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料库

昔日新闻

政治哲学神学探讨特首换届选举
三学者大谈香港信徒角色与责任

【时代论坛讯】新一届特首选举如箭在弦,各潜在参选人亦积极向不同界别的选委拉票。有份在这次特首选举中投票的只有约一千二百人,那其他香港人,尤其是基督徒在这次选举中应该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早前一个名为「从政治、哲学与神学观点看特首换届」的研讨会上,便分别邀请了香港大学法律系戴耀廷副教授、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陈成斌助理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陈龙斌助理教授,各自从政治、哲学和神学的独有观点,分享他们对香港人应抱那种角色看待看似与普罗大众没有直接关系的特首换届选举。

戴耀廷:须返回本土民主运动进程思考

首先在目前的政治形势,戴耀廷认为无论最终是林郑月娥还是曾俊华当选,胜负本身并不会使他们放弃八三一的框架。他们二人可能路线上有远近梁振英的不同,但只是手法上的不同,或许曾俊华当选是能让香港人「抖啖气」,但他认为还是中央最终决定管治香港的方针。戴耀廷认为香港人要做的,是如何在这次特首选举中看看有什么机会,可以推动整个香港民主运动进程的发展。他指在雨伞运动后听见有声音归咎运动失败,但他最近参考过美国民主运动的发展史后,认为民主运动是需要吸收失败才能有所发展。

戴耀廷引用当时民权人士马丁路德金的同工所写的理论,结合香港昔日历史,解释民主运动其实须经历八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社会看似正常,虽然偶有不公义的情况,但大部份人都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如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社会主流论述都是吹捧「狮子山下」精神,社会大致能保持和谐稳定。第二阶段为社会开始暴露不公义,社会上有些人尝试先知先觉透过社会行动带出问题,但大部分人仍然不理解,如七八十年代的金禧事件、艇户争取上岸运动、争取八八直选的社会上零星诉求。第三阶段是社会对民主诉求的条件日渐成熟,又有特定的议题触发,引起社会上为数不少的人的关注,如○三年七一大游行、保卫天星、皇后码头清拆、反高铁运动等事件。第四阶段是社会上对民主的诉求开始爆发,而是社会上人人都须面对的事实、没法避开不讨论,如确实占领了街道七十九日的雨伞运动。戴耀廷认为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并非要一举便能成功争取民主,而是把争取民主的诉求,从以往社会上的少数,转向成社会上人人多数的关注;他指从后雨伞的去年立法会选举民主派得票仍超过百分之五十几、民主派选委在各选举中得票仍超过六成以上,戴耀廷认为这反映其实雨伞运动代表的第四阶段是成功的。

第五阶段是经历爆发第四阶段的失落感,社会上普遍须接受运动不能一举成功的失落。但同时亦须进行第六阶段,即是要继续获取社会上大部人的支持,「坦白说(民主派)只有百分之五十几的支持率是不足够的,他们可能只是反对不民主,但未必全都是支持一同争取民主普选,要去到百分之七十几、八十几的人都支持这个目标,民主运动才算有望成功,但要做到这阶段可能超过十年以上。」他指这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要把社会上的主流论述,由普遍人皆认为的「狮子山下」精神扭转过来,并创建新一套的香港论述。他认为现时经历特首换届选举的香港正值这个阶段。第七及第八阶段是民主运动成功及巩固成果。戴耀廷指香港人须在第六阶段上,努力透过这次特首选举揭露制度的不公义,如他正计划推行民间特首选举,由民间提名、民间投票,他认为目的并非要影响是次这个本质上根本无法撼动的特首选举,而是优化自己的公投系统,让民间更多市民熟习公民投票的操作,他希望有一百万名市民参与民间特首选举投票。「透过这次选举,来玩我们的游戏,而并不是玩他们(中央政府)的游戏。」

陈成斌:应采取比较式公义观思考

陈成斌则认为在这次特首选举中应持什么取态,背后是一个对获取正义存有方法的哲学问题。他首先向会众解释现有公义观有效益主义、平等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分别,都是用一些先验式的思维去思考,意即先假设了人总能希望找到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价值观(公义观),尝试将一个原则成为标准。如柏拉图所提及的理型世界,如果能找到外在世界背后超越性的最理想公义观,便能应用在外在世界的不同问题当中。

不同正义观的出现,陈成斌是在于不同人把公义放在不同的标准上,基本上是很难划一衡量、或加以比较那一个观念才是最好。所以他提倡面对正义问题时,应采取一种比较式的公义观,不需要硬是涉及一个原则上的应用,使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更有弹性。在面对政治这些现实问题时,不断比较那一个情况会较差。他举例如当社会面对饥荒问题,一个候选人能解决而另一个候选人不能的话,显然能给食物予大众生存的是较值得选择的一位,但同时能满足大众的生存需要,又是否能符合程序公义?这分明不是。因此他认为社会上需要集体持续不断的比较何谓公义,包括一些集体决策,如借公投的方式互相交换意见,利用公共的理性,互相商讨,总好过对政治思考无从入手,因此他对戴耀廷的民间特首方案表示赞成。

「现在社会的斗争风气太强,事实上又很多东西也做不到,包括蛮不讲理、双重标准、以权力压下反对声音等。」他认为比较式的公义观,是有助我们思考在这个社会下的出路,不一定能找到最好,但起码能在两害中取其轻,寻找较少的恶(lesser evil)。他指社会上需要在政治斗争上休养生息,才有能力去做其他事,可比较那一位参选人能做到这个方面。

陈龙斌:「上帝叫林郑参选」的四个可能性

其中一位参选人林郑月娥指自己是受上帝所叫而参选,陈龙斌认为自己作为神学工作者必须回应这番论述。他认为可以用四个可能性来诠释这句说话。

一、「真上帝无叫林郑参选」:如果是这样,他引用出二十7节,指林郑其实是枉称耶和华的名,耶和华必不以她为无罪。而同时他反问一直高举政教分离的教会,是否应该为妄称上帝之名而发声,如果教会不在这事表态的话,是否代表政教分离本质上只是政治化的立场,只是用来坦护权贵之用。

二、「假上帝有叫林郑参选」:如果是这样,他认为这个假上帝的名字并不是耶和华,而是阿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组成的「爷和华」。他指这样无异于以巴力为上帝。他认为教会应该发声,当「阿爷」的旨意行在大地上,基督徒理应申明不能事奉两个主,今年正值宗教改革五百周年,他指教会应该重新申明唯独基督是主。

三、「真上帝有叫林郑参选」:如果是这样,他引用但四25「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和但八15-21的经文,指上帝真的有可能指派一些奴役人民的王,如巴比伦王。要是真的这样,他指教会应该反思现时香港教会的处境是否已于被掳于巴比伦无异,是被殖民的阶段,香港教会和基督徒要做的,是问这个时代是否甘心被同化、赤化。他反问现时教会为何这么少回应被殖民化的事实,还尽力去粉饰现时歌舞升平的景象?另外,他认为教会须接受成功当选特首的人真的可能是巴比伦王的事实,而并非一味只从结果崇拜上帝所拣选的人,他认为这是华人教会成功神学的遗害。

四、「假上帝无叫林郑参选」:如果是这样,他认为林郑的作为基本上与敌基督无异,是想利用政界来骑劫、分化宗教界,「林郑的最大破坏力」,是她能中和宗教抗争的力度。他指林郑想说这句说话的听众,并非一班已觉醒、参与过占领运动的基督徒,而是一批社会上沉默的大多数、中间派等。他认为林郑这样做,是让社会大众觉得无论持什么政见的基督徒,都是在搬弄自己的神来替自己办事,从而令参与民主运动中的基督教失去公信力。他认为这反映现时教会文化、基督徒太容易把上帝私有化,而是应活化在圣经中的公共参与指的是什么东西。

回应:民间特首方案真的可行?

陈龙斌回应陈成斌时指,不觉得要用比较式公义观思考,而是肯定支持在神学的论述上,上帝的超然实在迫使他对公义观有一套实在的看法,亦不可向现实妥协,而「我要真普选」是他现时唯一的原则。如他指自己一直坚持在这次特首选举中放弃基督教界的十席,目的是想要借弃席来突显小圈子选举中存在的问题。陈龙斌不认同应两害取其轻,像为了要抗衡某一候选人,便要为另一个候选人站台,如他指自己所属的伞城网上教会(UCC)争取「反对推行小三TSA」,便刻意与所有政党,包括泛民划清界线,而不向政府妥协,而最后去年UCC曾成功争取停办小三TSA一年。陈龙斌同时认为戴耀廷的民间特首计划,暂时并未能说服他,他质疑会否成为另一个美沙酮,使市民活在另一个虚拟的游戏中,而并非如去年立法会选举、特首选委选举般是一场真正的选举。陈龙斌恐怕民间特首选举只会成为软化市民抗争力度的游戏。

面对有关民间特首选举计划的质疑,戴耀廷指它并不是一场游戏,而是对抗争阶段后转化社会工作的延续,他认为非暴力抗争理论可建立机制、新的论述。他指民间特首选举的作用有如下围棋般,有时下的那一枚棋,要很多手以后才发挥它的作用,而这个作用是影响全局的,他认为民间特首选举是透过香港民主运动的大局来思考而设计出来。

「从政治、哲学与神学观点看特首换届」研讨会由基督徒关怀香港学会举办,整个讲座由主席吴国明主持,已于一月二十日假基督教会活石堂(九龙堂)举行,约有四十人出席。


前民建联成员、曾宣布参选本届特首选举的胡世全(左二)在台下发言时,
指自己赞同无论基督徒或天主教徒都不应该搬上帝来支持自己的政治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