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社評

蛻變中的基督教文化輸出

年前,香港曾有「基督教文化節」的創舉,當時就有人質疑:文化節有名無實,鮮有高質素的文化意義,也缺乏深入的文化反思,只是一次書籍和罐頭舶來電影的匯展而已。

  文化節偃旗息鼓已有多年,究竟在這個經濟壓倒一切,文化淪為襯托的社會,基督教的文化產品,對主流文化還可以產生影響力,在市場上仍有位置嗎?

  無可否認,少標榜基督教旗號而蘊涵信仰的突破機構,是過去四分一世紀以來,香港基督教的重要文化輸出站。直至如今,《突破雜誌》休刊在前,《突破少年》亦從書報攤撤退,改以贈閱形式出版新刊物U Plus,從感情上來說會是一種遺憾,現實的角度則是合宜的部署。

  正如任何偉大的領袖都會過去,每個時代都需要不同的領航人,與時並進,放下包袱,堅守使命,靈活變通,是文化戰線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現代人對閱讀文字有所抗拒是普世現象,新媒體的興起,個人化的便捷,都令從事大眾以至小眾的文字出版工作陷於苦戰,但今日宣佈文字已死則是過早定論。就覺真正進到無紙的年代,文字仍是人類溝通最重要的文化與符號。

  文人辦報,學者坐逝書齋的時代過去了,今日從事文化出版(出產)的旗手,需要具備多方面的視野與能力,才能在知識經濟,數位時代中,決勝千里,運籌帷幄。

  首先,他必須是一位「知識人」,具備資訊科技的思維方式與工作態度,冒險有理,失敗無罪,不斷吸收最新的知識與趨勢;不可或缺更是對人文精神的執著,有謙和的氣質,高潔的情操,以人為本,對本身的工作有使命感和建立願景(Vision)。

  其次,他又要同時是一位「經理人」,掌握人心的需要,市場的趨勢,管理的概念,包裝的技巧,把知識與靈性融入企劃中。透過市場來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盡可能擺脫基督教機構的倚賴性;不思進取,只識伸手者,只會成為教會的負債。

  再者,「組織人」的角色和能量亦不能缺少,懂得擅用資源,橫向建立策略夥伴網絡,掙進主流市場的位置,縱向組織讀者(消費者)的互動關係,甚至發揮較大的議價能力,創造新市場,新介面。

  從影音使團高舉基督的影視旗幟,打進商業電視台,到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在銅鑼灣掀開了「新書館」的立體書室文化,以至《突破少年》破繭蛻變,展飛向更多的學校與社群,都在說明求變求新的重要性。

  我們期待更多的「知識人」、「經理人」和「組織人」的合體,委身於新世紀的文化戰場,為基督教文化事業打出一片天,在市場上構建新聖城。基督徒不乏千里馬,但較少借才而具感召力的伯樂!

(第六八九期,二OOO年十一月十二日)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