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從「分立」到「秩序」:論路德「三層秩序」對今日香港教會的啟發

梁家麟院長於《建道通訊》一百八十六期發表了〈迷失方向的香港教會〉一文(下稱梁文),引起了教內不少回響。梁文的重心是香港教會的迷失:傳統的福音模式難以維持又受質疑,堂會的領導無以為繼及教內輿論被政治論述所騎劫。文末梁院長勉勵教會重尋福音模式並堅守崗位,也斥責「激進改革者」只是空洞的反題和犬儒,不明白教會面對的問題。

梁文和激起的回應大多圍繞著「社會派」與「福音派」的二元分立。這種分立在政經危機之時特別顯著,如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今日香港問題叢生,浮現這種對立並非奇事。這種對立的根源在於「經濟主義」(economism) 文化。這種文化興起於十九世紀,把一切政治社會問題還原為經濟問題,孕育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這對難兄難弟。對一切非物質價值,包括傳統美德和信仰,都劃為私人事情,和一切能危及經濟原則的都被判為不宜在公諸於世。

這文化之下產生的「社會派」,意圖在社會上展示福音的經世面,力抗文化對一切價值的破壞。然而,這種做法與當時興起的社會主義者甚為相似,令傳統教會不信任這種與無神論者相近的運動。這使「社會派」開始攻擊傳統教會不思進取,保護「經濟主義」及其建制;傳統教會面對攻擊變得更加保守,更強化福音本業以保其陣營。結果雙方沒有彼此聆聽,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雙方只愈走愈遠。問題在於,這種對立並非神學發展出來的產物,是因當代文化而產生,於聖經和福音是個舶來品。

筆者認為聖經從來沒有把人類及其問題約化至經濟層面,也沒有只是關心人的靈魂。若要解開因「經濟主義」產生的對立,必先回退(rollback) 其影響,才能重新找到基礎。在此筆者願意拋磚引玉,嘗試以路德神學重整教會與社會的論述,希望能激起更多弟兄姊妹思考和回應。

路德的政治神學經常會被約化成兩國論,而忽略「三層秩序」(three estates order) 論。這三層分別是人(及發展出來的教會)、家庭及政權。篇幅所限,不能深入每個層面討論,但這「三層秩序」卻能對「經濟主義」意識形態發出挑戰:

一、人是上帝的「代表」:路德深化「信徒皆祭司」的教導,當信徒活在社會,他就是上帝的「代表」:既於人前代表了上帝,也應把人帶到上帝面前。故此,對路德而言並沒有「私人信仰」這回事,只問信徒有否盡門徒本份學效基督。

二、「屬靈」和「屬世」並無對立:有些牧者秉持著一套「政教分離」的兩國論,其實那並非路德的原意。「三層秩序」把教會、婚姻和政權並列,其責任且能重疊在同一人身上,打破所謂「政教分離」或聖俗之二元區分。更確切地說,「三層秩序」是可「分」而不可「割」。在政治層面,路德堅持政治不能干預宗教(反之亦然),兩者合作並非於行為和立場,教會不需與任何政治力量連成統一戰線,故若能「分」。而「三層秩序」背後的擁有共同的正當性,就是從上帝獲職守護創造秩序之責,需互相守護而不能「割」。路德認為重點在於教會需要向社會宣講聖經中的社會教導,包括公平、關愛鰥寡孤獨等等。若政權有負上帝所託時教會需要在發聲,敦促其盡責以保護秩序(而非特定政權)及其正當性。故此,教會當然不需要成為城市論壇、任由不同的政治門派所用;但也不致於在政治論題畏首畏尾,成為被批評的對象。

三、這一切也是因為愛:「三層秩序」不停緊扣上帝的創造秩序,這一切也因著人愛上帝和他人。縱然人的犯罪、軟弱和背叛,並沒有削弱人類在當中的角色,但人需「以恩藉信而稱義」才能繼續背起如此重負。相比起「經濟主義」把人還原成經濟生產、消費與資本趨向等非人化傾向,路德的思路也甚是「人本」。不少時代的改革者皆因失去了這種對人(和上帝)的愛,改革變成了一個非人性的理性思辯或黨派行動,成為了梁文中所言「虛無的反題」。此現象實在需要反思警醒。

總結而言,筆者認為香港信徒應該放下「社會」與「福音」的對立,重新找到兩者的共同基礎。近年筆者在不同的地方看見上帝在呼召了工人,有不同的分工和立場。有保守中產、有激進黃(耶)絲、有熱愛環保或藝術、及LGBT 群體中,也有虔敬的人在為上帝打拼。可惜的是,不同的對立令彼此變不相容,甚至互相虧害。深願在新的路向和基礎上,不同的人能在同一光譜中,以福音為宗旨,為耶穌發光,照亮這世界。

(作者電郵:cksw.hk@gmail.com;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quattro.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