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回應梁家麟——請不要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而是解決問題本身

近來見到梁家麟院長於《建道通訊》發表的文章〈迷失方向的香港教會〉,作為一個經常鬧教會的筆者深感不快。因筆者看到的,是上一代牧者如何不理解這一代信徒的想法;還有就是我們這一代信徒經常批評的「壞鬼神學」。

梁院長直指香港教會迷失了方向,最基本的原因是「佈道與植堂發展模式有待轉型」、「領導層轉換帶來的失焦」和「教會輿論被政治騎劫」。順帶一提,很多梁牧沒有開名的人筆者心中也大約猜到一二,在此不明言。

首先是佈道事工

梁牧斷言今日多數信徒不再傳福音為事工的主調,肆意批評大型佈道會。筆者極之不相信「不積極傳福音、不以吸納新人作為首要目標的教會,都是教會內部問題孳生的溫床,幾乎不會有例外。」,因為以積極傳福音,積極吸納新人作為首要目標,才是將福音扭曲的原因。

當耶穌呼召門徒時,經文所著重的,是他們要撇下(ἀφέντες)自己所有一切來跟從他,這是召人歸主的福音,也是悔改的福音。福音從來都應像重價的珠子、當人遇見這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來買這顆珠子(改自馬太福音十三46)。但我們且看看今日教會所宣講叫人歸主的福音,大多只是說信耶穌生命會豐盛,並且得的更豐盛。但作為信徒捨身背十架的代價、教會卻隻字不提。為何?很簡單,因為這些信息沒有市場,會趕客。這樣的福音才是梁牧口中所指,新自由主義下,以市場作為主導的的一種被扭曲的福音。整個福音信仰就變了質成為了一種很功利的信仰,這是很自私的信仰,很自私的福音。原來人信耶穌就是為了「換取」豐盛的生命。那真的與拜黃大仙沒分別了1。筆者無意指所有以傳福音為首要的教會都會陷入這個問題,但現實上,請問有幾多以傳福音為首要的教會會在佈道過程重視福音的整全性(Holistic)?筆者實在看!不!到!

而對這些扭曲了的福音的「解藥」,就是重質的信徒培育。即使是功利點的來說,信徒要以傳福音為首要目標。如果信徒連福音的本質都未搞清楚,那他走出去傳福音也只是瞎子領路,叫人跌倒。

而大型佈道會不再有效的真正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香港人普遍都接觸過基督信仰,而且還是有負面的印象。在以前的時期,因資訊不通,基督信仰對他們來說是新事物。這些有關基督信仰的資訊不一定是正面旳,更多卻是負面的。很簡單,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例如聖雄甘地的一句名言:「我喜歡你們的這位基督,但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徒。你們的基督教徒是那麼不像你們的這位基督。」(I like your Christ, I do not like your Christians. Your Christians are so unlike your Christ. )基督教近幾年來不斷有負面新聞,例如是有些基督徒被拍到在露宿者旁邊報佳音。但筆者要強調,此例子中,照片中的信徒是有去慰問那位露宿者的。但基於媒體的報道下,就是會給人留下一個壞印象。這些事情中,有的是基督教是無辜的,但有更多是自招的。

第二,香港人的教育水平,思考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今日香港人的思考能力與以往已經大有不同,基督信仰當中的教義除了是理性之外,有時更是超越理性所能接受的。不少基督信仰中不合常理的教義又沒有好好地詮釋,例如是基督信仰中的苦難問題。不少人會將世上的苦難簡單地詮譯為那地方的人不信耶穌,這對於未信的人是十分難接受的。而基督教中尤其是基要派當中,嚴守聖經字面意思,更名言「聖經講乜我就做乜」的教導是令未信者匪夷所思。一來他們不會明白幾千年前寫成的聖經與他們何干,也會認為盲目遵守幾千年前寫成的一本書是食古不化。

最後,筆者想多加一句,若是梁院長希望研究大型佈道會的成效,可趁二○一七某單位所辦的「福音盛會」,做一個有關與會者對基督信仰的印象,為何接受/不接受基督信仰的研究。看看到底是大型佈道會已經失去了作用,還是只是因為弟兄姊妹不夠努力。

領導層轉換的問題

這個議題,梁牧的篇幅不多,筆者也不詳談。說到這裡,教會青黃不接,最大責任在教會,尤其是教會的高層人士。在實際的教會操作上,教會甚少將重任委予年輕人,年輕人在教會中向上流動的渠道十分缺乏。於青少年和大專的事工上,不少教會仍然以導師主導的制度營運事工。個別教會可能會讓年輕的信徒領袖參與制作週會的過程,但週會的主菜的部份依然是教會中的導師和傳道人。當然,筆者是比較大膽的,筆者認為教會可以多給予教會的年輕人機會,給他們全權負責週會的權利。負責人可嘗試全權負責帶查經,帶神學讀書會,而教牧同工只是作輔助的角色。即使他們在帶的過程中出錯,那是不緊要的,因為錯本身是年輕人的權利。而且,「認識真理」的過程本身就會有某程度對真理誤解,教會大可放手讓年輕人碰碰釘,也是讓他們更容易適應接班時會面對的挑戰。

福音從來都是充滿政治性的

筆者要首先說一句:福音是整全的,福音當中固然有神與人之間的「復和」,同時也包括上主所創造的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的大地之中,人與人之間的「復和」。聖經當中的福音從來社會息息相關,除非梁院長想要把聖經中的五經、小先知書等從舊約正典中剔除,否則社會公義,照顧弱勢從來都是基督信仰的一部份。而當思考到弱勢社群當中的問題,必然與政治,政制有關。在筆者而言,無論信徒是左還是右,是黃還是藍,他當然可以是一位關心社會的基督徒。但若然有基督徒叫筆者不用關心那些弱勢社群,那他一定是那些離地,甚至是離教的信徒。

在今日香港的社會中,固然是高度政治化。任何蚊型的小問題都會昇華至政治事件。但請梁牧別要單單把矛頭指向網上批評教會建制(黃絲)的聲音。教會中不少藍色人士更是比黃色人士更惡,他們一見教牧的講道有一點不合心意就即席離座,罷交奉獻,有些更「用腳投票」。這些例子筆者也見不少。不是所有的組織都會受政治化影響。例如是天文學會,打機學會受政治化的影響比較少。但基督信仰正如筆者所言,本身就是高度政治的。歸根究底,是教會從沒有把信仰當中政治性的方向好好教導會友。教會在這十幾年的教導中都刻意地去政治化,當接觸到高度政治的神學就當然是會兩極分化吧,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受過如此的訓練,例如是用甚麼原則理解聖經的「政治事件」。但刻意地去政治化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化,因這種去政治化是象徵著權力的不對等,教會高層利用權力將聖經本身有的政治性閹割,也是一種制度上的暴力把聖經禁聲。問題從來不是教會「沒有空」作政治教育,而是教會把聖經中的政治性閹割。

面對教會中的批評

筆者平時也會看不少批評教會的文章,誠然,當中有些是有道理,也有些是沒道理的。學問,就是要學習怎樣去問問題。問了正確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筆者記得有句說話,但忘了是誰說的,內容大概是華人解決問題通常不是解決問題本身,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那人。這很符合教會的現況。但畢竟,會出聲批評教會的信徒們也是在乎教會的,不然他們不會花那麼多的時間寫文章,做網台節目。與其不斷指責他們的批評沒建設,為何不好好牧養他們,讓他們試試就自己的批評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並一嘗以實際方法解決教會所面對的問題。

批判信仰,批判教會本身就是好事,真理是愈辯愈明的,學術也是因為有人不斷批判,不斷研究才有今天的發展。正正是因為幾十年前的人批判「聖經絕對無誤」這槪念,我們基督信仰才有「聖經有限度無誤」或者「聖經原稿無誤」這聖經神學。聖經學者甚至批判「耶穌釘死贖世人的罪」這個基督信仰中最根本的槪念,所以我們今天有了「保羅新觀」。透過批判現代主義的霸權,無視個人的主體,我們又有了後現代主義。要不是歷來神學家們的批判,我們今天的基督信仰也不會發展至現在的模樣。更正教Protestant本身的誕生就是批判天主教的贖罪券制度。事實上,教會(大公教會)是應該盡可能回應每一個對基督教的質疑,每一個對基督教的批判,因為這些批評事必有因。如果教會能多處理年輕人(改革派)提出的問題,那教會一定大有進步。

在不久的將來,教會要面對改朝換代。教會的上一代難免要交棒給下一代人。無論是多激進的信徒,他也是我們主內的弟兄姊妹,終有一天。曾經作為某院校團契的「老鬼」,就算多麼不同意新人事的新作風,也只會盡量信任他們。教會是你們上一代,是我們這一代的,將會是我們的下一代的,也是屬於基督的。希望牧者們能多多關顧批判性強、對教會不滿的年輕人,多多接納他們,即使是不同意他們的批評,也至少聆聽他們為何會有這些批判,因為「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林前十二21)無論教會牧者多麼不喜歡他們,他們仍是基督的肢體,在不久將來的教會,依然是有他們的參與。

(筆者為宣道會友愛堂之會友。本文原載於信仰百川:http://faith100.org/pABOu


1. 事實上,即使福音教會經常說的「信耶穌,得永生」,由於筆者是比較激進,筆者認為此說法也有點功利,把救恩說得像可交易的「貨品」。而筆者心目中,相信基督信仰是人與神的復和,而救恩只是「bonus」。

Donationcall

舊回應1則


橄欖 / 2017-02-09 05:37:50.0

關於教會堂會的主要使命或功能是甚麼,以及何謂「因信稱義」

就有關教會與社關和論政的課題,及有關「因信稱義」的課題,筆者曾於去年多次分享過,現就作者這文章,選了下面幾篇作分享重溫:
 
〈教會堂會的主要功能其實不是論政〉
 
〈教會堂會的主要使命或功能是甚麼〉(以及何謂「因信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