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時:」

【1995期.社評】
「見攰就唞」的察驗空間

時代論壇

【現場報道】
宏福苑居民劫後餘生
街坊徹夜未眠等消息 牧者陪伴傾談

採訪:黃君華、陳盈恩、蔡頌然、陳雅汶

【每日新聞】
大埔宏福苑五級大火
教會機構神學院籲代禱

報道:麥嘉殷

【每日新聞】
大埔宏福苑大火升為五級
多個場地開放予受影響人士暫避(9:40pm更新)

報道:黃君華

【國際新聞】
全球最大正教教堂於羅馬尼亞啟用
公帑支持建築費惹爭議

時代論壇

【1995期 ‧ 頭版專題】
照顧者自白──教牧、神學院老師如何走過顛簸照顧路?

採訪:林倩恆

【焦點藝評】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
拆除者的勇氣

孫小椒
更多

(代;)

“論#”

宏福苑受災學生情緒支援——你我都幫到手 

宏福苑大火肯定令全城難眠。 近宏福苑的6間學校已停課,但大埔區其他學校師生仍要繼續上課,相信不少學校總有居於宏福苑學生。作為兒時曾經歷家居火災,長大後又曾任老師,在此分享經驗與建議,盼能幫忙。 不要只靠心......

詳細內容

《女孩》:出埃及的曠野歧途

……直到最後一幕。女孩長大後,回到施暴者(男人)已經不在的那個家裡,昔日沒句好話的女人和和氣氣地歡迎女孩,端出一碗特意準備的麵線。我才倏地看懂了,淚眼模糊,停不下來。是怎麼做到的?那麼溫柔地訴說生命的殘忍。……

詳細內容

祈禱的法則,信仰的法則──尼西亞信經如何塑造路德宗的敬拜生命

……我們稱信經為「祈禱工具」,並非因為文字本身有某種神祕力量,而是因著聖靈透過群體的宣告,使這些文字成為塑造我們信心的器皿。每一次的宣告,都在聖靈的引導下,讓我們的信仰更深、更堅固,並能突破理性與有限的障礙,進入真實的信仰經歷中……

詳細內容

分裂還是合一?
從普世聖公宗的撕裂看這個不可避免的教會問題

……與其輕率直言「聖經要求信徒群體必須合一」,約翰書信展現出教會若過份開放與執意孤立同樣具潛在危險的圖畫,一方面否定了毫無條件的合一,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孤芳自賞帶來的危機……

詳細內容

驅逐失智症(下)

教會必須勇敢面對並公開談論失智症,因為當門徒選擇沉默,就等於放棄陪伴,讓人獨自承受診斷的衝擊和負擔疾病的沉重。然而,若我們真心渴望成為一個能夠坦然討論失智症的群體,一個深刻的問題必隨之而來:我們需要成為怎樣的教會,才可真正回應挑戰?……

詳細內容

驅逐失智症(上)

關志健等人於2025年發表的《超越允許參與:心理健康康復者的教會參與與賦權》(Beyond Access: Church Participation and the Empowerment of People in Me......

詳細內容

【壇+】

【總編desktop】
好消息,壞消息

「沒消息就是好消息。」(No news is good news.)這句新聞老話,早已成為日常諺語。那是源自言論自由地區的傳統新聞報憂多於報喜的特性(還記得前輩教導:若到陌生之地採訪,留意到當地新聞只見好消息......

詳細內容

【我的閱讀筆記】
敢於承受死亡之時,奧祕使我們謙卑

筆者眼見近年有不少機構、教會和學校,開始關注和提倡生死教育相關的課題和舉辦講座,相信是要回應現今社會的境況。作為基督徒的我們,看似知道傳道書教導「生有時,死有時」;而從神學向度來說,死亡是通向新生的路......

詳細內容

【「亂入」經林】
仲諗?不如做咗先──愛的行動者

……律法上寫的、唸的,律法教師都知(十26-27),只是沒行動、不願行動。他以「不知道」自欺、以「誰是我的鄰舍」為藉口;他的心思早就被耶穌看穿。「你去照樣行吧。」(十37)律法教師不是要對律法有更多的釐清,而是要回應內心,正如撒馬利亞人也是隨內心的憐憫引導……

詳細內容

【教會史漫步學】
耶穌野史(8)──死後3天的空白

耶穌的受難與復活,無疑是福音書最核心的情節。沒有死亡,便無從彰顯復活的震撼。但關鍵問題隨之而來:從斷氣到復活,中間相隔3天,這3天,耶穌去了哪裡?線索指向「陰間」。 《使徒信經》寫道,耶穌死後「降到陰間......

詳細內容

【職場伏事】
慶祝活著

潮流盛行討論「Gen Z整頓職場」的現象:與上一代持不同價值觀的Gen Z(約1995至2010年出生)以拚死無大害的精神挑戰職場既有的秩序、潛規則與文化。一時間,海量的評論湧現社交平台,有指Gen Z需要......

詳細內容

【勞碌不庸碌】
不公「秤」的對待

70多歲的傅婆婆從事拾荒回收工作近十年。在她所處的社區,有兩間回收舖,紙價略有不同。表面上,拾荒者賣紙時擁有選擇的自由,但實際上,傅婆婆現時只能賣給紙價相對較低的那家,背後藏著與回收商不平等的關係。 傅......

詳細內容

【慈心憐憫】
把自己看為微塵的少年

阿山(化名)是一位令我們印象深刻的少年。曾經,他說自己像一粒微塵。他的成長路,確實崎嶇難行──父母離異,親人接連離世,母親病倒、失業,他在親友之間成為人球,居無定所。從前在家裡,他的需要總被忽略。父母......

詳細內容

【老宜筆寫】
生日隨想

不期然來到每5年就是甚麼「大生日」的年紀。年初滿懷憧憬回鄉,悄然度過。事實情況並非那麼冷清,至少與友人「回鄉」一趟,又有4組朋友忽然宴請,還有孩子們的祝賀,只是沒有想像的「音樂盛會」而已。 歲月催人老,......

詳細內容

【是師記】
教師進修

有一種累,叫「放工後還要進修」。當全日上完7節課,帶著沙啞的聲線回到座位,呷一口暖水,望望案頭堆積如山的作業,再瞥見時鐘──啊,是時候去大學上課! 學校、居所、進修地點若能連成一線,可省時省力;現實卻沒......

詳細內容