

  在十二月二日的發佈會上,俞真先生也指出暢銷書已經不常出現。因為如今的受眾需求比過去更多元,不同年齡、學歷、工作、興趣等都會構成不同的閱讀需求。從「分眾」這個角度思考,我們不難明白社交媒體為何如此吸引用家:它們就是一個消息的集散地,任何人也可從中找到自己所需。

  這對於基督教出版來說,是困難,是契機,視乎我們怎樣看待。分眾,代表我們較難再有暢銷書,但同時代表,只要我們把握某個群體的需求,自然較容易與對方建立關係。

  誠如在報告的第四十二頁所說:「值得留意的是出版商的競爭對手不是出版商,而是互聯網及通訊軟件平台」,這次調查的一個意義,是整個基督教出版的版圖還有更多發展空間,還有更多的書類有待開發,這樣才有望符合不同群體的需要。

小結

  時代在變,過去社會發展,大家渴求知識。不論任何載體,如報紙、雜誌、書籍,只要出版自然得到支持;出版社甚至不必多想如何與讀者交流、建立關係,甚至令讀者的閱讀水平提升。

  但是今天讀者的需求已大大改變,不單止多元,而且要求甚高,是一個講究品味的年代。更甚者,資訊氾濫已是普遍共識,要吸引讀者閱讀,除了需要好的評論作引導,還需要書籍的內容符合這個年代的需求:有趣、令人得益。

  過去常聽到別人慨歎:「現在的信徒不讀書了。」細問原因,對方會答:「他們現在只會上網、打機。」對話通常到此為止,問題得到答案,卻沒有任何改進的方向。今次調查,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考方向,和具體行動的建議,希望對關心基督教出版的朋友都有所啟迪。


1.完整結果在https://cclmforum.org/
2.網絡文章〈他是一個九歲的部落客,也是童書界最有名的書評家!〉,連結:https://news.readmoo.com/2016/12/28/161228-mango-bubbles/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